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鱿鱼资源,中国首次试行公海自主休渔(组图)

新京报 0

 原标题:保护鱿鱼资源,中国首次试行公海自主休渔

  7月1日起,在西南大西洋阿根廷鱿鱼(即阿鱿)渔场,32°S-44°S、48°W-60°W之间的公海海域内将没有中国鱿钓渔船。

  我国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远洋鱿钓渔业国家,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主要远洋鱿鱼渔场之一的西南大西洋公海的鱿鱼资源已持续多年维持低位。

  舟山一家远洋渔企的船员李钢(化名)从事远洋鱿鱼钓工作超过5年。他对新京报记者说,这两年钓上来的鱿鱼确实少了,到了去年,“拉上来的空钩比较多。”

  为保护公海渔业资源、促进鱿鱼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部今年6月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公海鱿鱼资源养护促进我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通知》,规定自今年7月1日起,我国首次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关海域试行为期三个月的自主休渔。休渔期间,包括鱿鱼钓、拖网渔船等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相应区域作业的所有中国籍远洋渔船均需停止作业。

  此外,在东太平洋公海相关海域,另一种鱿鱼——美国大赤鱿的生产地,也将于9月1日起开始为期三个月的自主休渔。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张显良在7月2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海自主休渔是我国针对尚无国际组织管理的部分公海区域渔业活动采取的创新举措,“经过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我们认为,实行休渔是保护渔业资源,提高资源补充量和渔业效益的有效途径。”

  张显良同时表示,目前,所有中国籍作业渔船均已撤离休渔区域。


此次公海休渔范围示意图。 图片来源:舟山市远洋渔业协会

   “拉上来的空钩比较多”

  今年初,船员李钢(化名)刚结束一次为期两年的远洋鱿鱼捕捞工作,目前仍在休息。他是舟山一家远洋渔业企业的员工,已经从事远洋鱿鱼钓工作超过5年,先后在阿根廷、秘鲁附近的公海海域钓过鱿鱼。

  “鱿鱼都是用鱿钓船钓上来的。”李钢告诉新京报记者,鱿钓船船舷上放置有纺锤似的钓机,用来收放鱼线,每条鱼线上都挂着一串鱼钩。钓鱿鱼一般是晚上进行,船上的大灯将鱿鱼吸引到鱿钓船附近。鱼线放下去几个小时后,船员开始收线,操纵钓机将挂满鱿鱼的鱼线拉起来。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海域的鱿鱼数量差距很大,整体上,这两年钓上来的鱿鱼少了。”李钢说,往年鱿鱼多的时候,“几乎鱼线上的每个鱼钩都挂着鱿鱼,一个接一个。”而到了去年,“拉上来的空钩比较多。”

  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技术最强的远洋鱿钓渔业国家,远洋鱿钓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公海鱿钓产量的50%至70%。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600余艘远洋鱿钓渔船。

  我国主要的鱿鱼远洋捕捞品种为阿鱿和美国大赤鱿。然而,近年来,主要分布在西南大西洋的阿鱿资源正波动至低谷阶段。

  7月3日,舟山市远洋渔业协会向新京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到2011年,西南大西洋鱿钓船单船产量可以达到2000吨以上,而近年来低产已经成为常态,单船产量仅200-400吨,2019年甚至出现过50吨的低位。

  中国远洋鱿鱼指数也显示,西南大西洋的鱿鱼资源丰度指数在2008年达到近20年的最高点,随后开始波动下降,2019年指数数值维持在低位,仅为2008年的13%左右。

  一位远洋渔业专家说,中国此次自主休渔,主要是为了保护产卵群体和鱼类幼体。研究显示,阿鱿最重要的冬季产卵种群,于每年7-8月在阿根廷北部、乌拉圭和巴西大陆架和外大陆坡位置产卵。美洲大赤鱿全年产卵,其中每年的2-4月和9-11月是两个产卵高峰期。上述两种鱿鱼的产卵高峰期均与此次休渔期重叠。

  张显良也表示,此次休渔区域是根据专家研究,初步确定的鱿鱼主要产卵场。“经过专家研究论证,结合我国远洋船队的生产经验,我们认为在7-9月对32°S-44°S、48°W-60°W之间的公海海域实施休渔,对保护鱿鱼产卵群体、恢复资源补充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9年8月,远洋鱿钓船船员正在用全自动钓机钓鱿鱼。受访者供图

   渔业主管部门将严格监控远洋渔船

  农业农村部前述通知中提到,自主休渔期间,渔业主管部门将强化公海鱿鱼渔船管理和监控,严防远洋渔船违规作业。

  张显良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对休渔期间远洋渔船进行严格的船位监测和管控,对违反休渔规定的远洋渔船和远洋渔业企业将依法予以严厉处罚。目前,所有作业渔船均已撤离休渔区域。

  “通过船位监测就可以实现对休渔区域的管理。”上述专家告诉新京报记者,所有的远洋渔船都需要安装渔船定位系统(VMS),“船舶位置会自动传输到渔业管理部门,船员无法变更或关闭该系统。”

  在2017年农业部发布的 “十三五”远洋渔业规划中,监测渔船位置的远洋渔船船位监测和预警系统、监控船上活动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设施的推广完善被列入重点任务。

  2019年的《远洋渔船船位监测管理办法》则进一步加强了对远洋渔船的管理。其中,船位监测设备日常自动报告船位信息的频率由此前的4小时一次增加到1小时一次。船位信息包括:渔船船名,渔船所在经度和纬度,渔船在上述位置的日期和时间、航向、航速。同时,该办法也要求负责监管的远洋渔业协会对船位监测系统增加越线预警和报警功能。

  因此,渔船一旦越界,船位监测系统就将发出越界报警信息,渔业管理部门则会在调查后对违规船只和渔企的负责人进行处罚。



2019年8月,远洋鱿钓船船员正在收线。 受访者供图  3个月休渔对远洋渔业企业影响尚待评估

  在远洋鱿钓船的船主和船员看来,指定区域的自主休渔,其效果和影响还需要评估。

  一位远洋鱿钓船船长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鱿鱼捕捞量减少,价格也会相应有所上升,“平均下来,收入变化不大。”中国远洋鱿鱼指数中的鱿鱼价格指数显示,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该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这位船长说,休渔期规定出台前已商讨过一段时间,他们对此已有所耳闻。目前,在实际捕捞作业中,对他们的影响不算特别大,“鱿鱼是在游动的,休渔区域不许作业,但其他区域还是可以捕捞的”。

  上述远洋渔业专家也向新京报记者表示,除了自主休渔,中国也在通过改进捕捞方式、控制远洋渔业企业和渔船数量、加强资源评估等方式来实现鱿鱼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显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组织有关技术单位和专家,建立公海鱿鱼资源数据采集机制,跟踪监测和评价休渔实施效果,为动态调整休渔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专家呼吁加强区域性国际合作

  在公海,渔业资源在法律上属于“共有物”,并不为任何国家或个人所有。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晏瑲教授表示,公海渔业资源基于公海自由的原则,各国都享有公海渔业资源开发捕捞的权利。

  不过,在公海中,捕捞活动也要受到相关国际公约、协定、决议、规则及区域性多边协定的制约,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公海捕鱼及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9条规定,在对公海生物资源决定可捕量和制订其他养护措施时,各国应采取措施,“使捕捞的鱼种的数量维持在或恢复到能够生产最高持续产量的水平”。

  张晏瑲说,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并积极参与到相关国际法谈判过程中,树立了较好的大国形象。此轮休渔也是履行国际公约中的渔业资源养护义务,为实现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不过,张晏瑲也表示,由于公海鱼类的高度洄游性,单一国家不可能对某一种鱼类进行完全管理。“中国提出的自主休渔政策只能约束中国籍渔船,而在西南大西洋进行捕捞作业的不只有中国。”在他看来,国家间合作对公海鱼类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区域性或国际性渔业组织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受访渔业专家表示,在此次中国划定的自主休渔范围内,尚未有国际渔业组织进行管理。因此,张晏瑲呼吁,各国应加强合作,直接或通过区域组织,协调海洋生物资源的管理、养护、勘探和开发。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582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