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童年vs糟糕的童年,将会怎样影响你的一生?(图)

生命时报 0

网剧《隐秘的角落》热播,连带着话题#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冲上热搜,引起热议。

剧中好孩子朱朝阳的“黑化”,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联;他的阴暗和隐忍,直指隐秘的内心,也直指散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恶劣原生家庭。

有网友看完后感叹: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会贯穿一生,剧中主角的挣扎和沉沦让人沉默,相反,一个好童年却是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儿科学》刊登的新研究进一步显示,好童年带来的益处甚至具有跨代效果,它不仅会影响受教育者本人,更能惠及后代。

《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为你解读童年经历怎样“放射性”影响人的一生。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张侃

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杨健


童年教育具有代际效果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说:你就是未来孩子的原生家庭。“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上述研究正好印证了这种说法。这项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选取了美国西雅图高犯罪率社区公立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与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联合发起“养育健康儿童(RHC)”项目,分别对教师如何管理这部分孩子、家长如何营造家庭环境、孩子如何控制情绪进行针对性教育。



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参与了该项目的儿童:

18岁时学习相对更好,也更少出现暴力、药物滥用或不安全性行为;

30多岁时,这些人的经济状况相对更好,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

为了解童年教育的跨代效果,2002年,研究人员再次将这些人的孩子纳入研究。结果发现,与未参加RHC项目者的孩子相比:

参加者的孩子在5岁前更少出现发育延迟问题,注意力缺陷及行动障碍更少,学习能力和情感成熟程度更好;

青少年期,他们使用毒品或酒精的几率明显更低。

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因为童年接受良好人格教育的人,更可能成为良好的父母。

五种糟糕的童年


张侃表示,上述结论反过来也同样成立:糟糕童年的影响也会持续很长时间。不幸的是,如今很多孩子的童年都面临各自的问题。



01

缺爱型童年


《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我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

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每年相见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见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他们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

02

高压型童年


“报班潮”在城市教育中的热度长期不退。一个小学生要上的课外兴趣班,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甚至有些达到八九个以上。

2019年媒体调查显示,对“是否有计划让孩子参加暑期培训班”这一问题,54%的家长表示“有且已经报名”,28%的家长表示“有但还未报名”。家长抱有的高期望,已经成为孩子甩不掉的负担。

03

溺爱型童年

“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种溺爱最常存在于我们传统的隔代教育中。对孩子过分宠爱、不忍管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各种“熊孩子”事件。



04

屏幕型童年


《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儿童校外生活状况》显示,儿童电子产品过度使用情况突出,其中农村儿童每天使用时间为108.18分钟,明显高于城市儿童的88.40分钟。

由于缺乏陪伴管束、课外生活单调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由此导致身体变差、近视高发、精神颓丧、孤独自闭、价值观混乱等多种问题。

05

受害型童年

今年4月23日,黑龙江4岁女孩被父亲和继母长期虐待事件曝光,引发社会关注。

但这并非个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指出,全球2岁~4岁儿童中,有3/4(约3亿人)曾在家中遭受养护人的心理攻击或体罚。我国虽然没有此类统计数据,但也不容乐观。

杨健解释,不同的问题童年可能对孩子产生不同影响,以部分童年举例来说:

缺爱型可能使孩子变得自卑、敏感或暴戾、冷漠,很难对其他人产生信任感,难以融入社会群体高压型引发孩子本能的反抗,和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导致叛逆、厌学,缺乏上进心溺爱型心理承受力差,有可能在进入社会后,因无法正确面对批评指责,产生反社会意识受害型在身体康复后,心理损伤很难被修复,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好童年什么样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强调初始条件下的微小变化,也能带动一场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

这一点在幼儿教育中也有体现。父母和老师在孩子童年时种下的“因”,多年后会成为他们行为中的“果”。杨健表示,童年好比一张白纸,画下伤痛,会终生带着伤痛前行;画下关爱,则奠定一生幸福的基调。



对于“什么是好的童年”,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两位专家认为,幸福童年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条件:

1. 充足的营养和物质保障

2. 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3. 和谐的父母关系

4. 良好的家庭氛围(排名不分先后)

张侃说,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父母都能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环境,但对孩子来说,良好的物质保障固然重要,一个有爱的环境更为关键。物质环境可能在未来发生变化,宝贵的品质却能令人终生受益。

父母必须为孩子做好榜样,并把自己良好的品质、拼搏进取的精神传递下去,这就相当于给了他们一生幸福的资本。

杨健强调,好的童年不应该是一帆风顺的,童年时也需要经历磨炼和挫折,并在父母引导下克服困难,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坚毅品质和自信心。

好“家风”至关重要

良好的童年必须从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开始,要求父母规范好自己的行为。



张侃说,在我国,父辈良好的精神品质大多由“家风”代代相传而来,儿童教育中不妨多多发挥“家风”的作用。具体而言,家长应当做到:

1

认识良好童年的重要性

如果自己曾有不良童年经历,更要主动学习教育知识,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和不当教育行为。

2

多陪伴多沟通

尽可能保证更多的陪伴时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

3岁以前的孩子,最好带在身边。陪伴过程中,父母应采取积极态度,多给爱和鼓励;给孩子更多尊重,不过度施加学业及精神上的压力。

3

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

切忌在孩子面前过度争执,或表现出暴力行为,因为孩子早期无法分辨父母暴力行为的对错,会加以模仿,并影响到他们日后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4

做生活中的榜样


比如,向孩子展示正直守信的处事原则,对待亲邻热情友好,遇事勇敢自信……所有这些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在潜移默化中效仿。

学校教育不能唯成绩论,而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让他们在团体中感到温暖和归属感。老师要践行科学的儿童发展理念和教育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呵护孩子童年也是一项社会责任,除呼吁全社会关怀儿童外,更要在实际项目中增加投入。比如,在贫困地区为家长组织公益培训,在大城市为务工者子女提供配套的托幼机构和教育学校,在法律法规上加强对伤害儿童行为的打击力度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480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