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打假“伪”国际生 真侨生迎来更多利好(组图)

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0

每年临近招生季,“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的话题,总会被拿出来炒作一番。



上周,一则关于“教育部要求严格国际学生申请资格”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起广泛热议。拜微博热搜调整所赐,这则消息在微博上已经挂快整整一周了,一直稳坐热搜第一把交椅。以至于该话题热度持续不减。

 

舆论的焦点主要源于,近年来国内出现大量部分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学生本人为外国籍却在中国境内接受基础教育,高考时又以国际学生身份轻松考名校的情况。

对于这种将国际生身份,作为名校敲门砖的骚操作,网友们纷纷调侃“这不就是假洋人吗?”、“傻孩子,你身在‘国外’,就不必留了”、“国籍一换,清北任选”……还有网友则表示该行为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教育部在最新出台《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对来华国际留学生申请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新政策不仅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对国际学生国籍审核更加严明,对国外居住时间也明确提出要求。

 

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今年海外留学生可能骤降的情况下,教育部突然收紧国际学生申请国内高校资格,这对有计划回国求学的华人孩子们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2020新《通知》VS 2009旧《通知》:想再薅名牌大学羊毛没那么容易

 

据5月28日,中国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自2021年起,这类学生申请作为国际学生进入中国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申请者还须满足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

 

对移民并获得外国国籍后,申请作为国际学生进入中国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除符合学校的其他报名资格外,仍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

 



文件内容晦涩难懂,我们不妨简单总结一下,大意是说那些和你一起在中国长大、一起上课的同学,现在要想通过国际生的身份“曲线救国”,薅名牌大学的羊毛没那么容易了。首先对这类身份特殊的“留学生”,国家不仅要严格审核外籍身份,还要求考生在报考之前最近4年之内,有在外国有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

 

那么这则政策,会给外籍中国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近日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负责人就《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国际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答记者问中提到:2009年,教育部曾经出台《教育部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对中国公民移民外国后作为国际学生进入我高等学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资格作出明确要求。

 

为了搞懂新《通知》和旧《通知》的区别,笔者特意扒了扒2009年教育发布的《关于规范我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有关工作的通知》。

 

通过对比发现,新《通知》中除了增加“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这一信息,后面对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申请的要求几乎一字不差。

 

两则《通知》都要求来华留学申请人“必须持有有效的外国护照或国籍证明文件4年(含)以上,且最近4年(截至入学年度的4月30日前)之内有在外国实际居住2年以上的记录(一年中实际在外国居住满9个月可按一年计算,以入境和出境签章为准)。”

 



一言以蔽之,只要你是外籍学生,管你顶着中国人的脸还是歪果仁的脸,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就可以享受国际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一切政策。所以不管你是生活在国外还是国内,这条新政策对有外国国籍的中国学生影响都不大。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新政策还释放了两条重要信息:其一,由于教育部在新《通知》中明确指出了学生“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和通过“移民并获得外国国籍”申请来华留学的这两种情况,也就意味着未来各个学校将对这类人员审查更加严格。

 

可能像从小生活在国内,到了高考之前又去国外“度个假”的做法,接下来不一定能行得通了。

 

其二,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是,新《通知》还额外加了一条:“高等学校可在本通知的基础上,制定本校的规定,对国际学生申请入学的身份资格作出进一步要求。”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不难理解,国家政策门槛是一方面,各个学校要不要根据自身条件做一些调整?大家可以结合新政策的出台目的和教育部的用意自行体会……

 

二、符合条件的华侨生影响不大

 

虽说新政策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内,想要钻空子的“假留学”是个坏消息,但对于符合条件且在国外长期生活,目前有计划回国留学的华侨学生影响并不大,而且优势依然存在。

 

现阶段在中国,进入高等本专科院校,有三种方式:普通高考、华侨生考试(即考生本人及其父母双方或一方须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国际生考试。

 



高考模式大家都熟悉,就不多费口舌了,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和普通高考相比,华侨生和国际生考试有哪些优势。

 

相比普通高考,华侨生联考因政策宽松、科目少、考试简单、录取分数低、录取比例高等优势,颇受中国高净值家庭的关注。具体来看,普通高考生要考的文理科目,华侨生则不需要参加政治、生物的考试(PS:对于文科生来说,背那些晦涩难懂的政治考点简直是噩梦)。

 

其次参加考试的人数和录取率,两者也相差甚远。据《凌宇移民》统计,2019年中国华侨生的考试人数为4978人,平均本科录取率为100%,985/211录取率为75%;参加普通高考的人数为1031万人,平均本科录取率为39.45%,985/211录取率为2.5%。竞争之激烈,一目了然。

 

国际生和华侨生不同的是:前者不需要参加统一考试,一般各高校有留学生申请的官方通道,通常会有笔试和面试两部分。所以无论从竞争优势还是考试难度方面考虑,华侨生和国际生的身份的确更利于进入国内名牌大学。

 

但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留学生来中国可以“名校随便上”。

 

 

三、“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

 

目前在国内有许多学生和家长们认为,以国际学生进入国内大学的“好处多多”,而且“国际留学生入学门槛低”。所以“让孩子转换身份变成华侨生或国际生,就能轻轻松松上清华北大等名校”成为很多家长的教育规划之一。

 

事实上,这种想法存在误解。虽说国内不少高校为吸引优质国际留学给出了不少优惠政策,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曾在2018年国际生(本科)招生简章中提出了“免试”(即俗称的“申请-审核”制:具备申请资格的国际学生,可免除传统的笔试内容,向清华大学递交申请,学校将通过网上申请和综合评测(包括材料评审和面试)录取)入学的条款,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会降低对国际生的录取门槛。



对于网上“门槛降低”的质疑,清华大学也曾公开表示,“免试”入学实际是为了学校对国际生的选择面更广,实质招生门槛更高,竞争更强。

 

新的录取方式门槛将会更高。比如其中包括各国主要高校所要求的笔试成绩,但不局限于SAT、AP、A-level、各国高考成绩等,这将作为重要录取和考核依据,还有获奖证书以及其他大学录取通知书等辅助证明材料。

 

清华大学称,实施本科国际学生的申请-审核制后,由于扩大了优秀生源的申请范围,实际上增大了申请者的竞争难度。

 

此外,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申请门槛不代表录取门槛”。有些学校或许采取了看起来十分诱人的条件来吸引更多国际留学生,但即便符合条件,“学校在众多的申请者里,挑选最满意的学生,这种方式也相对科学。”

 



总而言之,学校用优惠政策吸引国际留学生是为了引入更多的国际一流人才,教育部门提高来华留学门槛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两者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新政策出台之后,学校如何在教育公平和吸引优质国际生源之间做好平衡,这将成为疫情之后国内高校新一轮招生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文章参考资料:

https://www.sohu.com/a/246789744_10018315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9618252913046065&wfr=spider&for=pc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243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