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隔绝的井水里 为何凭空出现这么多水母?(组图)

SME科技故事 0

上周海南五指山市一水井发现桃花水母的新闻,将这种有“唯一淡水水母”“水中大熊猫”“水中活化石”之称的腔肠动物带入了大众视野。不过你最大的疑惑可能是,为什么这个不与外界相连的水井里会突然出现珍稀的桃花水母呢?



桃花水母

你或许思考过一些人造水塘在没有人为投入鱼苗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平白无故出现鱼的问题。我们的老祖宗也思考过,然后留下了“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这样的俗语。

他们觉得草籽和鱼卵都可以在土壤里保存很长时间,并在合适的条件下孵化,毫无疑问这不够科学。

对桃花水母的由来,我们的老祖宗也有自己的见解。以桃花水母闻名的湖北秭归同时也是王昭君的故乡,当地流传着“昭君泪化桃花水母”的故事。

相传王昭君出塞合婚时路过香溪河,因故土难离,伤心不已,泪流满面,眼泪化作了桃花水母。

 

当然这只是美好的传说,要弄清楚桃花水母凭空出现之谜,我们要先从它们的习性和生活史讲起。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先提一下这种神秘生物满满的“乌龙史”。



桃花水母

尽管桃花水母在外形上与海里生活的水母无异,而且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一种淡水水母,但从生物分类学上看,桃花水母并不是真正的水母。

 

我们常说的水母属于刺胞动物门下的钵水母纲、十字水母纲以及立方水母纲,而桃花水母则属于刺胞动物门水螅纲,可见二者的亲缘关系还是相当远的。

 

这并不是第一次在桃花水母的归属问题上“闹乌龙”,毕竟我国古人还将它们称作“桃花鱼”。清代杨裕仁曾在《桃花鱼歌》中描述到:“正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如,是花是鱼两不知。”

 

这也可以理解,在古人眼中与水相关的动物都可以称之为“鱼”,甚至他们也承认这一点:“桃花鱼出彝陵(宜昌古名),非鱼也,生于水,故名之曰鱼;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

所以我国虽然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神奇的物种,但是将它们主要用于了吟诗作对,直到1880年才有了对桃花水母最早的科学研究。

当时英国里根公园皇家植物园的园长威廉·索尔比(William Sowerby)在温室内种植王莲的水槽中发现了这一物种,然后由兰科斯特(Lankester)研究并订名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ii)。

 



此外我国最早的桃花水母动物分类学上的研究也是由外人完成的。1907年日本学者奥卡(Oka)在我国湖北宜昌附近的长江流域采集到10个桃花水母标本,经丘浅次郎研究后命名为宜昌桃花水母,之后被归为索氏桃花水母宜昌变种。

 

你或许以为桃花水母的“乌龙史”到此就结束了?非也,你一定想不到它们被列为“稀有动物”甚至“濒危动物”其实也是意外。

我们知道桃花水母对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比如需要生活水域洁净、呈微酸性,而且水温不能太低或者太高,所以我们平时很难看到桃花水母,它们的出现无疑代表着环境的改善。

而且桃花水母神秘的生活习性更加给了我们一种“数量极少”甚至“濒危”的错觉。

古人虽然挺热衷于为桃花水母吟诗作对,但也注意到了桃花水母在每年春夏忽然大批出现,秋冬季节又忽然彻底消失,“来无影,去无踪”的现象。



其实桃花水母如果这样定时定点出现倒也没什么,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桃花水母分布的水体中,有些地方常年可以看见桃花水母,但是更多地方的桃花水母只是“昙花一现”。

比如某个地方的水体中从未有过桃花水母的分布记录,却在某个时间大量出现;而在曾经“泛滥”过的地方,此后很多年可能都看不到它们的踪影。

典型的例子是1922年,日本学者奥卡和哈拉(Hara)在日本新发现了一种伊势桃花水母,然而从那时起人们就再也没有见过这种桃花水母的踪影,而且定名时的模式标本也丢失了,所以这种桃花水母的存在与否就成为了一桩“悬案”。

由于桃花水母的活体比较罕见,于是很多人称其为“水中大熊猫”,并且2002年3月在四川都江堰召开的“中国红色名录”研讨会上,桃花水母被列为了“极危动物”。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外有不少桃花水母相关的报道。例如2003年,在北京的虎峪水库、桃峪水库等水域,几乎一夜之间出现了大量的桃花水母;而在2018年,英国境内运河也爆发了大量的桃花水母。

在欧美等国,桃花水母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入侵物种。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流缓慢和静止的水域,特别是在水库、水坝和水流缓慢的河道中,通过带刺的触须捕捉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

别看桃花水母的型体很小,它们的触须多达300根,不过一般不会伤害人。但田纳西州野生动物资源局网站有报道称,一名男子在吃了这种水母后,导致声带暂时瘫痪。

由此看来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桃花水母并不“濒危”,事实上我们需要纠正一个观念,“昙花一现”的并非桃花水母本身,而是它们水母型的“成体”。

我们知道水母的生活史包括水螅体和水母体两个阶段,虽然桃花水母不是真正的水母,但它们也有类似的生活史,而且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



一般水母的水螅体

美国自然学家斯蒂芬·林·贝尔斯(Stephen Lyn Bales)表示桃花水母只有几周的时间看起来像水母。

 

“它们大约有2年的生命周期,其中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另一种形态。透明胶质的水螅体固着在水底,形状像中空的保龄球瓶。水螅体以无性出芽生殖的方式产生人们认识的典型水母体,这是它们的成年阶段。这很像蝴蝶生命的最后段,”贝尔斯说。

桃花水母的水母体直径有1-2厘米,大约一个硬币大小;而水螅型体体长不足2毫米,直径只有0.2毫米左右。



桃花水母和硬币对比图

除此之外水螅体一般附着在水下腐败植物、岩石和树桩等物体上,体表常常粘附着一些碎屑,将身体遮盖,所以一般很难被发现和认识。

但是成熟的水母体就不一样了,它们有雌雄两性之分,而且在温度合适时浮上水面,进行有性繁殖。雄性和雌性找到彼此,产生受精卵。之后随着温度下降,所有水母体死去,受精卵在水底重复这一生命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桃花水母的水母体对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但水螅体却很容易生存。所以当环境适宜时,水螅体便自然分裂出水母体;环境不利时,水螅体便长期吸附于水下或岩石缝中世代生存下去。

所以从生殖规律的角度,我们能够明白为什么桃花水母会在春夏之际突然出现,在数十日之后又突然消失。

更重要的是,在低温、富营养及饥饿等极端不利环境条件下,水螅体会收缩,之后分泌一层坚硬的保护膜包被身体,成为休眠体。

研究人员认为休眠体能通过水生植物、水鸟等动物或人为的因素而传播。当外界环境改善时,休眠体重新发育为螅状体,其生活史得以继续。

所以不难解释为什么桃花水母会在从未生活过的地方出现,其实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的索氏桃花水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往世界各地的。



桃花水母大约在1907年首次传入美国。一种假说认为,桃花水母的水螅体是附着在从亚洲进口的睡莲上的。在上个世纪,它们又在被毛动物的帮助下传播到新的水域。

“桃花水母搭着鸭子和水鸟的腿和脚去往美国各地,现在它们几乎遍布北美的48个州。”贝尔斯说,“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现,这也是桃花水母如此有趣的原因之一。”

而在维多利亚时代,桃花水母随着一些植物来到了英国。1928年,人们在埃克塞特运河的水域中发现了这种水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夏季,在运河、浅淡水湖和被淹没的采石场中看到这种水母的人越来越多。炎热的天气使运河水域变暖,这可能促使这些物种在生命周期的某个特定阶段繁衍。

所以桃花水母分布很广泛,只是我们很难见到成熟的水母体而已,它们一直在我们注意不到的地方生存着。

 

虽然桃花水母实际上并不濒危,但它们的出现无疑是珍贵的,这展示了地球上生命的奇迹。

即使是在被大量使用、多年来被当作非法垃圾场处理的老工业区,大自然也可以重新改造这个地方,甚至还可以吸引这些叫做桃花水母的神奇小生物。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693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