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对峙:印军偷袭损兵折将 解放军前线陡然升温(图)

多维新闻 0

6月16日,一则由印度陆军确认的消息震惊了中印两国。

印方称,在6月15日晚,中印两军在此前对垒的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地区发生“暴力对峙”(a violent face-off)。中印双方未发一枪,用“木棒与石块”,造成了人员伤亡。其中印军有一名上校和两名士兵被打死。

解放军西部战区已在6月16日确认印军违背承诺,越过实控线,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解放军将据点设置在1962年控制线的加勒万河谷河口地区,并在河谷内设置据点和集结点,至此,印方沿什约克河谷的调动均一览无余,中方也打通了进入河谷的渠道。(谷歌地图截图)

环顾近期中印外交接触,北京与新德里之间本有密切接触。首先,印度国安顾问多瓦尔(Ajit Doval)6月8日已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就双方部队边境对峙问题进行沟通;其次,印度驻北京大使唐勇胜(Vikram Misri)亦在北京参加了解决中印部队边境对峙问题的讨论;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还计划在22日展开视频会议,讨论对峙问题。本次风波造成的边境局部升温就显得极为突兀。

不过,根据《今日印度》等媒体披露,印方在6月15日的行动中出动了“一个步兵营”的兵力,在印军建制中,营级兵力的指挥官是上校衔军官,其兵力员额在千人上下,约为普通边境巡逻兵力的八至十倍,印方这一偷袭可算有备而来。









由于中印两军在6月12日前后已于加勒万河谷对峙前沿“分段撤离”,印度陆军参谋长亦确认前沿局势在6月上旬“已获控制”。印方此次的目的就很明显:印军试图在解放军于加勒万河谷前沿兵力减少时,一举夺取前沿工事,改变控制线现状,但从嗣后印方与中方继续联络、对话的局面来看,此次行动恐未获成功:在击倒其指挥官后,解放军前沿驻守兵力或已将其击退。

事实上,新德里一侧已经在6月后不断于中印西段边境遭遇惊吓。中国“中央电视台”在6月6日披露了一则大规模军事调动的信息。在报道中,解放军空降兵军的一支旅级作战部队的全部人员、装备在5月仅用数小时就从湖北驻地投送到了“西北高原”。它不仅显示解放军的投送能力较之2017年洞朗危机时有了较大提升。也展示了中方正在逐渐具备改变中印西段边境现状的能力。



解放军在中印西段边境遭遇的对手是曾在1999年卡吉尔冲突中打退巴基斯坦渗透突袭的印度精锐部队。图为印军在卡吉尔冲突取胜后,向媒体展示战利品。(美联社)

解放军投送兵力的能力正在飞速超过印军在西部边境部署的效率。虽然印军在拉达克地区布置了第14集团军两个师下辖六个旅的兵力,但印军的机动展开极不方便。自印度独立并夺取拉达克地区以来,印军工程兵在近50年间,在高山冰川地带很难有更多发挥。

多年来,印军只打通了两条由斯利那加方向前往列城的公路,它们不能全年通行,且需要沿什约克河(Shyok River)谷地绕行。尽管印军在斗拉特别里奥地(Daulat Beg Oldie,简称DBO)军事基地附近修建了机场,可起降C-130J等大型运输机,一次投送100名士兵、两到三辆轻型装甲车辆,但这并不能改变印军在局部地区投入不足的劣势。

的确,解放军跨过什约克河,发动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极低。印度军方也称“这种场合似乎可算牵强”。但印方也发现,解放军和当地边民正一同行动,从西藏阿里地方出发,在中印西段边境地区对印方形成局部围困的态势,一俟印军无法维持,中方就能以“切香肠”的态势展开反蚕食并将其驱逐。

面对这种局面,新德里可能一直都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改变现状”。发生在5月上旬的班公湖对峙与暴力事件就变成了某种预演。

此前,印度前国安委员会顾问卡纳德(Bharat Karnad)曾在5月18日和28日先后发表文章,此公鼓吹对华强硬,强调印方要在中印边界“拒止中方蚕食”、“袭击中方设施”,他还先于印度军方和该国主流媒体披露了班公湖北岸对峙后印军“一名上校”和“一名少校”带领的“小巡逻队”遭重创的局面。

在卡纳德继续批评莫迪(Naredra Modi)当局在国防领域的投入“不足以实现印度的自卫”,认为莫迪政府和印度军方的缄默助长了“中国的侵略行为”时,印度军方甚至也有在局部地区,激于鹰派热忱,发动短促突击的可能。

但遗憾的是,新德里终究需要面对现实。虽然中印对峙六周之后,前方势头渐弱。可印方也要直面中方建立永备工事,在山脊线设置据点,沿边界布置重型火力以及布置快反部队等行动的现实。在印度主流媒体开始有声音认定“中国现时握有改变领土现状的武力”时,印军在加勒万河谷偷袭的遭遇可能也只是个开始。

诡异的中印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印度不胜而胜


中印边界战争的爆发与停火有太多的出人意料。而中国大获全胜后主动后撤、放弃藏南,更是成为困扰中印边界谈判的关键性症结所在。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印度不胜而胜。











1962年,中苏关系彻底决裂,双方剑拔弩张,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准备反攻大陆,频繁对大陆进行武装袭扰。中国大陆大饥荒,经济极为困难。

印度领导阶层特别是印度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 认为,中国面临内外交困,印度迎来千载良机,企图把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变为合法,在中印边境频频进行武装挑衅。

对此,中国外交部也一再向印度提出严重抗议,中国政府反复发表声明,中共喉舌《人民日报》经常刊登印度蚕食中国领土杀害中国军民的消息,也曾发表《印度政府应该悬崖勒马》《尼赫鲁先生,是悬崖勒马的时候了!》等社论,但和平举措并没有让印度警醒。



1954年10月21日,印度总理尼赫鲁(右)应邀访问中国,与中共开国领袖毛泽东握手。(AFP)

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西藏地区)和西段(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发起全面的反击攻势。

当时,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声明:中国建议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屡次遭到印度拒绝,中国边防部队现又遭到印军经过长期准备之后发动的全面进攻。“我方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坚决回击,收复被印军侵占的领土。”

在中国军队的突然打击下,印军全线溃败。在中国军队收回的被占领土中,东段的藏南地区非常富饶,其中达旺地区还是六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和面积与浙江省相似,有“西藏江南”之称。加之当地居民此前并不认同印度统治,中国军队完全可以长期驻守。相比之下,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高寒缺氧,不适合人类生存,当时完全是无人区,仅有中国在五十年代修筑的新(疆)(西)藏公路从此经过。印度军队只是侵占了边境线距新藏公路一百多公里外的数十个高海拔据点。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便很快夺回了这些据点。

当时,中国政府对这次战争的宣传声势极大,各种报纸、广播将中国军队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中国大地,甚至还拍摄了纪录片在全国各地放映。







然而,中国在获得压倒性胜利后,却没有就此收复失地,而是选择停火和撤军。当年11月21日,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并归还缴获的印军全部武器装备。在东段将军队后撤至1959年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以北20公里,放弃藏南地区。在中段和西段,中国军队也从1959年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仅仅保留了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靠近新藏公路几十个高海拔据点。

中国军旅作家金辉在其《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这样评价中印战争:“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印度人的目标就是麦克马洪线。中印战争的结局反而是中国在麦克马洪线的基础上再后撤20公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动这场战争完全是得不偿失,不仅丧失了国土,而且还在中印关系中投下了永远磨灭不掉的阴影。

在中国政府停火后撤声明中,停火后撤有三个目的和理由,第一,为扭转中印边境冲突严重局势;第二,促进中印战争爆发后第四天中国政府提出的停战、和谈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实现;第三,维护中印人民根本利益。

根据中国外交部2008年解密的外交档案,1963年1月的一份中印战争档案写道: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国边防部队不仅主动停火、主动后撤,而且还把战斗中缴获的军用物资主动交换给印度方面。1962年12月14日和16日,中国政府曾两次照会通知印度政府,中国方面表示,中印边界问题应当通过和平方式而不应当通过武力解决,希望中印边境冲突不要再起……向印方移交军用物资,就是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所采取的许多友好步骤中的一个步骤。

可是,“中国方面采取的每一个善意行动,至今都没有从印度方面得到积极的响应。相反,却往往遭到印政府的歪曲和污蔑,称中国的自卫反击战是一场‘侵略战争’。”但是,中国政府也对未来寄予希望:“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希望印政府改变蓄意敌视中国的态度。”

从这份外交档案的描述可见,中国政府当时认为,中印边界问题总是要和平解决的,因此中国采取了包括主动撤军、退到麦克马洪线以北等许多友好步骤。

但事与愿违,1972年印度将东北边境特区(中国藏南地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6年印度议会通过立法,将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升格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完成了并吞这片领土的全部法律程序。这便是中印边界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的症结所在。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248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