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愈轻,爱愈重:中国年轻人正遭遇“性萧条”(组图)

思维补丁 0

性愈轻,爱愈重:年轻人正在遭遇“性萧条”

作者/慧超

(一)

有数据表明,今天的年轻人似乎“性趣不再”。

2018年《大西洋月刊》12月封面文章,刊登了凯特·朱利安的文章:《性萧条》。

文章的开头,她这样写道:

当下本该是性的黄金时代。

美国人中认为单身人士的非婚性行为无可厚非的比例空前的高;新增艾滋病例又空前的低。大部分女性终于可以免费获得避孕措施;紧急避孕药无需处方就能拿到。

我们的文化从来没有对性关系的多样性如此宽容。尽管如此,美国青少年的性生活却越来越少。




文中的数据显示:美国高中生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从54%降到了40%,不仅如此,当下美国年轻人的性生活频率也远逊于他们的父辈,同时年轻人的性伴侣人数也在减少。

16至44岁的英国人平均每月性行为不到5次。在“低欲望社会”的日本,调研数据显示,16-24岁的年轻人中,有45%女性和超过25%男性表示,对性没兴趣,甚至鄙视性接触。

我们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的潘绥铭教授的抽样调查显示:

中国18岁到29岁已婚或同居的年轻人里,男性每月性生活少于一次的比例从7.6%上升到10.2%,女性则从3.1%上涨到14.3%。

同时,有超过10%的男性与超过25%的女性在过去一年里对性毫无兴趣。



社会学家给出了很多解释,比如当下年轻人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和更高的工作强度,“社畜”们白天疲于奔命,下班后已然累觉不爱。

此前腾讯和智联招聘做过一个调查,都市白领人群保持每周2次性生活及以上的人群比例仅有21.4%。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恰恰是触手可及的性,导致年轻人对性刺激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脱敏。

形形色色的色情片和体感愈发舒适美妙的性玩具,在潜意识中提高了人们心中的“性爱标准”,现实中的性伴侣远没有AV模特的身材那么火辣,而影片中无论男女都显得那么沉浸和享受,每一次都以高潮迭起而告终。

这令人觉得现实中的自己和性伴侣都令人失望。

更别提现实中的性爱远远不像色情片中那般,一个眼神就能确认。尤其对很多男性而言,现实中的性爱往往意味着漫长的准备、讨好、调情和一大堆“无意义的废话”,这一切都令人性味索然。

速食时代,人们没有多少取悦别人的耐心。因此,人们自慰频率大幅提高,凯特的文章提到,1992年到2014年,美国男性一周内有自慰的频率翻了一倍,到了54%,而女性的比例则翻了整整两倍。



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发生了:

一个对性关系异常宽容的社会中,遍地的性幻想却导致了越来越萧疏的真实性爱。

(二)

打开手机,你的地理位置可以被精准识别,只需动动手指,设置好性别、年龄,甚至还可以选择更精准的兴趣爱好和交友目的,然后APP就会为你呈现几乎无穷无尽的异性面孔。



曾经的“追求”变成了算法的“配对”,用户像个高高在上的皇帝,社交软件让人们潜意识中的异性变得“廉价”和丰富。

曾经反复酝酿的搭讪变成了一句简单粗鄙的“约吗”?

被拒绝,没关系,算法还会继续为你推荐1万个不同的异性。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加剧了个体“孤独化”的倾向。一个每天在偶像微博下疯狂输出“我可以!啊我死了!”的年轻人,在现实中面对陌生人的搭讪,很可能表现出极度不适和反感。

在我看来,造就“性萧条”现象的深层群体心态,是当下年轻人对建立亲密关系的恐惧,以及对建立深度了解和深度责任的排斥。

人们早已经习惯于被讨好,年轻人的耐心只够用来取悦自己。

即便在一场真正的线下恋情中,当代年轻人常常听到的也是类似的提醒:

“可不要在爱情里做一个傻子啊!”

我理解,这当然也是一种关心。但反过来,这也是一种“攥着匕首去劝架”的方式。

亲密关系意味着充分的信任,以及在这种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深度责任和付出。可如今,却变成一种自然反应式的提防、怀疑和各自精明的算计。

潜台词其实都是一句话:

“爱情里我可不能吃亏啊!”

可是提防和算计本身就是有悖于爱情的。我们很难认可,一段充满算计和互相提防的亲密关系能被称之为“爱情”。

如果我们真的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的话,“爱情”本身就是一件特别不理性,应该立行禁止的事情。

如今,在一段感情里谈起付出和牺牲,人们本能的反应已经是:

凭什么要求我牺牲,Ta怎么就不能为我多付出一些呢?

于是很自然地推导出:对方一定还是不够爱我吧?



在这个推导过程中,你一定会听到大量、琐碎的自我付出和牺牲,爱情仿佛变成了一个记账簿,清晰地标刻着自己的筹码和双方的得失。

你瞧,站在自私和怀疑的立场上去谈论爱情,得到的总是“对方不值得”的悲观结果。

于是,当下这个时代里,都市中年轻男女分手故事中,往往都有着相似的影子:

一个不敢承诺,一个不敢相信。

一个不愿牺牲,一个吝啬付出。

看起来,这个世界给我们的“选择”太多了,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更好的”一定在后面,风雨过后一定能见到彩虹。却不会问一句,那道彩虹自己能否摸得到。

这个时代,“有人可爱”似乎比“有爱可做”要难得多。

(三)

这是一个我们越来越勇于面对性,然而对爱却愈发怯懦的时代。

曾经我们谈到爱情,往往对应的是刻骨铭心,是销魂蚀骨,是永生永世,今天的我们谈起爱情,却越来越多表现出不屑和嘲讽的态度。

这几乎成了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因为我不屑于爱情,所以爱情对我无所谓,我一个人过的也很快乐,AV女优和跳弹男友难道不香吗?

可是爱情不仅仅是生理欲望的满足——虽然这是爱情最开始萌发的关键点。



在几乎全世界的性行为调查中,自慰和买春行为后,当事人(无论男女)往往都会陷入到一种巨大的懊恼、沮丧、失落和后悔中,直到下一次再被生理欲望战胜。

纯粹的性所获得快感显得单薄又短暂。但显然,和自己深爱的人云雨之后,这种可怕的沮丧和懊恼不会出现。

爱,不仅仅意味着高质量的性生活,它还饱含着许许多多更为珍贵和美好的体验。

说到底,当下年轻人对爱情报以鄙薄和蔑视,很多时候是对深度信任和责任感建立的排斥与恐惧——恐惧于得不到预期回报,又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呈现出一种自我保护式的怯懦和敏感。

再向前一步!也许一切都会不一样。

依然要相信,在任何时代,对于任何人而言,“有人可爱”都远远要比“有爱可做”来的要更重要、兴奋和愉悦。

依然要相信,虽然满世界都是讨好你的性幻想和性刺激,但爱人的嘴唇总是热烈过冰冷的屏幕。

爱的确是“做”出来的,但它绝不仅仅是床上的技巧和努力,朋友们,在这个充斥着廉价的承诺和精巧的算计的世界里——

再向前一步,勇敢一点,信任一些,尽情尽兴,去碰撞出爱情本来的样子。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969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