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如果全面开战:中国即使赢了,其实也是输了(组图)

多维新闻 0

过去一个多月以来,中印两国军队在边境多地出现对峙、冲突,其中6月15日爆发的冲突更是造成两国自1975年以来首次人员伤亡,引发舆论强烈关注。眼下中印两国国内的民族主义都在快速升温,尤其是印度国内的情绪已经十分高涨,而中国国内舆论虽然被政府有效管控,但要求给印度教训的声音,也不鲜见。













不过,与各自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相比,中印两国高层都相对克制、理性,在外交和军事渠道尝试降温。尤其是中国政府,一方面为了不点燃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公开中方伤亡人数,另一方面在向印度表达抗议和交涉的同时,坚持主张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呼吁维护中印关系大局。6月23日,中印俄三国外长还就如何给局势降温举行了视频会议。

就中印目前的实力对比,毫无疑问,如果两国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印度讨不到任何便宜。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同样,今天中国更不是1962年的中国。1962年的中国在那么贫穷落后、刚经历大饥荒的情况下,尚能在与印度的边境战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那么,在经历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崛起,综合国力获得爆炸式增长,与印度的差距大幅度拉大的情势下,中国已经处于绝对优势。


但中国人知道冲突、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明智方式,以今天两国的综合实力差距来看,中国倘若和印度爆发战争,固然有极大概率获得全面胜利,但战争的损失恐怕也没法弥补,如果中印发生战争,两国边境数十年相对和平的环境会被立刻破坏,两国关系将彻底不复以往,变为仇寇,造成双输局面,对中国来说会得不偿失。

保持区域和平,发展和睦邻国关系,本就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目标和作为大国的责任。中国文化历来倡导和平、仁义、民胞物与,以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对于亚洲邻国来说,中国是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庞然大物。尽管中国反复阐释自己的文明传统和价值追求,但因为综合国力不断崛起,周边邻国的焦虑、疑惧有增无减。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倘若无法管控与印度的边境矛盾,甚至爆发战争冲突,必然会坐实和空前加深周边邻国的恐惧。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印度虽然是区域大国和南亚次大陆的霸主,但相比于中国,属于偏“小”,中国倘若能以大事小以仁,尽最大努力管控矛盾,和平解决问题,肯定有助于区域和周边稳定。当然,这句话对印度来说也有重要劝诫意义,身为“小”的一方的印度,应该正确认识中印实力差距,脱离从殖民地时代带来的区域霸权与扩张思维,回归理性与务实,展现出和中国相处的智慧。












中国当前最主要工作是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鸦片战争一百多年以来的民族复兴目标,所有对外政策都应服务于这一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有可能构成中国外部最大挑战的是美国。近年来中美结构性矛盾愈演愈烈,两国关系不断趋向历史低点,双方在各领域进行激烈的战略和战术博弈。

为了集中力量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确保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不被阻断,中国应该要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广交朋友,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纵使实在不能团结的国家,也绝对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轻易将对方推向敌对阵营。而印度身为亚洲大国,是能影响全球秩序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处理与印度的矛盾时固然不能一味忍让,要能压得住印度,保持威慑,但更要尽可能避免和印度发生大规模冲突,没必要为逞一时之快,“小不忍乱大谋”,影响到中国崛起进程。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应该警惕内部这些年不断激昂的民粹民族主义情绪,继续保持克制和理性,尽可能与印度维持和睦关系。只要能有效管控与印度的矛盾,和平解决问题,就是功在国家的胜利;反之,如果被民粹民族主义情绪裹挟和印度开战,中国纵使赢了,从整体外交战略和国家长远发展来说已经输了。

军长级会谈后 印度姿态为何更加强硬

自6月15日中印两国军队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边境爆发了多达数十人死亡的肢体冲突。22日,中印双方军长级谈判恢复,但印度方面态度更为强硬。

北京时间 6 月 23 日,中国外交部证实,中印军方在 22 日举行了 11 个小时的军长级会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称,6 月 22 日,中印两国边防部队在边境地区举行了第二次军长级会晤,而这也是 6 月 15 日加勒万河谷事件发生后的首次军长级会晤。












综合印度媒体《印度时报》、《今日印度》6月23日报道,此次会谈中,印度方面向中方提出7点要求,显示特别强硬。其中包括敦促中国军队从拉达克(Ladakh)东部班公错(Bangong Tso)地区的印度领土撤离,恢复4月中旬时的状况;并敦促中国撤兵,将士兵人数减至4月时的水平,甚至提出要求中国提交从实控线(LAC)地区撤军的时间表。

与此同时,过去一周,印度军队已向边境前沿地区增派了数千名士兵。

中印边境冲突爆发以来,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华情绪迅速上升,爆发了抵制中国商品和中国投资的活动。

同时,印度国内强硬派开始活跃,加强了对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的批评,比如印度国会领袖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称莫迪是“投降者莫迪”。

此外,近两日来,印度陆军和空军不断向拉达克增兵,而且印度官方给了他们在"必要时开枪"的权限。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军队被赋予了“完全自由”,可以对任何中国的“侵略行为”进行适当的回应。

此次军长级谈判中,印度方面对中方提出的强硬要求,无疑都是在向外界释放“强硬”的信息。

但这不是很多人担心的那样印度会再次点燃中印边境战火,而不过是一种对国内反华情绪的一种回应。在中印两国的官方层面,双方一致保持克制,理性沟通和协商解决的共识仍未改变。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称,此次会晤的举行表明中印双方希望通过对话磋商妥处分歧,管控事态,缓和局势。此外,双方还同意将保持对话,共同致力于促进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从赵立坚的表态来看,中国官方一直保持相当的冷静克制。

早在冲突发生后,中国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立即进行了电话沟通。王毅强调,双方应按照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通过中印边界特别代表会晤机制、边防部队会晤机制等既有渠道,就妥善处理边境事态加强沟通协调,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

中方和平解决、理性对话处理边境分歧的态度很明确。

而印度官方也保持了相当的克制。在与王毅通话后,印度外长苏杰生也表示印方愿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同中方落实好两国领导人共识,通过对话和平解决边境地区争端,并表示双方将共同遵守双方军长级会晤达成的共识,尽快使局势降温。

此外,印度总理莫迪先后两次表态,也显示出其安抚本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为紧张局势降温的意图。莫迪一方面表示(6月19日)对中印边境冲突中损失的20名印度士兵感到"受伤且愤怒",另一方面表态说,没有任何中国军人进入了印度领土,"捍卫主权是印度政府的最重要职责"。

印度官方面临的问题是合理管控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强硬派的攻击。此次军长级谈判中,印度方面对中方提出的要求看似十分“强硬”,但在中印两国的官方层面,双方一致保持克制,理性沟通和协商解决的共识仍未改变,这种强硬更多地是一种对国内情绪的安抚。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392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