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过美术,他用刀尖在名贵木材上雕刻徽州传奇(图)

东方手艺人 0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州建筑一直都以特有的粉墙黛瓦、徽雕花柱立于古典建筑群林之中。




徽雕之于徽州,是千家万户的徽州人自小便在自家房梁上看到的花纹装饰,而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来说,它还是不可多得的一种建筑艺术。





作为“徽雕”四绝(木雕、砖雕、石雕、竹雕)之一的木雕,即便在当今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潮流下,也依然是现在皖南徽州地区独具一格的文化格调和象征装饰。

徽州是一个历史地理名称,按照现在的行政划分来看,大体指安徽黄山市,另外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也属于这一范畴。



地处皖、赣、浙三省交界处,“七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理环境虽然成为徽州人生产生活物资的主要束缚,但丰富的木材资源却也为徽州人提供了另外的谋生之道——木雕手艺。



徽州木雕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代表之一,从明代开始便已初具规模。

之后随着徽商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以及徽州人传统的炬耀乡里的意识增强,财力雄厚的徽州人更是将木雕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并且技法也日益精湛,房梁窗棂、桌椅几案无不俱到。





在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徽派木雕代表性传承人曹篁生,正在自己的工作间雕刻一块沉香木。





沉香号称“木头钻石”,是一种十分名贵珍惜的木材,没有哪位雕刻师不如履薄冰,每刀下去都格外小心,必须要尽量节省木料,不能有丝毫浪费。





如今闻名于海内外徽派木雕界的曹篁生,已经有着30余年的木雕经验,拿到一块沉香木料后,他便能迅速在心中形成一个大致的设计,这个便叫做“随形设计”。





不过,随形设计也只不过是灵感源头,真正要雕刻好一个作品,更多的功夫还在后面。

首先便是“打稿”

正是因为沉香木材的名贵稀有,雕刻师在最初的造型打稿设计上就至关重要,不同的场景、故事、形象与不同刀法如何结合起来,在正式下手雕刻之前就需要构思好。



也许是天赋所赐,也许是勤奋所习,曹篁生虽然没有学过一天的美术,但他的设计稿却画得别具匠心。



曹篁生16岁便跟随当时早已凭借家具木雕工艺远近闻名的姑父拜师学艺——师徒相授也是徽派木雕最普遍的一种技艺教授和传承的方式,即便是至亲,在学习手艺的时候大多也都更以师徒相称。



△ 曹簧生与(左)与姑父(右)


徽州师傅在传艺的时候对学徒的要求都非常严格,“百日斧头功,一年刨子功”是每一位木匠在学习木雕技艺时都必须经历的粗活磨炼。



粗活练得差不多之后,第一步正式的木雕手艺才是学习雕花。

这样的基本功,大多数人一学就是三年。



和不少徽州艺人一样,最初学习这门手艺,曹篁生说只是为了谋个生活,并没有想到更远的追求。

“卖田卖地不卖手艺”是徽州人世代生存的古训,90年代的徽州经济并不富足,除了离家经商,“手艺”便成为了徽州人讨生活的重要途径。



真正改写他与徽派木雕之间的命运的,是19岁那年偶然间在姑父家中《国宝大观》这本书上看到了明代著名徽州雕刻大师朱鹤松的作品,瞬时就被那精细而又充满韵味的文房清供(徽派木雕门类之一,主要见于文人书房内的用品摆件)的木雕震撼到了。



△ 朱鹤松作品图



△ 文房清供木雕


说是这张图片就这样打开了曹篁生向往于徽派木雕的心灵之门一点儿也不为过。

在那之后,曹篁生彻底被木雕吸引住了,不单单只是谋生之道,而逐渐在心中埋下了专攻和传承这门悠久工艺的决心,也从此开启了他通向徽派木雕巅峰的漫漫摸索之路。



曹篁生生于呈坎,长于呈坎,这座深藏山间的徽州古村落,曾被朱熹誉为“黄山第一村”。

这里保留着大量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堪称是徽派建筑博物馆,而精美绝伦的徽派建筑遗址就成为了曹篁生最直接的灵感启发与技艺参照。



不过若是始终束缚在呈坎已有的徽雕遗迹中,曹篁生可能很难再跳脱出固定的创作思维。由于出师之后一直都是自己摸索打磨,并无前辈指点,他的创作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瓶颈期。

经人介绍,曹篁生在北京拜访了著名田黄石雕刻大师林贞瑞,并如愿得到了其指引。林贞瑞工作室中大大小小的田黄石雕刻给了曹篁生很大的启发。



△ 林贞瑞佛教雕刻作品

传统的徽派木雕并不很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而林贞瑞大师的佛教雕刻作品中却十分传神细腻地表现出了每一种人物的不同性格。

新式技艺的启发和几十年的艺术沉淀相结合,令曹篁生豁然开朗,在这之后所创作的《荣归故里》徽派木雕作品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 《荣归故里》局部图

在这幅作品中,曹篁生一改过去繁复的雕刻手法,转而运用高浮雕和圆雕的技艺,使木雕多出了一种绘画的效果,真正实现了他「用最少的刀法表现最丰富的的画面」这个追求。

时光流转,步履匆忙,现代化精密仪器早就拥有了“复制”每一种刀工的机雕科技。

可是在皖南山水深处,那些宣扬忠孝节义,追求诗书耕读,咏叹渔樵闲情,描画花鸟风物的木雕作品浸透着岁月沧桑,在世代相传中活画出了古代徽州人的精神世界,也为中国古典建筑和工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常看常新的美学灵感。

图片来源:


CCTV9纪录片《手艺》

CCTV10纪录片《徽萃六记》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394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