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宫兴衰往事:曾经的公益特长班,还能再见吗?

国家人文历史 0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       文     约 5423 字

阅       读       需       要

14 min

近日,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收官,故事讲述了少年宫数学教师蓄意谋杀岳父岳母,却被三个孩子目睹留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这部电视剧热度与口碑双丰收,是近些年少见的优秀电视剧。同时,具有年代感的画面和老物件很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剧中,少年宫数学老师成为杀人凶手,少年宫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场所,这一极富年代感的地方唤起了许多观众记忆中的童年,少年宫是如何诞生的,又是什么原因使它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呢?

 



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截图

兴起

苏联带来的儿童殿堂

我国的少年宫最早师承苏联,苏联非常重视儿童的校外教育,早在1925年就明确了建立全苏校外教育机关网络的任务。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少年宫和少年之家,这些少年宫大多选址于沙皇和贵族们的离宫,少年宫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宫殿,其中最有名的是列宁格勒的日丹诺夫少年宫。

日丹诺夫少年宫原名阿尼奇科夫宫,是女沙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的私人宫殿,建造于18世纪中叶,十月革命后,此处被国家公有化改造为博物馆,1934年,在苏共中央处书记日丹诺夫的建议下,将该宫殿改造为少年宫,并在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937年对外开放。日丹诺夫少年宫拥有一百多个俱乐部,先后服务数万儿童,它以科技部闻名于世,苏联的很多大学教授都曾来此指导,后来不少苏联科学家都曾有过少年宫经历。



苏联时期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日丹诺夫少年宫。其对外免费开放,科技俱乐部拥有周边工厂捐赠的车床以及科学院捐赠的实验仪器,培养了大量科学人才 1940年,苏联仅在俄罗斯联邦中就拥有1846所儿童校外教育机关,包括少年宫、少年之家、自然科学爱好者工作站和少年技术员俱乐部,这些机构与传统的苏联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帮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巩固学校知识、学习职业技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丰富课余生活陶冶情操。在少年宫模式的帮助下,苏联的科学家雨后春笋般涌出,他们成年后与美国进行航空竞赛丝毫不落下风,甚至先一步将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送上太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提出向苏联学习的口号,共青团与教育工作者先后组团前往苏联学习,少年宫是必不可少的参观项目,苏联儿童的创造力与宏伟的少年宫让中国的参观者们感到震撼,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的少年宫建设提到日程上来。



上海福利会少年宫

早在1949年4月,第一所青少年宫就在大连建立,但真正第一所成建制的少年宫是上海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1953年5月31日,在访苏归来的宋庆龄女士的鼎力支持下,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少年宫建立在原犹太富商嘉道理的私人别墅上,别墅建筑与草坪占地约14000平方米,建筑入门处是艾奥尼克式的大理石柱廊,内有大小房间二十多间,建筑穹顶、地面与墙壁也全部采用意大利大理石,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大理石大厦”。毛泽东亲自题写宫名,苏联专家、列宁格勒师范学院院长杰普莉茨卡娅也指导了少年宫的建设。上海福利会少年宫成立不久,苏联的莫斯科少年之家就送来了价值8万卢布的礼物,大到机床,小到模型配件应有尽有。

在苏联的示范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向中国最早的少年宫捐赠礼物。与此同时,中苏少年交流频繁,1956年哈尔滨儿童应邀访问苏联少年宫,双方在建立友谊后互有信件往来。 

盛行

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建立起来后,各地纷纷效仿,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争取将少年宫修得金碧辉煌,在国家支持下,少年宫发展迎来了鼎盛。

1952年,位于北海公园的北京少年之家已不能满足大量儿童的活动要求,经过多方协调努力,1956年元旦,北京市少年宫在景山公园北侧成立。上海的洋房别墅少年宫和北京的皇家园林少年宫成为各地少年宫的模板,选址上也尽力追求改造最好的建筑。重庆的少年宫解放前是重庆市长杨森的公馆,哈尔滨的少年宫选址在文艺复兴风格的梅耶洛维奇宫。区一级的少年宫也不甘示弱,上海长宁区的少年宫是一座城堡一般的哥特风格别墅,北京西城区的少年宫坐落在一套完整考究的四合院里……几年间,全国修建了130多座少年宫,兴盛可见一斑。



在苏联专家巴拉金、安德罗索夫的指导下,北京少年宫在景山公园建立。图为1960年五一节前后北京市少年宫友谊合唱团在景山公园表演 当然,少年宫在这一时期长足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多了,这一时期迎来了“婴儿潮”,建国前后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但此时的教育发展却跟不上了,由于学校紧缺,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地方实行二部制,即把学生分成两部,上午下午轮流上课,而没课的学生饱满的精力无处发泄,遛马路、逛百货公司、听相声、学武术、跑鸟市、拿弹弓打车灯,一些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的孩子,闲来无事拿着电车月票满城转,一条街一条街地逛,更有甚者参加了流氓团伙。

面对这种情况,少年宫能很好填补学生课余时间的空白,共青团也提出了很多具体方案,最终得到推广。一时间,读书、植树、音乐、棋类游戏、戏剧、朗诵、模型制作、露营、军事训练等多种深受儿童喜爱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各地少年宫广泛开展,家长们放心地工作,孩子也得到了多种形式的锻炼。



在少年宫的诸多小组中,男孩子偏爱军事类活动。图为1961年,北京市少年宫气枪小组举行射击活动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青少年教育,少年宫也得到了高度的关注。毛泽东、朱德都曾先后到北京市少年宫参观视察、欣赏演出、为少年宫题词、给儿童们写勉励的书信,周恩来更是在没有事先通知、无人在门前接送的情况下特意来看少年宫的孩子,与他们一起钓鱼、观看皮影戏、参观展览。

少年宫的繁盛,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张外交名片,许多国家的访问者慕名而来,少年宫也承担了接待外宾、展示中国儿童风貌的重要使命。1957年,上海的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接待外宾4350人,最盛大的是欢迎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政府代表团,同时,这一年各地参与少年宫活动的儿童也接待了来自59个国家的487批外宾,包括伏罗希洛夫为首的苏联政府代表团、波兰政府代表团、印度副总统、印尼副总统、缅甸副总理等重量级的外宾。



1957年访问北京的苏联代表团与北京市少年宫的儿童们见面 少年宫的鼎盛,还体现在过硬的设施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很多最好的设备被送到少年宫,供儿童们学习、使用。工厂先进的车床、乐团中精致的乐器、艺人手里的提线木偶、代表国防科技的无线电和枪支弹药都成为了少年宫儿童们的学习资料。不仅如此,北京市少年宫还在操场的西北角设立了橡皮筋弹射器,可供高中生驾驶滑翔机在离地10米的空中飞翔百余米后降落,在今天看来甚至有些匪夷所思。1979年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购进了计算机,1982年成立了儿童计算机中心,著名的“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正是邓小平在1984年观看少年宫学员的计算机操作演示后所提出的。辉煌的少年宫、领导人们的关怀、各种过硬的设施,让少年宫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师生

辅导员与优等生

在少年宫里,指导教师和学习中的儿童互动,构成了少年宫最具有典型性的画面。然而在早期,这些指导老师大有来头,而学习的孩子,也都是人中龙凤。

各地的少年宫建立后,最早的指导教师大多来自中小学,如北京市少年宫的“创建元老”任光远当年就是北京十三中的生物老师。按照苏联的少年宫经验,这些老师被称为“指导员”,后改称辅导员。辅导员并不会像在学校一样给儿童按班级进行统一授课,而是采用分散的模式,以指导、点拨为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力。

随着少年宫的发展,专业设施的进入,许多大学教授也会进入少年宫指导高中生们的课余活动,同时,一大批社会知名人士也先后到各地少年宫传授本专业领域里的经验。知名科学家茅以升、华罗庚、黄家驷、陈景润都曾指导过北京市少年宫的科技活动;作家叶圣陶、冯雪峰、冰心、老舍、刘白羽、曲波、杨沫、张天翼、韩作黎也是文学小组的常客;而齐白石、蒋兆和、李伯钊、周巍峙、郭兰英、侯宝林等等艺术大师也将少年宫的文艺活动打造得丰富多彩。



1959年,国画大师娄师白指导金石组篆刻活动 少年宫的“指导员”们如此有名,想进少年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当年要进少年宫主要是通过学校或少先队推荐、而被推荐者要参加少年宫组织的考试方可入场,所以一般来说,能进少年宫的学生大多是优等生或专业特长生。即使通过考试,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少年宫不会每年招生,但会每年考核,在校成绩如果不够优秀甚至不及格,难以继续在少年宫学习,同样,少年宫也有自己的专业考试,只有能把握好校内校外的分配,同时业务精进的优等生才是少年宫的常客。



1980年,著名摄影师布鲁诺·巴贝拍摄的上海市少年宫的手风琴班 少年宫的门槛不低,很多学生在这里学到了专业知识,为他们今后的理想插上了翅膀。

科学家余达太1961年毛遂自荐被北京市少年宫无线电小组录取,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八十年代在日本机器人公司实习的时候,以让同僚瞠目结舌的速度完成了机器人焊接组装,余达太把这归功于少年宫的训练;表演艺术家瞿玄和与其夫人张筠英是在初一时分别被北京二中、女十二中推荐到少年宫的,在与众多学员考试后脱颖而出,分别进入戏剧组与舞蹈组;姜昆三年级时去景山少年宫玩儿,看见出入少年宫的孩子拿着乐器特别威风,通过拣西瓜籽卖钱来买乐器,最终实现了上少年宫的愿望;蔡国庆7岁考进北京市少年宫,曾在李先念等领导人面前独唱;足球教练金志扬被少年宫足球队录取,是第一批接受少年宫训练的足球队员。



庄则栋十四岁加入北京市少年宫乒乓球小组,十五岁在北京市少年乒乓球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由此成为一代乒乓球名将 不仅北京,各地的少年宫也都涌现了大量人才。著名画家陈逸飞也是在小学里展现出了板报水平,被推荐到上海少年宫学画,从而奠定了画家梦;作曲家徐沛东出自建立最早的大连少年宫;早期被称为“中国三大少年宫”的哈尔滨少年宫走出了孔令辉、师胜杰、冯晓泉等著名人物。在少年宫度过的童年,让他们深有感情,课余时间涌进少年宫,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纵情娱乐学习,那段时光,是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 

困惑

如何成为怀旧的符号

90年代中后期,少年宫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是如此的悄无声息,当大家再发现它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人们怀旧的符号。人们不禁疑惑,少年宫是如何离我们远去的呢?

首先是场地原因。由于一开始很多少年宫是建立在名人故居和文物保护建筑的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少年宫和历史建筑如何利用的问题争论不休,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少年宫主动腾退,更换场地,如2013年北京市少年宫就搬出了景山公园移师龙潭湖的新址。



2013年,为保护景山寿皇殿等历史建筑,北京市少年宫在景山公园里矗立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也宣告终结 其次,各地少年宫陷入经营困境。改革开放后,公益性质的少年宫也要承担“创收”的功能,由此很多少年宫经费严重不足。一些少年宫通过出租场地作为舞厅和大卖场维持生存,一些少年宫将儿童游乐设施改造游乐园和水上世界,有一些地方的少年宫放弃管理,将少年宫交给私人经营最终无法生存而关门。

资金的缩减导致少年宫的设施老化,也使得少年宫的人员流失。随着中小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社会培训机构强势竞争,不少少年宫的辅导员被挖走成为培训机构的专业老师,在“奥数班”“科技英语班”和“特长班”中教授学生学校知识,对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科目进行补习,最终推动应试教育发展。而少年宫的场地也多被这些培训机构租用,虽然到了假期能看到少年宫内外满是学生,大多都与少年宫建立之初“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的理念背道而驰。



摄影师秋山亮二《你好,小朋友》摄影集中的一幅,名为少年宫的图书室 近些年,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与学生们的娱乐手段也有巨大的变化。图书不再是奢侈品,少年宫的图书角逐渐冷清;手机、游戏的极大丰富,孩子们也不再对丢沙包、拔河、航模制作、舞蹈大赛、诗朗诵这些少年宫的校外娱乐活动感兴趣。植树、饲养小动物、实验农场这些校外教育也逐渐不受大众关注,像打靶、行军、投掷手榴弹等少年宫传统活动,如今地位也颇为尴尬。少年宫的建筑还在,但已经成为了一些家长心中“课外班”的代名词,人们也忘记了它原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样,进入少年宫的孩子更多是为了在学校考取一个好成绩,他们也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这里的孩子是完全出于理想而集合到一起的。

令人欣喜的是,少年宫的发展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在积极应对。许多少年宫坚守公益,走出“宫门”,到郊县、乡镇展开科普活动、巡回表演,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一些少年宫痛定思痛,革新管理机制,寻找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普遍的资金问题,少年宫通过筹集社会资金、调动社会人才的方式让少年宫走上正常发展的道路。

少年宫永不过时,也不会退出,不仅因为它承载着20世纪中国人的童年记忆,更因为它广泛的教育意义。正如宋庆龄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题词一样:

“儿童们在少年宫里不能只是享受幸福的童年,更要紧的是学习劳动的本领,学习为集体工作,为祖国做有益的事,准备为人民谋幸福!”

参考文献:A.M.马丘什金《苏联儿童年龄和教育心理的现状和任务》李响《少年宫:原去的红色梦工厂》蔡秋云《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学习苏联经验的历史回顾》李友唐《北京少年宫建成始末》黄健羽《武汉青少年宫建筑发展研究》张良驯《简论青少年宫教育的定位》陈瑛琪《青少年宫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与补充》于淑娟《少年宫里的旧时光:社会主义的儿童殿堂什么样?》杨小敏、赵海燕《寻找我们的童年——关于少年宫的历史记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420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