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20岁以下新冠易感性低 血型决定重症几率

前瞻网/福克斯新闻网 0

英国一项研究认为20岁以下人群新冠病毒易感性较低

英国伦敦大学卫生和热带医学院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发布报告说,20岁以下人群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可能只有20岁及以上人群的一半左右。团队还模拟了新冠病毒在全球146个首都城市的流行情况,模拟结果显示各城市的病例数量占总人口比例会与当地人口年龄中位数相关,人口年龄中位数越高的城市,这个比例会越高。。

动物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的“宿主” 导致第二次疫情暴发

科学家在《柳叶刀》杂志上撰文说,动物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的“宿主”,导致第二次疫情暴发,即使人类已经根除了这种病毒。如果病毒在生活在人类附近的动物群体中变得普遍,比如宠物或牲畜,可能会导致该地区再次暴发疫情。

临床医生确认“红眼病”或是新冠主要症状 不一定表现出发烧和咳嗽

最近发表在《加拿大眼科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上的一项涉及埃德蒙顿一名妇女的病例研究确定,结膜炎和角膜结膜炎也可能是主要症状。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人员说,现在应该对红眼病例进行COVID-19检测。

印尼“民间”论文:99%缺乏维生素D的新冠患者死亡

最近印度尼西亚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表明:近99%缺乏维生素D的COVID-19患者死亡。该研究进一步证明,“阳光”营养素可能是SARS-CoV-2的救命剂。与大多数COVID-19研究不同,印尼的这项研究与任何大学专家都没有关联。由Prabowo Raharusuna领导的五位研究人员都被列为“独立的”。

NEMJ重磅研究:基因和血型决定新冠肺炎重症几率

一项新的遗传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他的基因和血型可能会决定他患更严重的新冠肺炎的几率。这一研究于6月17日在线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与其它血型的人相比,A型血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和发展为“COVID-19并发呼吸衰竭”的风险要高45%。另一方面,O型血的人患这种更严重的COVID-19的风险降低了35%。

上海药物所发表Science封面论文:发现新型抗新冠病毒候选药物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许叶春/蒋华良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杨海涛/饶子和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张磊砢/肖庚富团队通力合作,发现一类结构新颖、高效、安全的抗SARS-CoV-2病毒候选药物。

Cell子刊:修复基因印记异常大幅提高动物克隆效率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周琪研究员、李伟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陆发隆研究员合作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了论文,发现胎盘中H3K27me3印记基因异常(双等位表达)是克隆动物胎盘异常的重要因素,修复胎盘中H3K27me3印记基因的表达异常能够恢复克隆小鼠的体重。

一些病毒可窃取人类遗传密码 创造新的病毒蛋白

6月18日在线发表于《细胞》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病毒会从其宿主处窃取遗传密码以扩展自身的基因组,从而创建新的病毒蛋白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可以发现这些宿主-病毒混合基因的产物,而且这项混合基因能够调节自身的“毒性”。

科学家解码了哺乳动物的大脑如何感知气味 与一种神经末梢束有关

在小鼠的实验中,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创造了一种被大脑嗅觉处理中心嗅球感知为气味的电子信号,尽管这种气味并不存在。由于气味模拟信号是人造的,研究人员可以操纵相关神经信号的时间和顺序,并确定哪些变化对小鼠准确识别“合成气味”的能力最重要。

研究发现:东南亚市场、餐馆中出售的老鼠携带多种冠状病毒

一项研究显示,东南亚市场和餐馆里出售的老鼠携带多种冠状病毒。随着活体动物从野外转移到餐桌上,阳性比例增加,这表明它们在这个过程中感染了病毒。检测到的毒株与Covid-19不同,被认为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我国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计算和模拟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在理论上提出并实验实现原子深度冷却新机制的基础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实现了1250对原子高保真度纠缠态的同步制备。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First Release”形式在线发布了该研究成果。

研究揭示东亚板块拼合历史

近日,《地球科学评论》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俊团队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基于东亚二叠、三叠纪的四足动物化石重构了东亚板块的拼合历史。这次的研究结果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古大陆重建的新证据,是更为直接、可靠的。

第一只恐龙蛋可能是软蛋

6月18日,《自然》上线了两篇研究,对6600万年前的大型海底捕食者沧龙的蛋化石和2005年发现的一些原角龙蛋化石的分析指向一个关键结论:早期恐龙产下的蛋是软的。这也解释了为何恐龙标本中,蛋的化石尤其少——软壳状态下的蛋更脆弱,很难演变成化石。

久坐之人癌症死亡风险要高82% 散步等轻微活动就能降低风险

在首个考察久坐行为与癌症死亡率的客观测量的研究中,来自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长时间不运动与死于癌症的更高风险是独立相关的。久坐的人的癌症死亡率比不久坐的人要高82%。用体育活动取代30分钟的久坐时间,如骑车等中等强度活动可让癌症死亡风险降低31%,散步等轻强度活动的癌症死亡风险降低8%。

北科大4000余名学生“云端”毕业

6月18日上午,北京科技大学举行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该校首次采用线上形式,在学校网络直播平台与央视频、学习强国、抖音、快手、bilibili等媒体平台进行同步直播,4274名学生“云端”毕业。

科技部:我国已有5个新冠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

6月19日,据科技部消息,目前我国已有1个腺病毒载体疫苗和4个灭活疫苗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占全世界开展临床试验疫苗总数的4成,预计近期其他技术路线疫苗也有望相继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我国疫苗研发已形成特点鲜明、优势互补、梯次接续的梯队。

五部门联合印发《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18日联合印发《疫苗生产车间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作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推动新冠疫苗生产的临时性应急要求。

美“毅力”号火星车计划7月发射

美国航天局17日表示,“毅力”号火星车计划于7月20日发射升空,将携首架火星直升机“机智”号一同前往火星。按计划,“毅力”号将于2021年2月18日在火星赤道以北的耶泽罗陨石坑登陆。

中疾控公布北京新发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

6月18日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正式发布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向世界卫生组织及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GISAID)提交了新冠疫情及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向国际社会共享。

五名华裔入围美国布拉瓦尼克国家青年科学家奖

纽约科学院和布拉瓦尼克家族基金会(The Blavatnik Family Foundation)公布2020年度布拉瓦尼克国家青年科学家奖入围名单,31名入围者中有五名华裔;化学、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与工程三大领域都有华裔科学家入围。

中国两院士余梦伦、孟执中获2020年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余梦伦班组”名誉组长余梦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首席高级技术顾问孟执中荣获2020年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名人堂”(Hall of Fame)奖项,该奖项旨在表彰对推动空间科学技术进步、推动航天事业发展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老人和重症患者易产生新冠病毒抗体





据福克斯新闻网(FoxNews)网站6月17日报道,Medrxiv预印本平台发布的一项新研究称,并非所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都有抗体反应,老人和重症患者产生抗体的比例更高。在产生抗体反应的人群中,抗体在病毒确诊后两个月内在血液中保持稳定存在。

伦敦圣乔治大学分子寄生虫学和医学教授Sanjeev Krishna团队对177名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可以检测到抗体,约2%—8.5%的感染者甚至在感染后几周内也不会产生抗体反应。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抗体测试的局限性:有些人可能被感染后抗体检测是阴性,但症状与新冠肺炎相似,那么他很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

对比发现,感染最严重、炎症反应最强烈的患者更容易产生抗体。产生抗体的人比没有抗体的人年龄大,平均年龄分别为65.5岁和41岁,高血压和超重人群更容易产生抗体。在两个月的实验过程中,血液抗体反应保持稳定。我们认为,抗体反应可能与疾病重症导致的炎症反应同时发生,或者更高的病毒载量可能刺激引发更强的炎症及抗体反应。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老年、基础性疾病或重症患者更容易产生抗体。

抗体测试阴性感染者不一定未产生免疫反应。我们认为,其他免疫反应机制也在发挥作用。或者,病毒在一些人身上的感染存在局限性,比如病毒仅侵入了呼吸道的黏膜细胞,这里的抗体反应由分泌性免疫系统控制,不会在血液检测时呈现抗体反应。

Krishna说,这是一项小型研究,希望通过各方共享数据做进一步研究,让我们对新冠病毒的抗体测试的意义有更多的理解。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297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