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外部环境恶化 中共启动“内循环”背后真相(图)

多维新闻/法广 0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强烈冲击之下,全球经济衰退,世界政经秩序重组和洗牌速度加快。对于中国而言,疫情虽然得到相对有效控制,但是外部环境加速恶化。

“军事由来变幻多,猝逢大敌急如何?”近半年来,以美国为主导的“五眼联盟”(The Five Eyes)以及德国、法国、日本和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外交张力明显增加,甚至已对中国形成合围之势。在愈发喧嚣的“脱钩”乃至“新冷战”猜疑声浪中,中国如何开启自己的新的经济发展周期?

“内循环”之说的出炉

观察近期中南海动向不难发现,“内循环”成为中共高层在谈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高频热词。如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就提出:“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此之前,中国国家统计局于7月16日公布了中国2020年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3.2%,显示中国经济复苏超出预期,不过习近平在这场专门会见数十位企业家的会上承认,中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许多企业与经营个人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毕竟对于中国来说,曾经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无一不受影响。


查询公开信息可以发现,早在今年中国全国两会召开前,即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习近平在谈及“研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话题时,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强调“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2020年5月23日,即今年中国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习近平在参加经济界政协委员的联组会时,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前面,着重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习近平当时的讲话为,“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及至6月18日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2020)开幕式上,被视为习近平经济智囊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发言,“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但形势正逐步向好的方向转变,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至此,在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国际化境恶化的双重影响之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从2019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的“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逐步转变为近期中共高层表述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这也是今年4月8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习近平提出“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之后,中南海高层给出的中国经济如何发展的新的着力点。

全球“脱钩”苗头下的自救


所谓经济“内循环”,就是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从国内购买,产品在国内加工,销售渠道在国内,从而建立一种在国内进行分工合作,相互贸易的经济体系。中共高层之所以多次强调并将“内循环”定为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着力点,最大因素就是疫情之下,全球经济日渐明显的“脱钩”情绪。

近半年内,全球出现多起“脱钩”苗头事件:4月10日,美国政府呼吁美国企业撤离中国,并承诺提供全部的“搬家”费用。几乎同时,日本政府对本国在华企业发出了类似的呼吁。6月底,韩国把日本告上了世界贸易组织(WTO)。6月29日,印度一口气封禁了59款中国应用软件,甚至抵制中国电力设备。7月10日,美国宣布对法国部分奢侈品加征25%的关税......











这意味“全球一体化”框架下的经济链条遭受重击。对以门类最全的制造业产业链支撑起来的“世界工厂”中国而言,这种打击和影响更大。因为虽然近几年中共高层提前供给侧改革,但是目前中国供给量仍然太过巨大。

中共高层所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潜台词就是中国经济还需要进一步降低对外贸的依存程度。当然,如习近平在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所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互不矛盾,是互相促进的良性关系。在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同时持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这里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显然就是指当前中美之间关系恶化的状况。可以明确的是,当前逆全球化已经难以避免,“区域化经济”兴起也就成为必然。公开数据显示,在2019年超越美国之后,2020年上半年东盟与中国进出口总值2.09万亿元人民币(1元人民币约合0.14美元),同比增长5.6%,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有观点推断,中国今后会继续降低美国在中国外贸数据中的占比,增加诸如东盟、欧洲这样的进出口贸易占比。

简而言之,保证中国国内经济安全是中共高层的第一执政目标。全球外需断裂苗头已经出现,中国要保证国内经济继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只能启动构建国内循环。这是中共高层应对全球巨变的一个布局战略,也是中国启动经济“内循环”的真相。

习近平决定中国经济转向内循环 恶兆?




习近平主持中共政治局会议,发出明确的信号,承认中国经济形势复杂严峻,面临风险,必须打持久战,今后中国经济转向“国内大循坏为主体”。这与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三十几年前推出的“国际大循坏”战略适成对照!


中共政治局周四举行的会议指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要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会议指出今年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要准备打持久战,会议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向内循环为主体,“加快形成以中国国内大循坏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内部大循环近来成为中共高层不断提到的一个词。为什么要搞内循环,6月18日,被视为习近平亲信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12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称:“我们仍面临经济下行的强大压力……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学者何清涟在『面对新冷战 中国方向 决心 手段三缺一』一文中评论习近平的经济内循环:“中共最高领导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向世界公开明示中国应对中美脱钩的战略大方向:经济内循环,习近平版自力更生。”7月21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中国国内宣传机器为这次座谈会总结多条意义,在何清涟看来:“其实核心就是一条:面临美国的压力,求借偷的技术自主创新不再可能,国外市场正在变小,从此,中国经济得‘内循环’,咱们要自力更生了。”

有分析指出,中共高层之所以强调中国经济转型内循环为主体,实在是不得已之举,中国正在面临陷于“脱钩”的严重局面。两年的中美贸易战,导致许多在中国的国际企业向周边国家转移,随后而来的新冠疫情更加重了这一趋势,中国许多以外贸为主的企业或者失去了海外订单,或者得不到订单。当然,中国企业失去订单的原因也与全球性的疫情蔓延带来的严重经济后果密不可分。而随着中美关系全面对立,局势进一步严重。4月10日,美国政府呼吁美国在华企业撤离中国,并承诺提供全部撤离费用,日本政府也对其在华企业发出了类似的号召。6月29日,印度一口气封禁59款中国应用软件,呼吁抵制中国电力设备,印度还在进一步封禁中国其他应用软件。


中国外部环境严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8日主持“稳外贸”座谈会时提到,外贸环境依然严峻复杂,必须有充分估计,要加大支持及 保住中小微和劳力密集性企业,并帮助大型外贸企业破解难题,以“稳就业”。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7月29日主持国务院会议常委会议时,又再度提及农民工就业问题,要求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劳力密集型产业,力保就业保民生,李克强似乎没有提国内大循坏的概念。

习近平的国内大循坏让人想起赵紫阳提出的国际大循坏。经济人士指出,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发展成绩,与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1988年提出的沿海发展战略有重大关系,这一战略的要旨是抓住战略机遇,将沿海的1亿到2亿人口投入国际市场,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开展国际大循坏。赵紫阳时期的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后来在一篇纪念文章中表示,赵紫阳主持推出的这一战略的中心思想是:沿海地区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加上内地资源的支持,完全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发展中国经济,这样既可以促进沿海地区的发展,又有利于让出国内市场给内地,带动内陆地区加快发展速度。他解释说:

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所谓"两头在外",就是把生产经营过程的两头,即原材料来源和产品销售主要放到国际市场上去,大进大出,使经济运行由国内循环扩大到国际循环。

现在,咄咄逼人的中国似乎失去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国际环境严重恶化,要转向内循环,准备自力更生了?这条路走得通吗?有分析指出,中国经济从1980年代走入改革开放时代,本质特征就是外向型特征,而经济内循环,不就是要倒退到中共建政前三十年的时代:小农经济型的自给自足,全面赤贫和全方位物资短缺。中国经济今天能够重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的老路吗,令人严重怀疑。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3052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