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得像丁丁,又不是它的错!别想了,吃就完了(组图)

好奇心实验室 0

(图片高能预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人畜无害的长条状生物,快快乐乐地钻土玩。

它们的U型洞穴符合自身的人体工学,口部和肛门的分工有序,也让那些嘴菊不分的埋汰动物脸红。

直到愚蠢的人类将其从沙土中拦腰提起,对其外表皱眉叹息不已,担心会带坏下一代。‍‍‍‍‍‍

然后,把它煮熟了吃了。

中国人低调而含蓄,传统农业社会更是对各种动物的下水十分熟悉。于是,他们将其命名为“海肠”。也就是海里的肠子。

对比一下,感觉还是挺像的。这是羊肠。



这是海肠。



饱暖思淫欲,恨人心不古。原产东亚的粉红虫虫远渡重洋,来到作风豪放的欧美后,被当地人命名为:penis fish,也就是丁丁鱼。这全方位地展现了老外对丁丁成精的恐惧。

不过首先,这不是鱼,然后这个名字真的让人好没有胃口好嘛……

海肠,或称单环刺螠,隶属于螠虫动物门,属于该门知名度最高的物种。它经常会和一些环节状动物搞混,过去被误归为环节动物门,今天则被广东人误认为是沙虫(沙虫属于星虫动物门)。

这是沙虫,可以明显看出和海肠皮肤纹理不一样。



感觉这个分类不仅逼死脸盲症而且并没有什么用?非也非也。

食物链顶端的广东人,到好客山东旅游后,多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口感不一样。所以为了做菜的精准,分类还是有必要的。

单环刺螠或者海肠主要分布于中日韩及俄罗斯远东,在我国则是黄渤海地区,具体来说是山东半岛,比如青岛、烟台等地。



为带大家直观认识下单环刺螠,我截了几个动图。

这是水箱中快乐游泳的单环刺螠。



这是单环刺螠和它的好朋友凑在一起聊天。

这张图可以仔细观察到它们的肤质,而且肤色在个体间还略有差异。左边那个颜色更深一些。



除了肤色外,它们的个体差异还有长度和粗度。短的10厘米,长的可达30厘米,粗度都差不多,2.5厘米到2.7厘米。毕竟挖土是有个最优粗度的。

单环刺螠的体表呈粒状突起(沙虫是方格凸起),菊部和嘴部都有刚毛,是辅助挖土用的。吃的时候注意要把菊嘴的刚毛环切。

别看海肠比较胖,环切掉首尾后,你会发现它身体里都是水,总共能吃的也就体壁的肌肉,所以处理完和肠子等下水还是挺像的。





处理的过程真的比较血腥。它的体内全都是鲜红的血液,以及少量内脏团,所以就不放图了。全部过程就是剪开首尾→挤出体内液体→洗净备用,很简单。

单环刺螠内部水分较多跟其习性关系很大。男人是水做的。它的符合虫体工学的洞穴大概像下面这种,它们生活在沿海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及潮下带浅水区。



远古奥托虫,它长得和海肠差别很大,不过这个姿势真的很像。摆这个姿势,外面的头很容易被今天的海鸟捕食,好在单环刺螠再生性极强,只要别整个从洞里叼出来就没事儿。

单环刺螠吃一些细菌浮游生物,办法是靠身体黏。寿命相当长,雌雄差别不大。

由于生活在海底,它挖洞时既要排土又要排水。海肠用嘴挖洞,然后不停蠕动,利用身体后部的刚毛,将泥沙推出洞外。

排水的时候类似水泵。



由于常年蠕动,它的肌肉口感非常好,十分有弹性。一般,好客山东的做法有这么几种:

第一道菜,海肠炒韭菜,寓意“长(肠)久(韭)有余财”。

联想到韭菜在民间的某项奇特功效,以及中国人爱好以形补形的传统,这么个搭配,恐怕并非仅因味道好吃那么简单。



这道菜的要点在于海肠的火候一定不要过了,动作一定要快。否则就像鸭肠烫久了就硬了,不好吃了一样。

过去海肠炒韭菜,韭菜只是点缀,现在随着环境恶化以及人工捕捞加剧,海肠的价格节节高,菜里的海肠也越来越少了。

第二道菜是海肠串。夏日傍晚撸串,配上崂山啤酒,简直人生乐事。



第三道菜是海肠馅饺子。这道菜适合那些不想见海肠,不想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却还想尝尝鲜的人。



因为含有包括大量谷氨酸在内的多种呈味氨基酸,海肠馅儿饺子鲜美到难以形容。历史上,将海肠风干后研磨成粉,是优秀的天然味精。

鲁菜成为四大菜系之一,并早在春秋时期,就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烹饪理念,海肠粉等天然味精功不可没。

除了中国山东,韩国人吃起海肠来也相当生猛,Youtube上绝大多数的单环刺螠试吃视频,全都是韩国人做的。



他们的吃法更猛,那就是刺身(生吃)配烧酒。



《来自星星的你》

由于太好吃了,智慧的劳动人民最近将它和海参养在一起。海肠消化系统一般,便便很有营养,适合当海参的饲料。不过海参比较能吃,8到10条海肠拉的屎才够供养一只海参。

海肠饺子降价,也许指日可待。

总之,单环刺螠也许长得丑,但这并不能怪它。

“明明是我先长成这样的,凭什么人类说我剽窃他们的创意,带坏他们的孩子?馋着我的身子,还要举报我?”

另外,本来想给本文的部分图片打上马赛克,不过,打完后看起来更奇怪了!所以算了。

资料参考:豆果美食、Youtube@Ssoyoung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656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