女孩没有想到,自己和杀母凶手同住了二十年…(组图)

法医秦明 0



终于查明了真相后,她再次濒临崩溃……





本文约6520字,阅读时间约12分钟


1983年5月19日,星期三。

骤然响起的火警电话打破了消防局清早的宁静,正在执勤的消防员罗伯迅速接起了电话,打算记录地址与火情。

然而,电话另一端传来的消息却让他大惊失色——着火的地点竟然就是他家,据说那里刚刚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爆炸!

惊慌的罗伯迅速冲上消防车和队友一起赶到了现场。此时,罗伯家已是浓烟滚滚,他25岁的妻子迪马躺在血泊之中,奄奄一息;他们5岁的女儿格温正站在妈妈的身旁,号啕大哭……



罗伯和女儿格温(左),妻子迪马(右)

在亲友们的眼中,罗伯一家三口生活得非常幸福。然而这一天,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

现场的火情得到控制后,警方迅速介入了爆炸案的调查,他们很快便明确:这是一场谋杀!

根据现场的勘查情况,警方分析出了以下基本案情:

引起爆炸的危险物品被放在了桌上的一个盒子里;根据对死者迪马的伤情分析,爆炸应该是在她拿起盒子后发生的,盒子  的部分碎片所掉落的位置还是火灾的起火点。

明确了这些之后,关于该案的疑点也浮出了水面:房子里为何会有爆炸物?迪马又因何触发了它呢?

通过大量的走访和调查,警方确认爆炸发生时没有任何目击者,迪马触发炸弹时,她女儿格温因为在别处玩耍才躲过了一劫,因此对爆炸的起因毫不知情。

因为消防队救火时对现场进行了高压冲洗,所以根本找不到什么和凶手有关的蛛丝马迹。

究竟是谁炸死了迪马?二十年一晃而过,警方依然没找到答案。

这件案子会成为悬案吗?真相又是什么,跟随我走进今天的《cold case(铁证悬案)》第一季第二集,揭开迷雾吧。





 

作为美国费城警察局凶案调查科唯一一名女探员,莉莉·拉什专门负责调查积久难破的陈年旧案。

这天清早,莉莉遇到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怒气冲冲的年轻女孩,她正是开头那场爆炸案中的幸存者,消防员罗伯的女儿格温。



爆炸案发生二十年后,格温已经长大,但对母亲被害一事仍不能释怀

 

当年在爆炸中幸存的女孩虽然已经健康长大了,但儿时眼见母亲躺在血泊里的画面,一直如梦魇般萦绕在格温心头挥之不去。格温无法忍受弑母凶手还逍遥法外的事实,她急切地想让警方抓一个人,一个“显而易见”的凶手——米勒。

 

米勒是谁?

原来,二十年前的爆炸案,终止了迪马的生命,也让她失去了一周后出庭作证的机会。

那场审判,就是针对米勒的。他曾对包括迪马在内的十名女性实施过露阴行为,很多被骚扰的女性都选择了沉默,但迪马非常勇敢,她决定站出来当庭指证,不让米勒继续骚扰他人。

迪马缺席了那场审判,是否会对米勒的定罪轻重造成影响?这会不会就是米勒对迪马起了杀意的理由?

当年罗伯曾深信米勒就是凶手,警方却在调查后否定了他的猜测,因为他们并没有找到米勒放置炸弹的实际证据。米勒最终只因露阴骚扰行为被判了刑。

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懂事的格温也知道了这段过往。和父亲一样,她最怀疑的也是米勒。但父亲罗伯已经学会了向前看,开始新生活,也找到了新的伴侣,格温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二十年来,她不时打电话给狱中的米勒,对他加以威胁:等到你出狱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当街击毙你,为母亲报仇!

罗伯的现任女友罗琳是个善良的女人,她担心格温真的会做出如此冲动的事情,便主动找到了莉莉警探,请求她重新调查当年的案件。毕竟,格温要是真杀了人,那她的一生也就毁了。

而再过三天,米勒就能被保释出狱了。

 



莉莉警探决定重启调查。

她仔细翻看了当年的档案,发现其中可用的线索实在少之又少。于是,她先从当前最大的嫌疑人米勒开始,重新搜集了一遍资料,果然,一个当年没被记录在案的细节出现了:

在爆炸案发生前的四年里,米勒每年夏天都会前往明尼苏达州的矿井工作,在那里,他负责爆破。

当年的调查中,米勒显然刻意隐瞒了这段过往,这也是他能被排除嫌疑的原因之一。而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莉莉打算去会会这个疑点重重的男人。



面对质问,米勒矢口否认自己曾杀死迪马,他表示,自己甚至连迪马家住哪里都不知道:“我的确有病,但我不是杀人狂!”

米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露狂,他无法抑制变态的性冲动,曾全裸身体、大摇大摆地穿过女子高中,获得畸形的快感。但他发誓,自己从没起过杀人的心思,何况,就算是迪马死了,自己还不是照样在监狱里待了这么多年。为了不让迪马作证而杀人,完全没有必要啊。

当莉莉追问他当年为什么隐瞒自己在矿井的爆破经历时,米勒无奈地嚷道:“如果我说了实话,那无异于自杀啊!”

的确,作为本案最大的嫌疑人,米勒就算声称自己只负责按下按钮,对于炸弹的制作和爆破细节一概不知,也很难打消别人的疑虑。

莉莉并没有完全相信米勒的话,她决定重新勘查爆炸现场,以便打开破案思路。

 

莉莉抵达那栋在风雨中矗立了二十多年的老宅时,她看到的是一座已经残破不堪的房子。

时过境迁,爆炸发生后,罗伯就带着女儿离开了伤心地,另寻住处。

那天起这栋房子便被挂牌出售,等待新的主人,但由于其中发生过命案,多年来并没有买家问津。

细心的莉莉绕着房子转了一圈,发现了一处“宝地”——院子里的地下储藏间。

当年的爆炸点距离储藏间的入口并不远,会不会有遗漏的残片被炸飞,掉进这里呢?

莉莉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案件记录中,警方似乎并未勘查过这个储藏间,她抱着一丝侥幸打开了那个尘封已久的地下入口。

这个隐秘又狭窄的空间似乎凝固了时光,其中的陈列还保留着二十年前的风貌,只是各种摆设上已经落满尘埃。



图中红色标记处即为罗伯家的地下储藏间入口

 

在莉莉的带领下,技术人员果然有了重大发现,他们在储藏间的地面发现了一些烧焦的硬纸板,从外观判断,它应该是放置过炸药的盒子的残片。

莉莉把残片拼凑在一起后,竟发现上面的图案有些眼熟。经过比对后她发现,这个爆炸物的外包装和迪马家的洗衣粉盒一模一样!也就是说,嫌犯应该是故意将炸弹伪装成了迪马常用的洗衣粉盒,所以迪马才对爆炸如此不设防。





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仅熟悉迪马常用的物品,而且应该提前到过现场。

当年警方的调查记录中,迪马的邻居玛利亚就曾经提到过,她曾在附近见到过米勒出没。

所以,米勒的确就是杀害迪马的凶手吗?

 



米勒在会面时说自己不知道迪马的住址,那么这条线索的准确性,就需要找邻居玛利亚来重新确认了。幸好,玛利亚没有搬家,莉莉找到她时,尽管时隔二十年,玛利亚依然对爆炸那天发生的一切记忆犹新。



莉莉耐心地听完了玛利亚的回忆,她注意到了一个之前没有在档案里看到的细节:

当年玛丽亚是爆炸现场的第一发现者,她在从房间里抱起哭泣的小格温离开现场的过程中,顺手还将桌上的一个电话听筒归了位。

这是否说明爆炸时或爆炸前,迪马正在打电话?但这一细节会和迪马的死有关吗?

莉莉暂时无法得出结论。而当她向玛利亚确认当年证词的准确性时,玛丽亚沉默了。

经过了一番内心的挣扎,玛利亚才坦言其实她没有在附近见过米勒,当年撒谎只是为了“伸张正义”,因为她也听说了米勒的事情,觉得他很可疑。

没有物证,现在连人证也被推翻了,看来米勒是凶手的推论已经站不住脚了。

 

莉莉决定围绕新发现的疑点展开调查:那通时机非常巧合的电话。

然而,调查很快陷入了瓶颈,迪马遇害当天居然没有任何通话记录!这实在太诡异了。

莉莉又将调查的时间范围扩大了,终于她发现了异样——案发前一个月,罗伯的消防员同事兼炸弹专家劳森,足足给他家打过9通电话。而这些电话的来电时间,统统都在罗伯的工作时间内,也就是说,电话是劳森打给迪马的。

劳森和迪马是什么关系?他会和爆炸案有关吗?

 



莉莉很快找到了劳森,向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她向我诉苦,我们是蓝颜知己。”面对提问,劳森这样答道。

原来迪马和罗伯的婚姻并不像外人看到的那样幸福,迪马不仅和婆婆的关系剑拔弩张,她和罗伯的感情也已经出现了裂痕。

劳森还告诉莉莉,在迪马的描述中罗伯的控制欲极强,这对个性鲜明、非常有主见的迪马来说,实在太痛苦了。罗伯时常因为妻子的不顺从而恼怒,甚至会因为迪马忘记戴婚戒这点小事大发雷霆。

罗伯的不时暴怒让迪马苦不堪言,她在绝望中认识了丈夫的同事劳森,并和他发展成了“蓝颜知己”。二人经常通话,言语间充满了暧昧,但迪马为了家庭,一直没跨出越界的那一步。



迪马与劳森

劳森和迪马的隐秘关系,让莉莉嗅出了危险的味道。

考虑到劳森的身份和职业,他完全符合案件嫌疑人的特征。作为暧昧对象和熟人,劳森一定去过迪马家,也许见过他们的日常用品。而身为炸弹专家,他若想自制炸弹,自然也是轻而易举的。

劳森会不会因为爱而不得,炸死了迪马?

或是罗伯发现了迪马的秘密,为了报复出轨的妻子而炸死了迪马?

 

因为迪马已经不在了,因此,这段婚外恋的爱恨纠葛已经无法被恢复原貌了。

莉莉决定从三人的银行流水记录下手,以期能发现一些关于他们生活的真实情况——毕竟爱和钱都很容易引发凶案。

果然,在银行出示的记录上,莉莉发现了一个秘密:从1979年3月开始,罗伯的银行账户每月都会出现“自动扣款”,这些款项被当地的法院清楚地载明,是他按月打给其他女人的“配偶赡养费”。

原来迪马并不是罗伯的第一任妻子,而是第二任——但从未有人透露过这个消息,甚至连格温都对父亲的婚史毫不知情。迪马死后,罗伯还曾经有过一段婚姻,现在的女友罗琳已经是他计划迎娶的第四任妻子了。

他为何结婚、离婚如此频繁呢?

莉莉感觉罗伯身上的嫌疑骤然增大了,她打算先去找他的前妻们聊一聊。

 



“他的控制欲强、占有欲也强……简直失败透顶,还总是拿婚戒大做文章……”

谈起曾经的丈夫,罗伯的另两任妻子对他的评价出奇一致:掌控欲、对戴婚戒执着、偏执。

在罗伯眼中,妻子们手上的婚戒并不仅仅代表着爱情,它是自己掌控着配偶的象征,所以才会特别让他在意。因此罗伯会在迪马忘记戴婚戒时对她大发雷霆,还在和第三任妻子离婚时,用自家工作室的老虎钳生生砸碎了她手上的婚戒后,才准她离开……



罗伯的第一、三任妻子

 

“他的工作室是用来做什么的?”莉莉突然向第三任妻子追问道。

“他喜欢做烟火,那是他的业余爱好。”

罗伯居然会做烟火?这让莉莉更加怀疑他了:一个控制欲极强的男人、不为人知的烟火爱好者、无法继续掌控妻子的婚姻失败者……

如果这些情况都属实,那么罗伯完全有可能杀妻。可是,那通不存在的电话又如何解释呢?这可能是这件案子中唯一还笼罩着的迷雾。

但不管如何,莉莉觉得自己距离真相已经近了一步,但格温的突然失控再次打乱了她的节奏。

案件重启调查的第三天,米勒被保释的日子也到了,但莉莉还没有足够的证据确认究竟是谁杀死了迪马。

失望的格温对这个结果格外不满,她依然相信米勒才是真凶,于是,她跟踪了出狱后的米勒,并不停地威胁、骚扰他,甚至还砸碎了他的车窗玻璃。

为了稳住格温的情绪,莉莉不得不将调查的现状私下透露给了格温:

凶手绝不是米勒,而是另有其人。她的父亲罗伯就是嫌疑人之一。

迪马遇害的那天早晨,还接过一通查不到的电话,这是目前案件中无法破解的谜团。

  



 

听完莉莉的话,格温愣住了,她脸上的神色错愕又迷茫。

莉莉觉得这个女孩可能是一时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吧,她目送着格温坐上了父亲的车,心中五味杂陈。

但第二天清早,格温又来到了警局,她手里紧紧握着一个黑色的电话听筒:“我来告发我的父亲,我知道那通电话的秘密……但他、他怎么会下得了手……”

话还没讲完,格温已是声泪俱下。

原来格温的爷爷曾是电话修理工,他曾经告诉过罗伯一个小秘密,而这个秘密又被罗伯告诉给了格温。小时候,格温经常和父亲罗伯一起,利用这个小秘密,给陌生人打恶作剧电话,而陌生人想要回拨时,就会发现压根找不到通话记录——这本来是父女俩一段充满欢笑的童年玩闹回忆,现在想来却让格温毛骨悚然。

父亲就是用这个办法,打出了那通无法被追踪的神秘电话吗?

和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父亲,真的会是杀害母亲的凶手吗?

 

听完格温的哭诉,莉莉确信了罗伯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但此时,昨夜就察觉到女儿情绪有异的罗伯,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他说服女友罗琳和自己一同“私奔”,举办一个只有二人出场的小型婚礼,然后蜜月旅行、浪迹天涯。

当莉莉带着格温一路追到婚礼现场、并逼迫罗伯说出真相时,善良的罗琳压根没想到自己即将嫁给的这个男人,竟然有着如此黑暗的一面。

 

罗伯一直想要一个完全听话的妻子。

迪马不是那种乖乖女,遇到了露阴癖,也能勇敢站出来,这样一个独立勇敢的女孩,在罗伯眼中却是一个太过固执,无法被自己掌控的糟糕妻子。他对迪马的态度阴晴不定,迪马渐渐移情到了同事劳森的身上,两人之间的猫腻更是让罗伯火冒三丈,所以,他下定了决心——妻子必须死。

何况,眼前还有可以嫁祸的对象——米勒。

那天一早,他用防追踪电话打给了迪马,告诉她自己发现家里的洗衣粉用完了,特地买了一盒新的放在桌上,让她去看看喜不喜欢这个“礼物”。面对丈夫难得的体贴,惊喜的迪马万万没想到,那个礼物就是炸弹——和她同床共枕的丈夫,竟选择了用这样惨烈的方式,让她永远消失。



在丈夫电话的授意下,迪马拿起了装有炸弹的洗衣粉盒

 

二十年过去了,杀害迪马的真凶终于落网。莉莉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正义。

但可怜的格温却不得不面临亲生父亲是弑母凶手这一事实。在二十年的成长中,悲痛与复仇交织的情感充斥了她的大部分生活,她的发泄对象一直只有米勒。她原以为,只要杀死了米勒,就可以弥补母亲之死带来的伤害。

而现在,看着父亲坐上警车,格温的愤怒、伤心和失望无处宣泄。

同样百感交集的罗琳,把她紧紧抱在了怀里。



夏洛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这样写道:暴力不是消除仇恨的最好办法,同样,报复也绝对医治不了伤害。

但在《cold case(铁证悬案)》这一集的故事中,几个出场人物显然都不明白这个道理。

一直不能放过米勒的格温,因为认定他就是“凶手”,不惜采用非法手段威胁和骚扰他;邻居玛丽亚则为了让自认为有罪的人伏法,撒谎作伪证。

如果没有莉莉的努力让一切水落石出,也许格温已经为复仇而踏上了犯罪的道路,而杀死米勒并不会让她母亲的死真相大白,真正应该负责的罗伯依然扮演着好父亲的角色,逍遥法外。善良的罗琳甚至也可能是他的下一个受害者。

这些自认为维护“正义”的行为其实已经违背了正义,它们可以被统称为“法外正义”,或者,也可被称作是为自己“报仇雪恨”。任何企图以非法的手段追求自己心中正义、自认为可以凌驾于司法之上肆意处置他人、将自己的行为视为可以弥补法律漏洞的人,本质上都只是在为自己“报仇雪恨”而已。

“报仇雪恨”听起来很爽,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终结仇恨吗?

2018年2月15日,陕西省汉中市就发生了一件影响力非常大的案子。张扣扣持刀伤害了邻居王家多人,并致其中一人重伤两人死亡——他伤人的原因是他母亲二十年前与王家人争执时,被对方重伤致死。张扣扣认为,法院判决不公,因此决定报复杀人。



张扣扣杀人案庭审现场。图源:参考资料[4]  

从结果来看,王家人死的死,伤的伤,张扣扣似乎的确“报仇雪恨”了。

但仇恨是否真的终结了呢?

张扣扣报完仇了,他也因自己的杀人行为被判处死刑,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年迈的父亲和姐姐还要继续生活。住在一个村子里的张家和王家,各自折损了几条人命,家族之间的仇恨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加深了。

张父曾经在采访中提到,只要王家的人敢闯进自己的院子,他就敢把他们杀掉。两家人的余生,或许都会被这些惨烈的往事所折磨,生活在随时可能被报复的阴影之中。

王家二儿子也表示,这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没有赢家。

小编记得《原生之罪》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或许无法左右那些不堪与无常是如何开始,我们或许也无法让那些痛苦与遗憾消损殆尽,但,我们或许可以决定这一切该如何结束。

小编觉得这句话可以送给被复仇的执念苦苦折磨的人们,复仇并不能消灭罪恶,更不能减轻痛苦。投入法律的怀抱,拥抱真正的正义,只有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让他面对审判,才是终结仇恨循环的最好选择。

毕竟,鼓动一个人去仇恨另一个人是容易的,只有真正关心你、爱你的人,才会希望你放下仇恨去生活。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096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