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癌症获3等奖 荣获一等奖的项目长这样(图)

丁香园/上游新闻 0

昨天,丁香园发布一篇文章:小学生就能研究基因和癌症关系,莫非这就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


许多读者留言表示,这样高能的研究居然只拿到三等奖,令人不禁对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丁香园读者留言截图

于是,在围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时,我们偶然发现了一项题为「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的一等奖作品,获奖者是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彭同学。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探这个荣获一等奖项目的究竟。

项目图片与发表论文不一致?

根据项目名称进行查询,这名同学在《中国科技教育》上发表了一篇相关论文。

据悉,该期刊的「八九点钟」版块经常会发表经过遴选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新类竞赛获奖学生作品及专家评委点评。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应该就是彭同学参赛项目的科研产出成果。



图源:《中国科技教育》

然而经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期刊论文中的图片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展示的数据结果大不相同。

在比赛项目的详细介绍中,没有一张彭同学身着实验服的摆拍照片,而是洋洋洒洒 20 多张「硬数据」的图片,深刻诠释了科研要用数据说话的准则。

从荧光到流式,再到电泳,数据结果丰富,反映出背后的工作量自不必说。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但到了那篇期刊论文,整篇论文只剩下了三张组织切片图。



图源:《中国科技教育》

至于论文实验方法部分提到的细胞活力检测、PI 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活化蛋白表达、ELISA 法检测细胞外基质产生水平以及 qRT-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的结果……均未在这篇论文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图源:《中国科技教育》

那么,其他的数据都去哪了呢?

某篇硕士论文里,竟然有一模一样的数据图片?

根据图注中的关键词「二氢杨梅素」「Smad」进行查询,可以找到一篇硕士论文,论文作者为张玉,指导老师为易龙副教授。



图源:陆军军医大学

凑巧的是,这篇硕士论文的作者和指导老师,同样也是上述项目的指导老师。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当我们翻阅这篇硕士论文,竟然找了那些出现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而不在彭同学发表期刊论文中的数据图片,它们大都来自这篇硕士论文的第二部分「二氢杨梅素对 TGF-β1 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研究」。



图源:陆军军医大学

比如一模一样的 ELISA 标准曲线。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 陆军军医大学

还有毫无差别的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的结果。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 陆军军医大学

细胞周期和免疫荧光的结果也不例外。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 陆军军医大学

其他相似图片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项目获奖者未被论文作者致谢

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规则》中的评审原则,优秀参赛作品应该满足「三自」原则,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那么,根据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所展示的资料,彭同学应对项目作出主要的贡献,其结果部分的附图应该都是自己的实验结果,那么张玉的硕士论文又应如何解释?

要知道,在论文的独创性声明中,张硕士对自己工作的原创性作出了承诺,并确认对「参与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都已经在论文中进行致谢。」



图源:陆军军医大学

然而,张玉硕士的致谢中并未提到这名获奖的彭同学。

 



图源:陆军军医大学

在张硕士的一篇发表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的论文中,彭同学位于通讯作者易龙教授之后,位列第四作者,贡献程度显然不构成「主要」。



图源:陆军军医大学

此外,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这篇硕士论文的提交时间在 2018 年 5 月,而彭同学参加的比赛的申报时间恰巧也在 2018 年 4~5 月,时间相当接近。



图源:陆军军医大学



 图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今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对那篇得三等奖的「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作出回应,表示已经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图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

这个荣获一等奖的项目,又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上游新闻:小学生研究基因治癌症,警惕“镀金加分”演变成学术腐败

7月13日下午,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针对上游新闻报道《云南小学生“新基因对癌症细胞影响”研究获全国大奖受质疑》在官网回应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该所研究员之子,针对这起舆情事件,我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云南昆明发生的这起小学六年级学生研究“新基因对癌症细胞影响”事件,让许多从事生物科学研究人士都汗颜不已。用一位接受上游新闻采访的硕士研究生的话来说,“前前后后学习了七八年的生物工程,我连这位小学六年级陈同学入门水平都没有达到。”的确,在许多小学生还在认识什么是细胞、什么是基因等科学基本概念时,这位陈同学已经在研究基因片段对于癌症的影响了。

要么这是百年一遇的神童,要么背后定有能人相助。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官方回应,将答案指向了第二种。但这个“能人”,不是其他人,而是陈同学的父母。“中科院研究员之子”,陈同学是典型的“学二代”。

“学二代”其实并不是贬义词。陈同学父母明显错误的教育理念,正在让“学二代”这个词变得污浊不堪,无论是对学术研究本身还是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愚蠢行为。



▲陈某石同学在基因实验中。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此次被曝光的小学生研究基因片段,虽然官方确认陈同学是研究员之子,但仍然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回答:“获奖论文”到底是不是陈同学自己独立完成的?陈同学使用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各种仪器,是否经过了必要的审批和安全性审查?陈同学是否使用了这一奖项来获得升学或者其他便利?

无论是早前西南交大某教授为自己子女违规修改本科成绩、推荐保送研究生,还是此次的小学生研究基因片段,表面上看是科研人员子女近水楼台先得月,实际上暴露了教育领域的各种监督机制失效。这是学术教育界值得警惕的重要问题。这种镀金加分背后,就是学术腐败,已经触及了社会公平的底线,绝对不应有丝毫容忍。

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多起升学加分乱象,背后是升学加分制度被滥用问题。虽然近年来自主招生政策逐渐淡出,各种显性加分也已经被取消,但各种隐形加分制度仍然存在,绘画、唱歌乃至此次曝光的科创大赛,都成为有能力有资源父母们为子女“加分”的重要路径。

享受公平教育是社会各阶层流动的最好手段,然而这一社会共识正在被“镀金加分”这样的潜规则所破坏。教育也在少数有能力父母们的操作中,变成拉大社会阶层的工具。要从根本上杜绝“小学生研究基因治疗癌症”这样的闹剧,加速招生考试加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对不合理的加分项目坚决清理,对于合理加分项目进行公开透明化评比,让有能力造假的人不敢、不能造假,最大程度确保教育公平。

小学生研究基因治疗癌症,看似荒诞可笑,对全社会却是一个警醒。整顿学术腐败并不只是防止抄袭、造假,遏制学术权威的权力寻租、保重教育公平,也是应有之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732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