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网开除变性员工:我月薪5万,但我不能上女厕所

人生研究所 0



篇首: 2015 年,高先生入职当当网担任技术部产品总监。 这是一份高薪又风光的工作。 截止到被公司开除的那一天,他的月薪已达到 50k+,远超多数上班族。 虽然钱能提供相对安稳的生活,但他依然烦恼。 而且,他的烦恼与众不同。 





 

入职整三年后,高先生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易性症”,这代表着需要进行“性别重置”的手术。 他对此没有犹疑,或许这就是他一直想做的事:“成为一个女人”。 下定决心后,他向主管领导请了病假,并申请术后在家办公。 “你好好休养,觉得能恢复工作时通知我”,高先生最初得到了来自公司的理解和支持。 上级让他发来医院证明,还建议他多休一个月的病假。 事实上,一个月的病假有些牵强,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建议高先生在术后全休两月,以保证足够的术后恢复,毕竟这不是什么小手术。 但也就是在这两个月,天翻地覆。



9 月份,正准备回公司上班的高先生收到了一封冰冷的通知书。 白纸黑字中,当当单向解除了与高先生的劳动合同,他失业了。 通知书的大意是“长期离岗,不能胜任”。 或许高先生曾担忧过这样的结果,可他没想过,公司的通知书里会毫不顾忌地列出:“精神病人发作、其他员工的恐惧、不安和伦理尴尬、如厕问题”等原因,条条都是刺骨之寒。 当当觉得开除高先生是正当的选择,是为了保护大多数员工的权益。 毕竟,曾经的男同事以后要上公司的女厕所,人们很难毫无障碍地接受这点。



高先生感受到了直白的歧视。 不仅是就业层面的打击,还有从内到外被整体否定的痛感,于是他决定诉诸法律。 但法院给出了怎样的裁决呢?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法院最终判定当当网解除劳动合同是违法行为。 这次,当当竟然输了。 在判决书中,法院写下一段近千字的话,其中这一段值得人们反复斟酌: “现代社会呈现出愈加丰富多元的趋势,我们总是发现身边出现很多新鲜事,我们又会学着逐渐的去接纳这些新鲜事,除非它威胁到了他人、集体、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 也许正是我们对很多新鲜事的包容,才奠定了文明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我们尊重和保护变性人的人格、尊严及其正当权利,是基于我们对于公民的尊严和权利的珍视,而非我们对于变性进行倡导和推广。” 我想任何人读到这段话都会心中生起一股暖流,只因字里行间满是接纳和理解。 

可遗憾的是,当你问一个人,你能接受“变性人”吗? 他大概率会回答“可以接受”。 但如果你追问“你能接受和变性人做同事/朋友/家人吗?”,得到的极可能是否定答案。 他们内心都有类似的恐惧,因为在很多人心底里,把变性人当成一股“恶臭”。 只要接近,似乎就会沾染半分,有损他的社会地位。 可这些无辜的群体,经历过什么样的绝望,没有人试着去了解过。 其实,当我们称一位“跨性别者”为“变性人”或者“人妖”的时候,已经在表达不尊重。 “跨”比“变”暗示了一个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冗长和痛苦正是会被人们轻易忽略的地方。 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我想我们应该听他们讲讲自己的故事。



 

“变性人”有一个真正的名字叫做“跨性别者”。 “跨”这个字,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短暂的动词,跨栏、跨越,好像所有和“跨”有关联的动作,都不用一秒钟就能结束。 可“跨性别”却是个非常冗长且痛苦的过程。

有的人光是在认同自己这件事就无法做到,在歧视和言语暴力中,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去年有一部电影让我对跨性别者有了长足的理解,这部电影的名字很美,叫做《季节与季节之间》。它把“性别”比喻成“季节”。



对于大多数的男性和女性而言,我们的性别很分明。夏天就是夏天,秋天就是秋天,我们从不怀疑自己的性别。 但对于跨性别者来说,从夏天到秋天的旅程犹如一生一般漫长。



电影里有一位跨性别者叫海秀。安静寡语,一个人来到新的城市开了个咖啡馆,客人很少,每天只能做着重复而无聊的工作。 在外人眼里,海秀很“奇怪”。似乎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 因为海秀对于自己的性别“跨不过去”。



一个还在上学的女孩子喜欢上了她,而海秀也喜欢上了一个来店里喝咖啡的男子。 

情感在新的城市里慢慢生长,但海秀却仍然止步不前。 他们之间并未发生狗血的三角恋情,只是海秀看起来“乏味”的生活里再也装不下任何情感的负担。 因为与自己相处,与自己和解,便已经足够疲惫了。 为了维持这个让自己满意的形象,她每天需要付出太多。 海秀需要吃雌性激素,每天用丝巾围住自己的喉咙,她讨厌自己有喉结,讨厌自己有胡子。 从外表上看她已经是个完美的女人,但她依然嫌弃自己的身体充满男性体征的部位。 可别人,似乎永远无法理解这种无以名状的痛苦。



她每次紧张时,都会用手攥住脖颈上的围巾,就像是要在“袒露真相”和“保护自己”之间进行抉择。 在拒绝爱情的时候,海秀需要一次次坦白“我是变性人”。 她的哭泣,所有“跨性别者”的哭泣,是无声的。 所以当药片散落一地,她需要一片片捡起来。 因为每片药都会帮助她更像女人。      就是这部电影,让在我看见了性别与性别之间,一条窄窄的缝隙,而这条缝隙里面刀山火海,仿佛人间炼狱。



他们在这条缝隙里历经苦难,已经不再奢求什么。 但人们对他们的恶意,依然无法抵挡,把他们当成怪物,当成“潜藏的犯人”。 甚至想过,对他们赶尽杀绝。 



在知道这个新闻之前,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变性人的看法,只有一个——“变性人都活得非常自信”。 每次在电视上看到金星,我总有这样的感受。 她已然是个敢说敢做的女强人,变性似乎成了她独特的阅历,是一个可被公开叙述的“加分项”。



但当真正去尝试了解这个群体,这才发现了那些甚少讲述的痛楚。 有一个男孩曾为了遮住自己的喉结,丧心病狂地吃药。 他会去买假发、买化妆品、买女生的衣服学习做一个女生。 他无数次站在镜子前审视自己的身体,结果只收获了绝望和失落。 他会用锋利的刀片进行自我伤害。 他想过去死。 当同龄人为梦想奔波,这个男孩却在心中只渴求着“成为一个女人”。 整个世界却都在反对他。 这些错位的梦想和人生每天都在上演,有时能被看见,更多的时候则是看不见。 或者更残忍地说,是人们不想看见。

 

大家不能理解跨性别者的人们经常会说“为什么不牺牲和收敛一下自己,成全大家,相安无事?” 但大家不明白,这种牺牲和收敛,是逼着一个人完全否定自己,是在逼着一个孤立无援的人去死。 一份来自 2017 年的报告中写到“中国目前至少有 130 万到 400 万跨性别人口,其中超过十分之一的人曾尝试自杀。” 另一份数据显示“90% 以上的跨性别者在 18 岁以前,就已经认同自己的内心有另外一个性别的存在了。” 他们不是“突然”要转变自己的性别,转变自己的性别更不是为了伤害别人。



 包括当当网的高先生,“成为女人”这个想法可能已经折磨了他数十年。

可未来,她还要继续面对这个世界的恶意。 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有着充足的自信。

以至于我们每次看到一股新文化,第一反应不是试着了解去接受,而是抵制、去贬低。

网红经济如此,同性文化如此,跨性别也是如此。

可是如果可以,我还是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接受更多善良的人们。

不强加自己的价值观予任何人,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想法活着。

而我将永远提醒自己的是: 决定一个人性别的不是他的生殖器,而是他的灵魂。

决定一个人是否是变态,不是因为他的打扮穿着,而是他的灵魂是否肮脏。 《玫瑰少年》里有一句歌词,叫:“生而为人无罪,你不需要抱歉。” 这句话,我想送给所有的“跨性别者”和被这个社会忽视的弱势群体。 生而为人,你有权利决定你自己的人生。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710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