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父亲睡了个午觉,两个年幼孩子在车内被热死(图)

华人生活网 0

炎热的夏季,高温中暑致死的儿童悲剧每年都在全美发生,而其中由于家长的疏忽将幼童忘在车内而导致其中暑身亡的事件更是令人痛心。今年又一起悲剧发生了。






两名儿童在车内被闷死


奥克拉荷马州一名31岁的男子丹尼斯(Dustin Lee Dennis),将自己的两个孩子遗留在车上闷死,被控两项二级谋杀罪并遭到警方逮捕。

受害的两名儿童分别为年仅4岁的泰根(Teagan)和3岁的莱恩(Ryan),当天气温最高达华氏90度。



警方表示,根据丹尼斯的证词,在6月13日中午他从加油站便利商店QuikTrip回到土耳沙(Tulsa)住处后,直接进入室内午休。

一睡就是五个小时,根本忘记了时间。

醒来后不见孩子身影才开始寻找,但找到时已经为时已晚。

最后,丹尼斯发现两个孩子倒卧在卡车地板上,他立刻将他们移到客厅,便拨打911寻求紧急医疗协助。



但是当救护人员抵达现场后,宣告两个孩子死亡。

他们接获邻居提供的录影画面显示,丹尼斯当天回到家锁上车门后,并没有带着孩子们一起下车。



虽然警方的报告尚未揭露两名儿童的死因,但丹尼斯目前仍被拘留在土耳沙郡地方监狱,保释金为75万元。



警方的调查报告指出,两个孩子被闷在车上近五个小时的过程,完全没有人察觉到任何异样,更没有受到关心。



根据儿童安全组织KidsAndCars.org的说法,没有发动引擎的车子内部有如温室,若孩童受困其中,几分钟就可能出现中暑的症状,严重则会造成生命危险。



夏日车内为何会产生高温呢?

主要一点在于夏日室外的车接收热辐射量大,且车窗关闭,导致无法进行最有效的对流散热调节,直接地致使了车内温度极速飙升。

曾有相关人士监测,在室外30°的自然条件下,将车辆停在露天停车场,经专业的仪表盘显示,车内的温度已高达72.4度!

而这对于闷在车内的小孩来说,我们无法忍心想象孩子在车内挣扎、哭喊直至生命消逝...

《冬天也不能掉以轻心,即使外面温度为 16°C,密封汽车内的温度也只需 1 小时即可达到 40°C 以上,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其危险且可能致命的。



对此,美国德州的一位小孩在这种故事情节的背景下,他决定发明一款装置用于拯救这些无辜的小生命!平均每年37名,且数据只是保守估计。

Bishop Curry是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喜爱各种小发明、创意。



Bishop Curry发明了一款名作Oasis的救命装置,期初的时候他绘制了一个草图,请让汽车工程师的父亲作为指导。

经过反复的测试后,Bishop Curry将Oasis的初成品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来。



其原理是通过该装置的温度测试仪,当车内温度达到设定值的时候,将自动开启空调释放冷气,同时向孩子的父母和警察发出警报!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Bishop Curry将成功推出他的发明装置,并推广至全球,拯救每一个不幸的小生命!



儿童在车内高温致死更多的是一个公共安全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

根据每年发生儿童车内闷死的报告调查,显示不同事故成因的比例:- 53.9% - 被家长遗忘在车里(427 名)- 26.4% - 自己爬进车内(209 名)- 18.4% - 被家长故意留在车里(148 名)- 1.3% - 未知(10 名)

孩子这么重要,为什么竟然会忘记?

记忆研究专家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分子药理学和生理学教授大卫.戴蒙解释:“记忆是一个机器,而且它并不完美。我们会希望优先想记住重要的事情,但我们的负责记忆的神经细胞不是这样。如果你会忘记电话号码,你同样也可能会忘记你的孩子。”

他的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的思考进程会从大脑中最复杂的部分,被切换到我们大脑中最原始的部分——一个竞争性记忆系统上。



这个系统的设计陈旧到如同恐龙一样:心不在焉、固执、没有分析能力还愚蠢。



家长们要如何避免这个情况再次发生?

大多数人无法想象自己会将孩子忘在车里,但事故却发生了,要防止这些悲剧,也有简单有效的方法。



将手袋、背包或随身物品放在后排,让你在每次锁车前都会打开后门检查。

安装“宝宝观察镜”,可以让你清晰看到座椅后的孩子。

养成始终检查后排座位的习惯(无论有没有坐人)

将孩子的纸尿裤、奶瓶等物品放在副驾驶位,提醒你今天载了孩子

如果平时都是另一半负责接送孩子,今天你要负责开车接送,让另一半打电话给你确认是否送达,确保万无一失

即使窗户部分打开或空调打开,也不要将孩子留在无人看管的车辆中。

突然想不起孩子在哪里,第一时间想想是不是在车上。

教育懂事孩子正确打开车门的方法。

提防“自启停系统”自动关闭发动机,导致空调不制冷。

在繁忙、紧张、计划有变和假期都要特别小心,这些都是事故高发期。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250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