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油罐车爆炸”的危险,是时候该被普及了(组图)

壹读 0

作者:彤 子


6月13日,浙江温岭一辆装有液化石油气的槽罐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爆炸,导致20人遇难,172人住院治疗,多处房屋及车辆损毁严重,周边厂房变危房。

爆炸槽罐车后方车辆的行车记录仪显示,第一次爆炸后产生大量白烟。




但第一次爆炸并没有产生严重伤害。行车记录仪显示,第一次爆炸后,记录仪车主将车停在路

边,与爆炸现场保持一定距离,白烟散去后车主还下车方便。




此行为很不恰当

就在记录仪车主下车方便时,第二次大范围爆炸发生了,大范围地区瞬间火光冲天。




虽然爆炸事故已经过去几天,但整个事故疑点重重,为何会发生如此惨烈的事故?如何避免类似事故在发生?普通人如何应对液化石油气槽罐车的爆炸事故?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讨论。

毕竟,我们在生活中与液化石油气槽罐车“亲密接触”的机会并不少。




液化气槽罐车

01惹不起的二次爆炸

液化石油气属于危险化学品。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金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比喻:此次爆炸产生的威力堪比巡航导弹。

这要从液化石油气的特性说起。

液化石油气是易燃、易爆气体,液体状态下的液化石油气会迅速蒸发,并冒出大量白烟。这种白烟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即可引起二次爆炸。




另一个行车记录仪拍到的第一次爆炸现场

相比第一次的“物理性”爆炸,二次爆炸则是“化学性”爆炸,效果类似云爆弹。

云爆弹是利用燃料制成“空气炸药”,先起爆云爆剂,使云爆剂散开并与空气混合,再用少量炸药引爆空气中的可燃物质。       


云爆弹爆炸过程

普通炸药的爆炸威力会因地面障碍物减弱,对藏匿于掩体或建筑群内的目标杀伤力极为有限。科学家就是嫌普通炸药杀伤力低,才研制了专门“清理死角”的云爆弹。

此次事故伤害性大就是泄漏的液化石油气发挥了“云爆剂”的作用。

那是什么“起爆”了槽罐车这颗“云爆弹”?

目前,槽罐车泄漏原因尚未查明,但不少专业人士把目光投向了事故的发生地点。

02容易发生爆炸的路段

此次事故发生在一个360°的环形闸道上。




弯道是交通事故多发路段,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弯道路段发生交通事故占比为41.01%。

我国关于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统计中,弯道位居榜首。

弯道为什么这么爱出事故,因为弯道爱翻车。

美国公路交通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交通事故中汽车侧翻的危害程度仅次于汽车碰撞事故,位居第二。

侧翻的原因主要有驾驶技术、车辆结构两方面原因。“个子”较高的大客车就容易在弯道处因失去重心而侧翻,“体重”超重的货车可能因“脚重头轻”失去控制,所以大型车辆才需要配更高驾驶技术的驾照。

普通车辆都容易在弯道发生侧翻事故,何况体量庞大的槽罐车。

装满液体的槽罐车比普通大货车更难驾驭,因为液体的惯性比固体大。槽罐车后端罐体比车头重很多,失去重心后技术再好的司机也使不上力,因为方向盘、刹车已经无法控制罐体,只能被带着走。      


槽罐车也不只在弯道发生事故 但知乎上有燃气行业的资深从业者@龙川表示“这种罐车的质量是可靠的,就算是翻车,破裂的可能性很小。”他根据爆炸现场图片猜测,可能是泄压阀(或出气、进气口)断裂导致的第一次爆炸。

就算罐车的质量可靠,我们普通人仍然需要掌握一个“常识”:远离生活中的大体积、金属质地、圆形车辆。

03越“圆”的车越要敬而远之

槽罐车之所以被称为“罐车”,是因为后面拉的圆形“罐子”。长方体比圆柱体体积更大,所以圆形罐状设计一定不是为了装更多东西,而是为了抗压。

生活中很多东西的包装都采用了圆形,比如飞机禁带的各种喷雾。






根据包装的物理状态可把气体产品分为压缩气体、液化气体、冷冻液化气体、溶解气体四类。气体都具有可压缩性。

一定条件下气体还可以变成液体,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有些气体可以直接通过压缩的方式使其液化,有些气体必须在加压的同时降低温度以下才能使其液化,如医院离不开的氧气,吹气球用的氮气等。

液化石油气虽然叫“液化”,提炼过程中却采用了深度冷冻,冷却至-100℃以下(所以液化石油气的液体一旦接触到人体,会导致严重冻伤)。液态液化石油气在常温条件下体积膨胀能达到250多倍,爆炸速度高达2000~3000米/秒。

所以无论是公路上到处跑的液化石油气,还是百姓家中的燃气罐,都是精心设计的抗压容器。       


     槽罐车质量再过硬,也可能在阀门、入气口、出气口这样的薄弱环节发生泄漏。而越能抗压的容器带来的伤害也越大,比如原子弹、氢弹基本也是这个造型......       


04爆炸的“外伤”与“内伤”

提起爆炸令人恐惧的往往是血肉模糊的炸碎伤、炸裂伤、烧伤。相比这些肉眼可见的“外伤”,冲击波造成的内伤也值得我们关注,是我们在能力范围内可以避免的伤害。

冲击波如同一个“双层气球”,外层由于空气被压缩超过正常大气压,称超压区;内层因空气被排除,气压低于正常大气压,形成负压区。

别小看这个气体双层气球,它轻能瞬间剥光人的衣服造成大面积皮肤擦伤;重能击破人的内脏,造成肺破裂、心肌断裂、肝、脾破裂等严重损伤;冲击波还会导致无外伤的严重内伤(如脑震荡)。毕竟冲击波所到之处墙倒屋塌,何况我们的血肉之躯?

说到墙倒屋塌,我们又需要小心冲击波掀起的飞溅物。       


      

这些碎片残骸既能制造锐器伤,又能导致钝器伤;有些牢牢嵌入身体,有些则将人击穿。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有效躲避冲击波呢?

遇到爆炸要迅速“放低身段”。        


“放低身段”的标准姿势

放低身段能降低冲击波伤害及爆炸衍生的抛出物击伤。

如果周边有靠谱的掩体(此掩体不应是玻璃、建筑内部,玻璃在冲击波作用下会粉碎并刺入人体,建筑可能会倒塌),应以匍匐方式迅速躲避到掩体后方。

附近如果有较深的水池,可以考虑跳入躲避。冲击波只会在同一介质传播,陆地发生的爆炸冲击波不会传入深水。同理,水中发生的爆炸也会产生冲击波,水中人员也应迅速撤离危险水域。




炸鱼就是利用水中冲击波对鱼造成伤害

而遇到爆炸时最不适宜的姿势就是驻足围观或迅速举起手机录像或拍照。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315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