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美国人猫在中国20年,偷偷跑遍了中国农村各地!

德国优才计划 0



有这样一个美国顶级学者:

他在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

获得了本科学历。

并在世界知名的康奈尔大学,

获得农业经济学系的博士学位。

并曾任斯坦福大学,

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

在美国他处于上流社会,

无数光环加身,

是名副其实的社会顶级精英。

可他却在50年前就开始学习中文,

更是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

跑遍了中国各地的农村。

他这“处心积虑”的究竟是想干什么?

他,就是罗斯高

(Scott Rozelle)



1955年,罗斯高生于洛杉矶,

父亲是一名农业经济学者,

并开办了一份农业贸易杂志,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

他自幼便对农业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60年代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

美国政府就已经在为中美交流的重启,

和人才储备做准备,

在部分美国学校推动中文教育。

他12岁时,

所就读的学校正好被选为,

全美开设中文课程的少数学校之一。

当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

自己后来会和大洋彼岸那个,

说中文的古老国度结下不解之缘。



1974年,他在康奈尔大学就读时,

因交换学生项目,

需要在中国台湾逗留三个月,

当他到达台湾后,

就被古老文明的中国文化深深吸引,

结果在台湾一待就是三年。

回国后,他取得了,

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名校毕业后,

又任美国名牌大学的教授。

可他的心,仍向往着中国,

他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



终于,机会来了,

在一次国际水稻研究会议上,

他结识了中国农业经济学家黄季焜。

1995年,他们联手开办了,

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

之后,该机构并入中国科学院,

并能直接向决策层提交政策简报。

在2009年到2012年的四年间,

该中心曾向国务院提交过34份政策简报,

其中有31份被采用;

还有25份得到副国级以上领导人的批示。



中国农业经济学家黄季焜

他是一个外国人,

可他却比中国人还中国。

在美国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

常会有些反华言论,

甚至有“反华派”学者公然说:

“我们这么多年制定的遏华政策,

为什么都没有实现?”

每当此时,他都会奋起反驳:

反华是种愚蠢的方式,

中国的发展对全世界都有好处。

他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出差时,

常带上六七块笔记本电脑电池,

下了飞机,文章就写出来了。

工作上,他在中国的时间,

比他在美国的时间还长得多。

他常常说:

“到中国是回家,去美国是探亲。”

他早已将中国当做自己的故乡。



更难得的是,他是一名美国学者,

可他不仅做中国的学术工作,

陈辞于庙堂之高,

更奔走于中国田垄乡间。

为了获得最真实的一手数据,

用来改善中国贫困地区面貌,

早从1988年开始,

他就一直住在中国,

深入到中国大陆所有省区,

近2000个县的农村住户,

调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他与国内学者合作,在国际上发表了,

150多篇有关中国农业,

和农村发展的学术论文和著作,

这些论著成为国际学术界、

政界和企业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文献。

也因为他对中国农业经济,

和政策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成就,

2007年,美国农业经济协会,

还授予了他终身成就奖。



现在的他,早已是个中国通,

不仅中文说的地道,

近年来,他还操心起了,

中国目前一个最大的问题,

他说: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

将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发展!

究竟是什么问题,这么严重呢?

他在一次公开演讲中,

给出了这样一些图表,下图中:

横轴是五六十年以前的收入,

纵轴代表现在的收入,

每一个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从这张图表中不难发现,

50年前高收入的国家,

如今仍是高收入国家,

50年前低收入的国家,

大部分仍是低收入国家。



而图中蓝色的点,他叫它“毕业生”,

50年前,这些国家或地区是中等收入,

而50年来,它们已经,

从中等收入阶段“毕业”,

变成了高等收入的国家或地区。

但“毕业生”和高收入国家都是少数,

其实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都位于“中等收入陷阱”中,

这其中就有中国。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可为什么,

还被列到中等收入陷阱里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加拿大、美国,

北欧,这些高等收入国家的,

高中受教育占比程度。

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将近75%,

平均每4个人里就至少有3个高中毕业。



再看中等收入国家,

平均每3个劳动力里,

只有1个人是高中毕业的。

而中国的高中受教育程度占比,

是所有中等收入国家里面最低的,

甚至比南非还低,

4个中国劳动力里只有1个上过高中。



此时肯定很多中国人会感到很疑惑,

中国早已开展义务教育,

而且全国各地有那么多高中学校,

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中国的城市和农村,

上高中的学生占比。

可以看出,

中国城市上高中的学生占比,

已经达到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可城市和农村之间竟相差了53%。

而中国城市户口仅占37%左右,

再加上城里人生孩子少,

实际只有24%,也就是说,

在中国,不到4分之一的孩子,

能在城里成长,大部分孩子都在农村,

几乎一半的3岁小孩,

生活的还是贫困农村。



如今中国当前的教育结构,

和上世纪80年代的墨西哥非常相似。



当时的墨西哥与韩国的,

经济增速和产业结构几乎比肩。

但到90年代后,

两国的差异就越来越明显。

韩国几乎全民都接受了高中教育,

经济发展迅速,

成功的从中等收入陷阱毕业,

然后迈入了高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而墨西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开始出现两极分化,

大量文化水平不足的劳动力,

无法转向高生产率的服务业和创新产业,

只能打杂工,或者跑到美国,

有些甚至选择犯罪,引起社会动荡。

多年过去,

墨西哥仍只是个中等收入国家。



因此,当今中国的教育体系,

让他忧心忡忡,

他说:他担心,

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会让许多劳动者在未来,

无法进入中国经济转型后的,

高收入劳动人群行列。

1993年他第一次来中国,

那时的中国有多穷!

现在,中国发展的非常快,

经济是真的跑上来了,

但中国能不能跑完这条路,

变成真正的高收入国家呢?

  

为了寻找解决中国这一问题的办法,

他又去了175所中国的初中,

对两万名学生做了一个大调查。

他问他们三年后想做什么?

其中47%的孩子说:想上高中。

还有53%的孩子说:

想去职高,或者直接去工作。



第二年,他给所有这些学生,

又做了一个测试,

测试他们究竟在这一年里,

有没有学到新知识。

结果显示,想上高中的学生,

分数越来越好,学到很多新知识。

可不想上高中的学生,

他们学习到的绝对知识值是负的,

不仅没学好,反而把以前,

学的知识全部都忘光了。



他感到很惊讶,猛然间他意识到,

也许根本不是初中没学好,

而是早在小学阶段就拉开了差距!

他又马不停蹄地跑去,

中国的农村小学去做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了中国农村小学生,

面临着三个最主要的大问题。



第一个大问题是,营养。

贫困农村儿童的食物,

仍以米饭、面条、馒头为主,

肉类、水果和新鲜蔬菜摄取严重不足。

其实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每天都在补助每个贫困地区儿童,

3元至4元,用于兴办营养午餐。

可要给孩子添补足够的铁质,

成本至少需要8元到9元。

于是,

他大胆地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建议:

给农村孩子提供维生素片,

这是提供铁元素和其他矿物质,

安全有效又非常便宜的方法。

不但专项补贴资金易于监管、

执行过程耗损低,也不需要其他设备,

每片只要两到三毛钱,

他说:“如果上述方案能够实施,

中国农村儿童的营养问题,

将很快成为过去。”



第二个大问题是,健康。

在他的调研试点中,

西北地区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中,

有近四成都患有缺铁性贫血。

贫血又造成儿童发育不良、

体质虚弱、认知能力下降。

如果你贫血,脑子不会转,

想集中精力学习是不可能。



他走访了中国各地上千所农村小学,

却很少看到小学生戴眼镜,

可数据显示,

中国10岁至12岁学生的近视率,

平均达到三成。

这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视力问题,

没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他深知视力健康,

对孩子的学习效果影响巨大,

就向镜片厂商募来了,

8000多组眼镜免费发放,

力所能及地去改变自己看到的问题。



从营养到健康,从铁质到寄生虫,

他深深地感受到,许许多多的细节,

都影响着中国扶贫教育政策的成效。

在改善硬件设施、

提高教师工资等方面,

中国已经投入了几十亿元,

可如果不重视孩子的身体原因,

巨额投资极有可能被白白浪费。

他说:

如今中国的农村,27%的学生贫血。

3个学生里面就有1个,

肚子里面有虫子。

最后,还有25%的学生,

是看不到黑板的。

你想一想,他怎么能学?

第三个问题,

也是他认为最严重,最大的问题,

就是:

中国孩子的认知能力低下。

他说:

诺贝尔奖获得者James Heckman,

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国家和家庭,

投资0到3岁的孩子,回报率是最高的。

在0-3岁,你投资1块钱,

有18块钱会回来;

3到4岁投资1块,

是7块钱的回报;

小学是3块钱;

大学里投资1块钱是1块钱的报酬;

成人则是负的。

因此,我们的认知和IQ,

90%是0到3岁的发育决定的,

到了3岁,基本上,

我们的脑子已经定型了。



可在中国,

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他说:我在中国农村,

听到太多祖父母惊讶地问我:

为什么要跟婴儿说话?

为什么要唱歌给他听?

为什么要给他玩玩具?

他发现,

从分娩期前四个月到出生后,

农村里缺乏足够文化刺激的婴幼儿,

与在城市里长大、

自小和家长妥善互动的婴幼儿,

两者之间在智商上的差距,

从四岁开始便已经显现了。

我们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这个起跑线,

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得多。



他常问中国的妈妈们:

你以后希望孩子会上学到什么程度?

95%的妈妈会回答:

我希望我的孩子上大学。

可中国的现实却是,

只有8%的农村孩子上过大学。

17%的中国妈妈说:

我希望我的宝宝拿博士学位。

可现实却是,到初中,

三分之一的农村孩子就辍学了。



因为错过认知和IQ最佳发育阶段,

一半农村孩子智力发展缓慢。

他说:对此,我是特别特别的担心,

40年前,中国农村孩子长大之后,

可能就是做一个农民,

种庄稼这可能不需要很高的智商。

而现在,

中国农村孩子长大后可能要进城打工,

在一个流水线上做工人,

也可能不需要很高的智商。

但是以后不一样啊,

随着科技的进步,

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肯定是越来越高。

而当一个人的IQ低于90时,

很多工作是他无法胜任的。

在美国,

发展慢的人是国家最大的负担之一,

政府要给他们特殊教育,

10%这样的孩子,

就消耗了40%的教育财政支出。

可在中国,

几乎一半3岁小孩生在中国农村,

这也意味着,几乎三分之一的,

中国未来劳动力IQ是低的,

中国财政再有钱,

也未必够养这三分之一的人,

那可是4亿啊!

他们极有可能在未来被时代所抛弃,

难以赶上中国高速发展的快速列车,

低工资,低技能的工作没有了,

4亿人要干什么?

最终就可能走向极端,开始犯罪。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他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方法:

养育干预,让妈妈留在农村。

他和团队在中国推广了一个课程:

课程内容就是教妈妈怎么跟孩子玩,

去提高孩子的智力,运动能力,

以及社会感情。

很明显,干预是有用的。





还有就是,

在中国还存在着很多留守儿童问题,

许多妈妈都把孩子的童年交给老人。

于是他又做了一组实验,

结果显示,如果老人是主要看护人,

孩子平均IQ只有88,

如果妈妈是主要看护人,

孩子的认知发展会完全正常。



所有上面你看到的图表和数据,

都是他在中国深入调查后的结果,

可在改变中国教育这条路上,

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他去做研究时,常常因为,

外国人的身份遭到当地排挤。

还有许多人质疑他,

作为一个美国经济学家,

为什么要去解决中国农村的教育呢?

他却笑着坦然说:因为我想,

缩小中国城市跟农村教育的鸿沟,

我想看到中国发展的更快!更好!

而这个外国人顶着重重压力,

为中国所做的,

还远远不止这些。



他关心中国高考教育体制,

说过别人未必敢公开说的言论:

“很多人会说高考是一个公平的制度,

但这个一考定终身的模式,

是需要进行一些改革的,

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减压,

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

培养出更全面的孩子上。”

“中国的大学,

学习无动力,人人都能毕业。

学生们说:他们在小学和中学,

已经习惯了的那种充满活力,

且要求严格的教学,

到上大学时已基本上看不到了。”

“就财富而言,

中国是亚洲增长最快的经济体,

但孩子却是中国自身成功的受害者,

中国的增长真的很快,

并且在资源和教师方面进行了投资,

但是忽视了人的因素。”



如今已经62岁的他,

本应该停下脚步安享晚年了,

可他仍不顾身体,四处奔波忙碌。

他受中国人民大学邀请,

在该校开了一门“发展经济学”课程,

他只向学校提了一个条件,

不是提高自己的待遇,也不是加薪,

而是:允许其他人去听他的课。

他说:

“作为一个学者,做研究是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

把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年轻学者。”

他联系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友,

高尔夫球“霸主”泰格·伍兹,

游说伍兹名下的基金会,

将一些资金投向中国的贫困地区,

来帮助改善中国的农村教育。



tiger Woods



他还和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

研究人员共同启动,

“农村教育行动项目——REAP”,

(Rural Education Action Project)



旨在利用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

人力资源和学术资源,

解决这些现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的行动包括:

改善寄宿制小学的管理、

奖学金项目、

帮助贫困生跨过大学门槛、

寄宿生营养等等。

最近,他又计划着,

和国家卫计委启动一项新实验,

准备对未来的,

中国乡村计生干部实施转型培训,

使他们成为,

农村地区,向家长,

特别是隔代育婴的祖父母,

传播正确育婴知识和技能的,

婴幼儿发展师。



2017年,距离他首次来到中国大陆,

已经整整33年了,

33年里,他和那些呼吁,

各种各样口号的梦想家不同,

他是真正一点一滴地,

用行动在改变着中国。

他说:

也许,问题无法在一代中消除,

但他微小的努力,

一定会在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字华美者众,难得的是见识;

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

态度端厚者众,难得的是心地;

心地温暖者众,难得的是敢求真,

敢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治世济人,

如此,

方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者!

而他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忧心中国的现实困境和难题,

为中国呕心沥血,殚心竭虑,

不遗余力的扎根在中国农村,

去身体力行来寻找解决之道。

这样的胸襟,这样的精神,

真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中国人,

向他致敬,点赞!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572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