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心了!第一部记录高三的片子:高考,真能改变命运吗?

世界华人周刊 0


明天就要高考了,愿所有学子都能得偿所愿。

纪录片导演周浩说,高考是人生最大的一道坎,经历过的人终身难忘。

于是,2004年,他花费一年的时间,跟拍福建省武平市一所普通中学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

纪录片的名字就叫《高三》,是恢复高考以来,第一部记录高考的纪录片。

纪录片里,有严厉又善良的班主任,刻苦紧张的尖子生,逃避摇摆的中等生,放弃高考的差生……这些都是高三学子脑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据说,一个班级里,尖子生因为学习成绩好备受老师关注;差生因为调皮捣蛋被老师死死盯住,而中等生往往就是被忽略的那个。

这样的定律,在王锦春所带的高三(7)班并没有生效。

班主任王锦春是一位让家长放心的好老师。他不仅仅是带着学生奋战高考,也时时刻刻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开学的第一节课,王锦春站在讲台上,告诉备战高考的高三学生:

大家都不是天之骄子,都要经历高三,决战高考。我知道,有多少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就有多少学生对未来迷失方向。但是我告诉你们,高三没商量!



优等生没商量,中等生没商量,差等生也没商量。

林佳燕是尖子生,是爸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优异,性格文静,留着一头方便学习的短发。每天早上5点30起床背书,学到晚上12点多才休息。

这个别人怎么都羡慕不来的学霸总是暗自怀疑自己。

她在日记里写,“我怕考砸,我每天都在退步,别人天天在进步。我开始失眠,我怕别人笑,我怕父母骂,我怕失败。所以,佳燕,咬紧牙闭上眼睛,拼命往前!”

在那个还没有心理辅导的年代,优等生的焦虑和紧张只有用日记缓解。



反观“差生”钟佳明,白天睡觉,夜里翻墙泡网吧。

在这个不通铁路的武平市,钟佳明较早地接触到了网络。他说,“在网上,我听说大学生都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我也想上大学,但是不行。我成绩太差了,没指望的。”

镜头前带着桀骜神情的钟佳明通过打游戏,已经给自己攒了小一万块钱。在2004年前后,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班会课上,这个学习成绩不佳但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轻人,大手一挥,激昂地喊出:“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不对高考抱有任何期待的“差生”,心态良好,自得其乐。往往只有那些赋予高考“重大意义”的学生,才会在高考来临前手足无措,望而却步。

张剑锋是班级里的“中等生”,努力考取一个二本没有问题。高二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变得窘迫。在他眼中,真就成了“自古华山一条路,唯有高考是出路”。

但是,把“高考”当成唯一出路给了张剑锋巨大的心理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想逃脱。临考前的10天左右,他留给班主任王锦春一封信,信上写:

我要去厦门走一趟,今年高考不考了,复读二战。

王老师在汽车站周边的早餐铺子找到了他。苦口婆心地劝慰:还有几天,坚持就是胜利。与其再熬一年,不如拼一把,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王锦春教语文,他送钟佳明一首齐秦的歌: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

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老师的鼓励起了作用。几天后,一度要逃跑的“中等生”张剑锋,跟随王锦春老师送考的大部队,踏入考场,提交答卷,为高三一年的挣扎和努力画上句号。



《高三》里走出考场的那群少年,结束决战高考的一年,各自奔天涯。

张剑锋在一所普通的大学毕业后,接受了小镇青年的身份,在乡镇单位工作,现在已经结婚生子。曾经在高考前的畏惧,自以为无法熬下去的岁月都成了过往云烟。

高三已成往事,生活仍在继续,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努力工作的理由。



“优等生”林佳燕,当年在日记里写下“每一颗心都有翅膀,要勇往直前地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后来,这个以努力做翅膀的姑娘,从岭南的小镇飞往北京城,去到了梦寐以求的远方。

林佳燕考取的是中央民族大学,她守护了一个家庭的骄傲。

当年的“差生”钟佳明没有离开武平,那个“敢笑黄巢不丈夫”的桀骜青年真的“遂了凌云志”。



他抓住电商的机遇,成就了一番事业。服装制作加出售物流一体,在武平市做得风生水起。



王锦春激励学生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唯有高考通罗马。

但是华山现在有三条路,从西山门华山峪进、从东山门皇甫峪进,再加一条索道。

“华山一条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在应试教育中,高考仍然像是一个终极目标,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和它挂钩。



无法拥有足够的睡眠,需要放弃无关提升成绩的爱好,老师们都在劝慰“考上大学就轻松了”。

可一切就像是一个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并不切实确定。

高考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明明这么难熬还是要苦苦坚持呢?



还记得几年前那个演讲《寒门贵子》的刘媛媛吗?

她调侃自己都不算出生寒门,因为她们家都没有门。父母是普通的农村夫妇,没怎么读过书。但是家长觉得读书很重要,一路培养刘媛媛和两个哥哥从农村走出来上大学。

刘媛媛被称为北大才女,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所谓的捷径,只是凭借高考逆风翻盘。



《奇葩说》的冠军詹青云也是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寒门贵子”。出生在贵州,她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出去读书也是借的钱。一路从香港中文大学读到哈佛大学,成就了她今天的事业。她说过,现在这种“成功的生活”给了她很多自由。

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在《电影,我只略知一二》中有这样一个对白:

问:在电影中,如果想让一个人的命运发生改变,有什么办法?

答:知识改变命运。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12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后就发现:

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

但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穷人家的小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刻苦念书,奋斗成了一名大学教授。

而这种身份地位、社会阶层的转变正应了那句“知识改变命运”。



纪录片《高三》里勤奋的尖子生林佳燕,考取985名校不是偶然。起早贪黑的学习,日复一日地坚持才促成她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但林佳燕之后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凭借高考一步登天,在北京奋斗多年仍然没有买得起自己的房子,依然在为自己孩子的高考操劳。



对于过独木桥的千万考生来说,也许不会每个人都变成《人生七年》里的尼克,实现从A到B的绝对转变。

但是高考作为一个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是一个安全保险、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出路。通过考核,拥有体面的学习成绩、体面的大学、体面的工作、体面的收入……这种体面帮助我们获得尊严和成就感,给我们快乐。



走出不通铁路的城市,见证更大的世界,林佳燕会为自自“选择远方,只顾风雨兼程”的努力而心感骄傲,那是关于梦想和青春的往事。

作家连岳说,努力不会像是买彩票那样一夜暴富。它更像是往银行里存钱,存得越多,利息越高;量变引起质变,所有的努力都有回报!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605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