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少年强则国不强 查拼爹 更该查“默契腐败”(图)

新闻联播/纵相新闻 0

这种少年“强”则国不会强,但他们的爹一定强

“六年级学生研究直肠癌获奖”“三年级学生参与抗肿瘤研究”“高中组一等奖获奖作品与硕 士论文内容重合”,近日,网友质疑多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存在造假嫌疑。 这项已经举办了34届,据称每年约有1000万青少年参加的比赛如今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再次获得了关注。

今天(7月15日),大赛组委会发布声明,声明表示,近日,关于质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个别获奖作品的网络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对此,组委会秘书处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调查工作组进行核查,责成并督导相关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单位,对有关情况进行全面、认真核查。



(图说:7月15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发布的声明截图)

7月15日晚间,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撤销“小学生研究癌症论文”一等奖。 涉事学生陈某某的家长亦发文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并表示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关于这项比赛的种种传言让人不禁发问:历史悠久、来头响亮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究竟是未来科学家的摇篮,还是“学二代”们比拼资源的赛场?

1

竹篮打水,“研究员之子”奖项被撤销

最早引起网友关注的是一则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的信息。根据陈某某在实验记录本上的记录,自己最开始是通过上网搜索知道“什么叫基因”。消息一出,就有网友质疑: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如何从零开始迅速掌握如此高的科研水平?

7月13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回应称,该学生系所内研究员之子,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7月15日晚间,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通报称经专家组调查认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学术水平,但其附件支撑材料和调查走访发现的新情况新材料不能充分证明作者独立完成该项目报告的整体设计和撰写。



(图说: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通报全文)

通报认定,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同一时间段,陈某某家长对外发布公开信称:“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惑与误解。”

陈某某家长同时表示代表孩子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并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图说:大赛官网发布的获奖学生陈某某相关研究图片)

7月14日,又有网友爆料称,来自湖北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两名小学生因研究“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也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小学组三等奖。公开信息显示,其中一名小学生参赛时就读于小学三年级。

随后又有媒体曝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8年高中组的一等奖作品与陆军军医大学2018年的一篇硕士论文内容部分重合。



(图说:2018年青创赛高中组一等奖获奖作品信息)



(图说:上述获奖作品部分内容与陆军军医大学同年一篇硕士论文重合)

关于这项比赛的种种质疑,让网友不禁发问:究竟是这届“后浪”太厉害,还是学术造假的坏风气已经蔓延到了年轻一代的群体中?

在大赛组委会今天发布的声明也提到,如发现违反大赛规则问题,将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2

自己选题?获奖者不会写汉字却已涉足物联网

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信息显示,该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197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前身全国青少年科学作品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1982年,第1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研讨会在上海拉开帷幕。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澳门举办。第3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计划于2020年7月20-26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

此次被网友质疑的获奖作品,主要就集中在最近两届的比赛中。



(图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截图)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注意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采用分阶段赛制,想要参加最终的全国赛事,首先要参加省级大赛并获得推荐。第一阶段中,各省级组织机构均需按照预先分配的名额进行推荐;而在第二阶段,全国大赛组委会还要对参赛项目进行资格审查。

根据2020年修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介绍,大赛组委会将组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专家组成评委会,按照“三自”和“三性”原则进行评审。规则明确提到,参赛作品必须是作者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通过查阅获奖项目信息发现,除网友先前提到的项目外,还有不少获奖作品内容同样让人生疑。

有网友指出,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组一等奖作品《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中发布的研究数据图与某篇SCI学术期刊论文中的内容高度相似。但凭借此作品获奖的高二学生程某并非该SCI论文的署名作者。



(图说:第34届青创赛高中组一等奖作品研究数据图)



(图说:网友发布的某篇SCI学术期刊论文研究数据图)

同样在第34届大赛小学组的获奖作品中,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女生设计出了“防止破门‘轰燃’的猫眼孔消防水枪”,其中涉及到水流反射盖、可伸缩的水枪管等零部件,其复杂程度令人咋舌。



(图说:获奖三年级女生设计出的猫眼孔消防水枪示意图)

而在另一个名为“道路收水井智能提醒防堵附属装置”的获奖作品中,一名就读于小学四年级的女生设计出了一款“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内部测控单元自动检测,能够自动报警并发出定位信息,提醒市政工作人员进行清理,并可在移动端采用app对路网所有装置进行统一管理”的智能防堵装置。



(图说:四年级学生获奖项目“道路收水井智能提醒防堵附属装置”相关描述)

但通过公布的实验记录可以发现,该女生甚至连“窨井”“模型”“设计”等词汇的汉字书写都没有掌握,需要以拼音代替。 但她却已经能够掌握物联网技术、移动端app等相关专业知识,实属不易。



(图说:该获奖学生的笔记)

如果按照上文提到的评判标准,这些需要深厚专业知识积累,并操作复杂实验器材的研究项目,是否是由获奖学生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研究乃至自己撰写实验报告,无疑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3

利益相关,绞尽脑汁或为高招优惠政策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何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这一切背后或许与高考加分保送政策和高校自主招生有关。

东方网·纵相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以往多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办法中,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免于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保送进入高等学校学习。

一直到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该大赛获奖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



(图说:2010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文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文章截图)

但发文中同时提到,对于获奖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有关获奖学生拟参加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考核的,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应优先考虑给予参加考核资格。

也有自称参加过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网友表示,曾依靠该大赛奖项获得高校自主招生降分录取的资格。有网友在自己的发文中称,很多当年一起参加比赛的同学,之前并没有相关积累,“就是冲着得奖来的”。

媒体:比查科研“拼爹”更重要的是查“默契腐败”

今天,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撤消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该学生家长也发布公开信,称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并道歉。



学生家长:过度参与编撰过程 申请上交获得的奖项

今天,该获奖小学生陈某某家长发布公开信,称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他向大赛组委会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表示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滑动查看陈某某家长陈勇彬公开信全文↓↓

关于本人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的情况说明

本人针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情况作出如下说明:

1.获奖学生为本人儿子,其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接触相关科学知识,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兴趣。

2.孩子根据自身科研兴趣选择了本课题,并在其学校指导老师、父母及所在课题组研究生的共同指导下,通过观察学习和亲自实验操作,获得了该项目主要实验数据,并基本掌握了该项目涉及的基础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我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使用了大量生物医学专业术语,给广大网友和媒体造成了困惑与误解。

由于我的疏忽与过错,给大赛组委会、工作单位和家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在此,我郑重道歉。

同时,我谨代表孩子向大赛组委会提出以下申请:申请上交该项目获得的奖项,并尊重和服从大赛组委会对该项目奖项的处理意见。

在此次舆情中,孩子已经承受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为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作为孩子的父亲,我虚心接受大家的监督与批评,也真诚地恳求广大网友和媒体给予宽容和谅解。

创新大赛组委办:研究报告专业程度超出作者认知水平 撤销一等奖奖项

同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称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就此项目及时进行复审,专家组认定:项目研究报告的专业程度超出了作者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项目研究报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独立撰写。大赛组委会根据评委会建议,决定撤消该项目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热评丨比查科研“拼爹”更重要的是查“默契腐败”

近日一则“6年级小学生凭借结肠癌研究获奖”的消息登上热搜,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声明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项目学生陈某某,系该所研究员之子。随后该研究所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云南省科协也相继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明摆着不是小学生的“菜”,却一点不加掩饰,把博士水平的项目堂而皇之地署上孩子名并评上奖,不得不让人担心某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这样做很正常,很多人都这样做,我怎么就不能这样做了?如果评委也认同这样的“默契”,评奖方甚至迎合、利用这种“默契”,变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操作,就更可怕了。若隐若现的“默契腐败”后,是多重问题的叠加:学术腐败、评奖腐败、加分腐败。



有人说,这跟家长集体替考有什么区别?基本就是家长给孩子送奖加分。确实不是小事,它叠加着多重腐败,吞噬着公众的公平信仰,毒害着社会风气,起跑线被这些人弄得乌烟瘴气。线索明摆着,获奖项目都挂在网上,当初的荣誉如今都成为待爆的雷,接下来就看相关部门的调查了——要查“拼爹”操作,更要查背后是不是存在一条龙的“默契腐败”。

热评作者 | 曹林(原文有删节)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766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