剁手剁脚残杀千万人!这个欧洲富国踩着黑人鲜血发家

英国报姐 0

>上周开始,美国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抗议活动,在西方国家蔓延。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地都爆发了游行,人们拿着各式各样的标语牌,反对种族主义。随着游行态势升级,一项新的活动成为了示威者们的“打卡任务”:推翻历史上和种族主义、贩卖黑奴有着密切联系的人物的雕像。



(英国涂鸦艺术家Banksy的讽刺画作)

英国布里斯托,Edward Colston爱德华·科尔斯顿的铜像被众人掀翻,推进了河中。17世纪,爱德华谋划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黑奴贩运生意,将84500名非洲人绑架到了美国。他用贩奴所得的财富,“反哺”布里斯托后,被誉为“功臣”,后人因此为他立铜像。



另一边,美国弗吉尼亚州,抗议人群“砍掉了”哥伦布雕像的头。



这些活动中,有一位历史人物,可以说被“喷”的最多。他的多个雕像被人泼上红色油漆还被烧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位人物在非洲的刚果地区,强占了一片比本国大70多倍的土地,起名“刚果自由邦”。将该地变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后,23年的时间里,他在这片土地上烧杀抢掠,奴役了当地上千万的非洲居民。



“19世纪的希特勒”、 “非洲历史上最残暴的虐杀者”,这位雕像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遍布比利时的人物,就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



01

中国难进,转道非洲

1835年,利奥波德二世出生于布鲁塞尔。彼时,比利时刚脱离荷兰独立4年,国小力弱,一直在法德荷等国的夹缝间求生存。利奥波德二世在纷扰的环境下长大,从小便立志要让比利时在殖民主义狂袭全球的浪潮中变强大。



1865年,利奥波德一世去世,30岁的二世上位,成为新的国王。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25年,西方侵略者已在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即位前,利奥波德二世曾前往印度、中国等国游览,对英法等国从东方捞到的好处非常眼红。



即位前一个月,比利时与清政府签订了《中比通商条约》,割地赔款、片面最惠国待遇的霸王条款,一个都没少。不过,比利时怎么都是小国,实力和势力都不能和那时的英法抗衡。利奥波德二世上位后看到这一点,于是将扩张的野心,转移到了还未被开发瓜分的非洲中部。



也正好是鸦片战争开始的1840年,英国政府资助的英国探险家大卫·利文斯通,前往非洲探险传教。在非洲的三十几年里,他写下多部探险著作,将非洲物产丰富,不为人知的一面介绍给了西方各国。

同时期,1874年,一位名叫亨利·斯坦利的威尔士探险家和记者,也将自己的在刚果的见闻记录成册,向英国政府报告了这片富饶之地,并请求更进一步的资助。



非洲中部的气候和自然环境,让英国打了退堂鼓,拒绝进一步向探险家们提供援助。读了利文斯通和斯坦利著作,并且探到英国政府口风的利奥波德二世,开始正式琢磨起进军非洲的事宜。



02

奸计频出,“合法圈地”

1876年,利奥波德二世作为东道主,邀请英法德等欧洲国家出席了“布鲁塞尔地理会议”,详细说明自己为中部非洲提供无偿人道援助,将现代文明和自由思想带到非洲,成立“国际非洲联盟”的计划。

提议得到一致赞同,利奥波德二世随即联络了前面提到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利,同意为其提供资助,委托其在五年时间内,为自己开发刚果地区,设立贸易站,为最终的殖民侵略做铺垫。



进入刚果腹地后,为了让当地部落的酋长交出统领权,斯坦利使出奸计,例如与酋长握手时,手掌贴上电池线路,握手时故意电击对方,以达到震慑目的。甚至,还亲自上演让酋长用枪射击自己,最后却完好无损的戏码(使诈取掉了火药粉)。

斯坦利在各个部落酋长面前使出这些奸计,表明白人有神力,不可战胜。于是,400多个酋长签完保护条约后,再将土地“合法”转到了利奥波德二世名下,让比利时尝到了殖民的“美妙滋味”。



利奥波德二世的如意算盘打地响,英国、法国、葡萄牙对非洲中部也非常眼红,国家间博弈频繁。于是乎,1884年11月15日,没有一个非洲国家参与,只有15个欧洲国家参与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召开。



利奥波德二世利用英葡之间刚果河口领地争斗,引起其他国家不满的空隙,使出外交手段,保证这些国家在刚果的自由贸易权等好处后,最终拿到了觊觎已久的刚果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1885年8月,利奥波德二世正式宣布“刚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成为了自己的私人领地,开始了23年的血腥统治。



03

将“文明种子”洒满刚果

在“私人领地”上,利奥波德二世再也不必为了掩人耳目,用“文明、传教”的借口窃取刚果的丰富资源。他拿着从比利时政府借来“进行人道主义救助”的钱,开疆拓土。

除了全权掌握自由邦的军队、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之外,他命令自己的内政秘书,在刚果当地招募组建了一只名叫Force Publique公共军,总人数超过17000人的部队,以此维持自己的统治秩序。所有自由邦内分区的长官,均由他亲自确认,且必须为白人。



确保最高权力后,利奥波德二世将带来高收益的象牙、橡胶、花生、棕榈等出口物产,列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刚果人民,必须将自己劳作所得的全部上交,以作税收。





上交给利奥波德二世的钱怎么定?负责各个地区的长官的薪水又怎么给?利奥波德二世想出了佣金制度,橡胶和象牙上交的越多,带来的盈利越丰厚,那这个区域的长官薪水就越高。



在利益和贪婪的驱使下,刚果人民过上了每天被强迫劳动满足上交税额的奴隶生活。大面积割橡胶之外,带来丰厚回报的象牙生意,让刚果地区的大象数量骤减。

没日没夜被逼迫劳动之后,刚果人民如果怠慢或者反抗,轻则被白人长官鞭打暴走,重的惩戒措施,是直接剁手剁脚。







那些完成不了任务的男性,长官会用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威胁,当面割下五岁女童脚手的故事,也有图片记录。



除了割橡胶,刚果人也被强制送往偏僻的地区修筑铁路。糟糕的环境,导致患上疾病,又在饥饿和虐待以及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被截肢的感染之后,数以万计的刚果人在自己世代生活的土地上惨死。





残酷血腥的一幕幕,外人无从知晓。国王在“私人领地”做的事情,不可能传回比利时。人们只看到丰厚的回报后,国王用这些沾染着刚果人民鲜血的钱,改造比利时后带来的美好变化。这是国王带去非洲的,获得的“文明”胜利。



据估计,利奥波德二世统治的末期,当地人口骤减了1000万人,写下西方殖民残酷剥削殖民地人民历史里,最黑暗血腥的一章。



04

“自由”不再,歌颂立像

利奥波德二世的贪婪,是没有止境的。当时阿拉伯的象牙商人和奴隶主在尼罗河附近十分活跃,威胁到了垄断地位,他决定发动战争。

十分讽刺的,1888年,比利时成立反贩奴社团,表面上是为了击垮阿拉伯的贩奴贸易,实际上是利奥波德二世再次借着“人道主义”的名义,试图强占阿拉伯人的生意,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整个刚果盆地。



同时期,无法再忍受的刚果人民在多个地区发动武装暴动,有的地方一次性参与的人数超过5000人。这时,利奥波德二世的血腥统治的真相才渐渐从自由邦传出。

英国利物浦一位名叫埃德蒙德·莫雷尔的出纳,清点完比利时到港的橡胶后,展开了调查。他对比利时残酷血腥的橡胶生意非常震惊,开始向英国报纸《发言者》投稿,揭露利奥波德二世的残暴行为。



在刚果生活多年的英国传教士John Harris和妻子,也将多年间在刚果拍摄到的暴行照片公诸于世,并召集了一群刚果当地受尽虐待的居民作证,控诉利奥波德二世统治下的暴行。



事实真相面前,利奥波德二世下令烧毁了所有与刚果自由邦有关的文件证据。而比利时议会在国际压力下,同意以5000万法郎的价格,买下国王的自由邦。

1908年,刚果自由邦正式成为比属刚果。脱离了利奥波德二世,却依然要在殖民者的统治下生存。



一年后,74岁的利奥波德二世去世。

残酷血腥的真相摆在面前,依然不足以说服那些认为国王为建设国家做出贡献的支持者。利奥波德二世死后,以他命名的道路,以他的“丰功伟绩”为主题的雕像在比利时的公共场合出现,甚至还有抱着非洲幼童的金色雕像。



甚至,1931年在奥斯坦德建立的,歌颂利奥波德二世为刚果人民带来文明的塑像,雕像下方,还有刚果民众仰望着国王的形象。



比利时的历史课本,也经历了最开始的否认暴行,掩饰暴行,到了二战之后,反思暴行,承认暴行,重新定义利奥波德二世的过程。



接受过历史真相教育后的新一代比利时人,开始对常见的利奥波德二世雕像和街道名称颇为反感。曾经有超过6万人投票,要求将雕像移走,不要再向人们传达种族主义的信息。



饱受殖民统治摧残的刚果,数年间也对比利时发起过赔偿要求,可是都被拒绝。直到去年四月,比利时官方才在联合国的督促下,公开道歉。



种种因果之后,也不难解释,为何利奥波德二世的雕像,会在这段时间的抗议活动中,被火烧泼漆。对于很多愤怒的人来说,只要街道上还存在一座透露着殖民主义信息的雕像,那就是再一次地合理化了它的存在。



这些愤怒背后,是西方殖民主义带来的,数百年间无限拉扯着肤色、种族、阶级、历史的血腥伤口。

15世纪,持续400年的黑奴贸易,将人视为动物贩卖,拉开了种族主义的大幕。16世纪,耗时300年的美洲印第安人大屠杀,将某种文化和种族赶尽杀绝。19世纪,鸦片敲开了中国的大门,殖民主义进入东方,试图用枪炮把悠久的文明摧毁。

殖民主义以及与它并行的种族主义,在非洲、美洲、亚洲横行霸道。两次工业革命,让欧美获得发展机会,提前变为“现代文明社会”的背后,是几百年间,向全球输出的血腥殖民和霸权侵略剥削暴行。

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背后是所有被剥削压迫过人民的呐喊和挣扎。趟过血路建立起来的现代西方文明,难辞其咎。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152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