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摊有多火?每天10万人开通收款码 老板直接关店摆摊

楚天都市报/天下网商 0

楚天都市报记者张皓 刘毅 刘孝斌

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近期,中央文明办明确,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前不久,成都、郑州、长沙、西安、大连、青岛等多个城市提出放开地摊经济,有的早已付诸行动。

武汉,在千万人口完成核酸检测,疫情防控进入新形势后,加快疫后重振,努力恢复经济生活秩序,成为紧迫的民生议题。

如今,当你走过武汉三镇街头,是否发现,各种各样的路边摊,比往日多了起来。

楚天都市报多路记者探访了三镇街头的各类摆摊人,讲述普通老百姓创业自救的故事。

【江岸区】酒店经理复工前上街练摊

5月30日上午10点,在江岸区百步亭一家菜市场附近,44岁的王女士正准备收起鞋摊,因为10点以后,人流明显减少。

王女士家离这家菜市场不远,因为菜市场附近人流量大,她就摆到了这里的人行道上,这里位置宽敞不堵路,在夏日的上午还可遮阴。 王女士原本是一家酒店餐厅的经理,月入6000元,手下管着几十名员工。如今酒店停业,她和丈夫都几个月没有收入了。

王女士说,酒店可能要到8月才能重新营业,她是个坐不住的人,为了生活也不怕吃苦,从4月份开始,她就出来摆摊了。

王女士只卖塑料拖鞋,货是从妹妹店里进的,卖出去再付货款,基本上没风险。一天早晚练摊两次,赚的一点钱,也够用来过生活。 “我这都是正牌鞋子。”王女士说,同样的鞋子超市卖价比她高一些。总有识货的顾客,有次一名女生买了6双鞋,回家查了价格发现比网上还便宜,又回来买了4双。

在王女士隔壁,59岁的芦婆婆主要顾客都是老年人。袜子、布鞋等都是从汉正街进的货。一辆电动车,几个大箱子就是全部家当。

芦婆婆原本在一家小餐馆做洗碗工,一个月2000多元。因为疫情失业,天气好时,她就骑电动车外出摆摊,此前已经换过三四个地方了,每天能赚点买菜的钱。

上午10点30分,王女士和芦婆婆一边和另外两个摊主聊着天,一边把货收好,离场前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听说国家现在鼓励摆摊,不知道啥时武汉也能放开。”摊主们说,希望武汉也准许他们摆摊,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江汉区】手机配件店老板关店摆摊自救

明亮的路灯下,汉口前进五路水塔一带,热闹非凡。这里的水塔美食街,各种食物的香气四处飘散,吸引着吃货们前来一饱口福。



5月30日晚8时许,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这里时,城管部门还有人在巡查。

在附近一条叫江汉一路和三新横街的小街里,有市民在路边摆摊,包括卖衣服的、手机贴膜的、卖小吃的等等。



一辆架子式的不锈钢手推车,一块写着“海南椰子10元一个、18元两个”的牌子,就是32岁孝感人张志敏的摊位。



“我在白沙洲大市场做货物运送,去年一天可以挣500多元,现在一天只有200多元收入。”张志敏说,他孩子才5岁,房贷每月需要还款6000多元,压力比较大,听说前进五路水塔一带夜市热闹,所以从5月26日晚上开始,每天下班后先不回汉阳的家,直接到江汉一路靠近前进五路的地方摆摊卖椰子。

张志敏介绍,前进五路人流量大,城管部门管理比较严格,他自己也带了垃圾袋,有垃圾会放进袋子带走。

无独有偶。在前进五路的路边上,28岁的常先生从4月10日晚上起,就在这里摆摊卖耳机等配件,给手机贴膜。

常先生是华中科技大学成教本科毕业生,曾经在深圳做过工程师,2017年回武汉,在和平大道开了一个手机维修店。



“今年店里两个多月没开门,房东不愿意减免房租,就关了店。”常先生说,为了解决基本生活,4月10日晚上开始他就到水塔一带摆地摊,开始只有他一个人摆地摊,后来才逐渐增多。

“建议在适当区域划定摆摊位置和行业,也可适当收取卫生管理费。”常先生认为,地摊可以摆,但要有序,更需要讲文明。由于城管部门管理较严,他一般晚上9点之后才出摊,11点半左右收摊,每晚的收入在200元左右。

记者在现场发现,等城管人员离开后,在路边摆摊的人逐渐增多,不少美食店将桌椅摆到路边,食客坐在街面品尝美食。

【洪山区】离职幼师街头直播卖饰品

“柚子”和“怪味豆”分别来自孝感和黄冈,前年两人从武汉一所大学毕业后,进入同一家幼教机构当幼师,如今双双离职摆起了地摊。



5月30日,是两人摆摊的第四天。当天傍晚,两人来到洪山南湖一座商场旁,支起摊,摆上灯,放好货,两人就等待顾客上门。期许的目光,小声的吆喝,两人慢慢进入了状态。 周末街上人比较多,时不时有年轻的女顾客停下脚步,仔细挑选耳环和发带,讨价还价。 “怪味豆”说,原来她们上班每月至少可以拿到4000元钱,但现在幼教机构无法复工,两人觉得等下去不是办法,今年5月初于是离职。可合适的新工作并不容易找,有一次还差点遇上了招工骗子。5月中旬,两人决定自己摆摊。

父母并不支持摆摊。但“怪味豆”觉得,自己要独立,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去做。耳环、发带都是女生最爱,两人对此也比较熟悉,于是开始进货。

摆摊几天后,她们发现自己喜欢的质量好的小饰品,顾客嫌贵并不买账。第一天她们只卖出去四五对耳环。后来吸取教训,进了一些稍微便宜的货。

站在路边,“柚子”一边吆喝,一边进行直播。起初她只有200个粉丝,自从她在网上发了自己找工作以及摆摊的视频后,粉丝量已经涨到1000了,她的视频也累计收获了近万的点赞量。

“可能大家觉得今年都不容易。”“柚子”说,她们非常感谢网友的鼓励,还有网友私信问她们在哪摆摊,慕名前来支持生意。现在,她们很注意线上线下同时销售。

为了和饰品搭配,两人放弃了长裤,特意穿着裙子来摆摊。夏夜,蚊子不停袭扰,两人忘记带花露水了,只好不停的挥手驱赶。

“一件事情,一旦开始了就一定要认真对待!这几天让人惊喜的事情很多,好事都是成双的,越努力越幸运。”她们在视频日记中写到。

目前,“柚子”和“怪味豆”只是在晚上摆摊,白天都在准备专业考试,“希望有天创业成功了也能进行直播带货,即使摆摊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武昌区】卤菜店小夫妻寄望摆摊扭亏

复工几天后,因为亏本又关门。如今,在武昌长喻路开卤菜店的明先生夫妇,将希望寄托在找个位置摆摊自救。

明先生夫妇是一对90后,之前两人一直在广东打工,但儿子在黄石老家上小学,一年难得见两次,来武汉就方便多了。

去年10月,明先生来武汉考察时,发现水果湖一家卤菜店的生意相当好。原来,店老板祖传做卤菜生意二三十年了。

香喷可口的卤菜,藏在一道道繁琐的工序里。交了8000元的学费,明先生跟着店老板从早到晚贴身学习:卤多少菜,放多少水,10多钟卤料如何配比,如何控制火候……

去年11月,明先生出师后在武昌长喻路自开门店,一天能卖四五百元的卤菜,尚可保本。他盼望着年后春暖花开生意渐好,不料突遭疫情。

因为卤菜店所在区域疫情管控较严,等到5月20日明先生才尝试着开了门,可是每天只能卖出200元的卤菜,根本保不住本,他无奈又关了门。

在网上看到总理都支持底层民众摆摊谋生,前日,明先生在网上淘到了一辆二手推车。

要找个摆摊的地点并不容易。明先生夫妇跑了沙湖路、才茂街等许多地方,后又来到杨园南路武铁佳苑小区门口,这里有家烟洒店的门前位置较为开阔。店老板也是一个90后,爽快地同意他们在店门口的人行道上摆卤菜推车,“只要城管人员不管就行”。

当时,有几名城管人员正好在附近执勤。明先生询问得知,早上7点半之前,这条路上也有摆摊者,但这里是主干道小区门口,城管人员上班后就将摆摊者劝离。虽然国家现在提倡允许摆摊,但也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摆,这里属于小区门口的主干道,旁边有个综合菜市场,如允许摆摊,菜市场的经营户也会投诉。目前武汉市还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他们也不能随意占道。

眼看这里摆摊无望,明先生夫妇随后又来到新世纪花园旁的杨园副食店,该店目前改做早点,只做上午半天生意,这与明先生下午四点开始摆卤菜摊的需求吻合。经过洽谈,店老板同意搭伙,明先生需分担1800元的租金。

今日下午,明先生夫妻在长喻路的门店卤好了菜,运到杨园副食店门口开始摆摊。



这对小夫妻期待着,政府能够尽快划出便民马路摊点,如果在这里租店经营还是入不敷出,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有免费的场所摆摊,以减少支出,渡过难关。

【青山区】心存感恩年近花甲打两份工

青山区建设二路与旅大路交会路口,随着夜幕的降临,一个马路市场渐渐地形成,蔬菜水果摊,服装摊,小餐馆的桌椅,在人行道上排列开来。

6月1日傍晚6时许,58岁的秦师傅在这个路口的人行道上支起几根铁架,挂上几十件男式休闲短裤,开始了他当天的第二份工作。

秦师傅本来在附近一家超市上班,每天负责杀鱼剁肉。“从清晨5点半上班到下午2点下班,一天要杀300条鱼。”秦师傅说,在超市每天累得腰酸背痛时,也不能坐下来休息,他就将脚放在旁边的台阶上,换个姿式调整缓解一下。

“超市工作不包吃住,一个月只有3000元。”秦师傅说,大儿子在歌舞剧院上班,至今无法演出每月只能拿点基本工资;二儿子做销售如今收入也微薄,老伴没有工作在带孙子,所以他需要打两份工补贴家用。

秦师傅的家就住在附近的东兴天地,来这里摆地摊,是最近半个月的事。因为担心他有糖尿病身体吃不消,老伴并不同意他摆摊。

经过秦师傅摊点的人络绎不绝,偶尔有两三个顾客驻足挑选,秦师傅一番热情介绍,换来的并非期盼中的成交。



“这些短裤不是地摊货,都是正规工厂生产的,你摸这质地,你看这走线……”秦师傅之所以选择摆摊卖休闲短裤,是因为以前在红钢城消防服装市场做过20年的服装生意。

晚9点,路人渐渐稀少,秦师傅开始收摊回家。“今天只卖出去了一条,赚了10元钱。”秦师傅说,最好的一天也只卖了五条短裤,也有‘剃光头’的时候,“但总比坐在家里强。”

尽管生活如此艰辛,秦师傅仍然积极乐观,并心存感恩。他说,他在青山的方舱医院住了9天就出了院,河南援汉医生对他非常好,出院后去了隔壁酒店,吃住也都特别好,在医院时治疗胃病的1500元医疗费,政府也帮忙承担了。

与秦师傅相邻的,是73岁的夏爹爹和老伴摆的蔬菜摊,地上和人力三轮车上,20多个蔬菜品种十分齐全。夏爹爹说,他们在旁边的红卫路菜场经营了十多年,菜场因改造至今未开门。他每天凌晨一点进菜后,老伴清晨五点多开始来这里摆摊,等到早上7点半城管人员上班后收摊。最近城管人员柔性管理,下午5点半以后就可以摆摊了,他们可以再摆到晚上八九点钟收摊。

和秦师傅的想法相同,夏爹爹也希望政府能够在附近划出一块专门允许摆摊的位置。这样的话能够吸引客流,生意就会有所保障,他们也不用担心四处流动了。

【汉阳区】90后美女家门口卖自制冰粉

“今天是我们摆摊卖冰粉的第一天。”从5月25日开始,一个抖音名为“27酱”的女网友,每晚都会发布视频,分享她和朋友一起卖冰粉的记录。



5月30日晚上7时许,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汉阳区芳草路纽宾凯国际社区蜜城小区西门口外,这里聚集了近10个摆摊的人,有卖鸭脖子等卤菜的摊位,也有卖鸡蛋、热干面、袜子等物品的摊位。这些摊位沿着花坛一字摆开,不时有人驻足购买一点所需物品。

“27酱”就是在这里卖冰粉,她的桌上摆放着保温箱,保温箱里放着装在一次性塑料碗内的冰粉,周围有降温的冰袋,箱体上打着醒目的广告:“红糖酸梅¥6、米酒汤圆¥8、全料冰粉¥10”。

“27酱”的真名叫安琪,今年24岁,和她一起卖冰粉的还有她的好朋友26岁的邵旋,都住蜜城小区。

“我以前在一家宠物店做销售,从疫情开始就没了工作,已经几个月没收入,每月要还3800元房贷,压力比较大。”邵旋介绍,目前工作不是很好找,她就想摆摊做点儿小生意。

而安琪之前是在武汉一家自媒体网络公司做美食类节目,公司通知今年5月聘用合同到期不再续约。听邵旋提议摆摊,两人一拍即合。

因为成本相对较低,制作简单,武汉入夏,冰粉有一定市场,两人决定做冰粉卖,她们买来材料,参照网上介绍的制作流程,一次性试验成功。

从5月25日开始,两人先在家将冰粉做好,下午5点开始摆摊,一直到晚上10点多收摊,每天的销售量大约25碗。

“以前上班月薪7000元,现在摆摊收入肯定没法比,不过总比在家坐吃山空强。”安琪说,以后还将制作美食网络教程,做线上生意。

纽宾凯国际社区蜜城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张女士介绍,今年受疫情影响,有的居民在家待业,如今小区西门外摊位逐渐增多,物业会配合城管部门进行管理,让大家文明摆摊,注意环境卫生,不影响居民出行。



地摊经济有多火?每天10万人开通收款码,“摆摊神器”也卖爆了

苏刚今年43岁,经营“苏家麻辣拌”这个小店4年了,因为用料和口感讲究,店铺一个月的销售额稳定在3万元以上。

6月1日上午,苏刚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李克强6月1日上午考察山东烟台一处老旧小区。在小区对面,许多商户在店门前摆起了摊位。总理来到一家名为“苏家麻辣拌”的熟食摊前,问摊主疫情期间受了多大影响、是否享受到房租减免,员工工资能否照发等。这位个体老板说,疫情期间生意几乎没了,但房租减免了4个月,总算渡过了难关。现在经营基本恢复了正常,加上又允许在店外摆摊,很受市民的欢迎,人气慢慢回来了。




穿红色衣服的摊主正是苏刚 (来源:中国政府网)

面对围拢过来的商户和摊主,李克强关切地询问前几个月收入降没降,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地摊概念股顺势大涨,摆地摊相关配套产品也开始走俏。从6月1日开始,小商品城、银都股份、茂业商业等地摊经济概念股连续两日涨停;五菱汽车宣布推出“摆摊神车”后,3日股价一度涨幅超过120%;阿里新批发平台1688上,运货手推车最近一周销量猛增;网络上出现各种版本的“新摊主速成攻略”。

根据媒体的报道,成都、郑州、南京、青岛等城市都陆续提出放开地摊经济,允许有条件的餐厅外摆。支付宝方面透露,最近一段时间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万人新开通收钱码做生意。



“地摊经济”火了,落到每个人头上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我们来看一下苏刚们的变化。

“我在店门口支了个摊,生意比疫情前好了三成”

面对今年初突然而来的疫情,苏刚的“苏家麻辣拌”几乎失去了全部收入,甚至3月重新开业的时候,每天的销量依然只有十几单。

苏刚不得不转变经营思路,从网上买了真空塑封机、灌装机,把食材和调料分开放,做成真空包装给周边小区团购派送,这才让生意有了起色。

店开起来了,街上人多了,外卖订单也在增长,制作食材、打包商品、送货上门……苏刚带着店员们从每天早上9点忙到晚上7点。但疫情让人们对食品卫生的警惕性变高,尤其是对于街边小店出售的熟食,很多人依然处在观望态度。

苏刚的“回血计划”不得不败给人们的“固有成见”,“苏家麻辣拌”的月销售额也很难再去冲破3万关口。直到最近,他可以把店往外延伸1.5米。



摆摊后,苏刚的生意能比疫情前提高三成

从店门口向外大约三四平方米的地方,苏刚摆上了一张长桌,桌上放的是一份份真空包装好的麻辣拌和一个店铺收款码,路过的行人,挑中想要的食材,扫码付款就能直接拿走。

“允许摆摊后,小店每天的收入甚至能比疫情前提高三到四成。”苏刚说,在室外摆摊以后,过路的人一眼就能看到店里的商品,他们的新包装加上室外空气流通,能够减少人与人之间交叉感染,所以最近摊位的人气还不错。

受苏刚的启发,周边沿街的小店都将铺面延伸了1.5米,放出百货、食品等自家的“镇店之宝”。这些1.5米长的摊位,并未影响路上行人行走的舒适感,却让买家离灵活购物、卖家离恢复生意都更近了一点。



每天十几万人新开通收钱码,运货手推车卖爆

成都一个26岁女子傅傅,白天在服装公司上班,晚上出门摆地摊,“520”那天,她用自己的摆摊所得购入了一辆二手奥迪,甚至于后来,有江西小伙在社交平台看到傅傅摆地摊的视频,专门驱车去学习“摆地摊”。

在“地摊经济”成为热词以后,成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放开“地摊经济”两个月增加就业岗位超过10万个,类似傅傅这样因地摊“致富”的案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城市、不同经历的人想去尝试“摆地摊”。

浙江一个小伙,因为疫情饭店倒闭,如今把自己的敞篷宝马跑车后备箱变成了卖鞋摊位;安徽一个幼教机构老师,因为疫情学校三个多月没复课,出门摆摊卖玩具补贴家用。



阿里1688在推出700亿赊购进货款的“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仅3天,已有至少5万用户通过平台提出赊购意愿,咨询地摊进货专区;支付宝方面更是透露,最近一段时间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万人新开通收钱码做生意。



“全民摆地摊”的热情,让摆地摊不再是简单找个地儿支个摊,一些创新方式也在升级传统的摆地摊营生。有媒体报道,四川姑娘一边卖麻辣烫一边做直播,第一个月收入超过3万元。苏宁推出的“夜逛合伙人”计划中,也提到免费开放直播以及社群平台,为夜市摊主提供一键直播培训。

天猫618销售数据也为夜市小吃摊主们提供了“练摊儿秘笈”,内蒙牛肉干、陕西biangbiang面、哈尔滨红肠等在北方销量看好;南方人则爱上广西螺狮粉、武汉鸭脖、成都兔头等;小龙虾南北通吃。

6月1日开始,地摊经济概念股顺势走强,小商品城、银都股份、茂业商业等连续两日涨停。

摆地摊相关的周边配套也开始上市或走俏。五菱荣光翼推出售货车,号称“占地面积小、两翼一键开启、打开就能卖货”的“摆摊神车”,五菱汽车在3日股价一度涨幅超过120%;在天猫618,颇受欢迎的还有金杯汽车等“练摊”车型;1688平台上运货手推车最近一周销量猛增,日用百货、内衣、数码、美妆、个护、玩具等“地摊、夜市”上最受欢迎的品类销量大幅上升。



你支持“地摊经济”吗?

记者发现,近两个月时间,成都、郑州、南京、青岛等城市都陆续提出放开地摊经济。湖北部分地区也尝试放开夜市地摊经济:5月31日起,湖北宜昌放开城区重点商圈的夜间出店经营。

几方利好之下,此时出门练摊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不过要复制多少个“两个月买奥迪”这样的傅傅,却并非易事。

地摊经济在中国自古流传,有很多知名企业家因摆地摊赚到第一桶金,但于大部分人而言,摆地摊“进入门槛低、船小好掉头”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最初使命还是“谋生计”:更多人是受疫情影响的小店店主苏刚、宝马车主、幼教老师,是为特殊时期度过难关。

正如网友说的,因为疫情,很多地方人们面临失业,恢复摆地摊可以带动很多就业,这个做法是对老百姓的生活负责。



地摊经济带回烟火气

苏刚的言语中,充满了感谢。“国家这么快控制住疫情,给我们减免了几个月的水电费和房租,现在还能摆摊,让我们可以快速恢复生产。”

疫情还让苏刚和他的供应商都进一步依赖上了电商交易。以前苏刚只在网上购买纸巾、一次性筷子、包装袋等店铺用品,食材和调味料每年都要去四川重庆亲自买回来,现在不适合长途出差,他的很多供应商都上了1688、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货源有保证,还可以以商户信誉赊账进货,缓解了很大的资金压力。”

支付宝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已有1200万小店和路边摊收入实现了同比增长。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2023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