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过很多三级片,但是他的摄影从未妥协过!(图)

ART艺术共赏 0

你可能听过这句话,“中国摄影界没有大师,只有一个叫何藩的”。但未见得知道何藩是谁。

他的摄影作品你可能不曾见过,但他拍的电影你说不定偷偷看过。



就算是在上个世纪香港三级片佳作云集的时代,《我为卿狂》这部片子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主演叶玉卿一跃成为玉女掌门,成为广大热血少年的梦中情人。



何藩导演 叶玉卿主演《我为卿狂》

这部里程碑式三级片的导演——何藩。

他被称作是华人电影中,唯一一个把三级片当成事业来做的人。



然而,这个称呼并不能完全概括他的成就,他至今最被人们推崇的一个称呼是:华人摄影界的扫地神僧。

“我可不敢高攀布列松,虽然他和我的遭遇几乎一样。”



1933年8月8日,何藩出生于上海。作为随父移居香港的新一代大陆移民。中西合璧的文化,以及作为外省人的身份。这种角色,给予了他丰厚的文化给养。

13岁那年,何藩收到父亲送的一部 Brownie 相机,这是他迷上摄影艺术的启蒙,自此他便醉心于香港的每一面,纵横交错的街巷、起伏坡道上的楼梯、电车轨道、中式小院前的西式路,这些原始的香港影像真实地印记在他的镜头里。

在十七八岁到二十七八岁时,何藩已经拍摄了一系列优秀的摄影作品,例如最著名的《阴影》,拍摄于1954年,这时他才17岁!



经典作品《阴影》 摄于香港,被拍卖出了高达 37.5 万港币的价格。

年纪轻轻便获得了280个国际摄影奖项,和美国摄影学会颁发的连续八届“世界摄影十杰”的称号。

可以说这些作品是何藩最诚挚的热血青春,和他后来的情色电影导演生涯没有任何关系,同时这也是香港曾经走过的足迹。



《人生的舞台》,1954



《影子里的生活》, 1955  何藩摄影作品第一次获奖是在学生时期,拍摄的是黄浦江上的一艘船。

回忆起来这件事的时候,何藩说,“那天,我在外滩,看到黄昏日落时的归舟,觉得诗情画意,就拍了下来。”

在父母鼓励下,他用这张照片参加摄影比赛,没想到竟赢得了冠军。从此,便更加痴迷摄影。

也是这次获奖,奠定了何藩摄影中古典唯美的意境。



1954年,何藩当时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赋》中那种“日暮途远,人间何世?”的意境,于是拍下《日暮途远》。这张照片也是何藩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日暮途远》,1954成长在中产家庭,何藩却对着市井之气来了兴致,“我对穷苦大众有特别的同情,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直觉。可能受到我读的文学作品的影响。我喜欢拍小人物的生活与奋斗。”

何藩觉得,最打动人心的东西就藏在市井百态里。



何藩的所有摄影技巧全是靠自学和自悟,年少的他经常背着相机一个人游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然后晚上就把家里的浴室当成暗房来洗照片。



《异向》,1958有时候为了拍摄出完美的作品,他会在某个地方一连几天从清晨待到夜里,观察什么时间的光线恰好和人物所在的位置形成最美的构图,然后捕捉那转眼即逝的一瞬间。



《不确定的旅程》 ,1956这种拍摄手法与摄影大师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极为相似,所以他被誉为“东方布列松”。



他自己也说过,“我和布列松除了拍摄风格相似,遭遇也很像,他很爱电影,原来也想做导演的。但电影这个媒介不能让他有更好的表现,摄影可以,所以他离开了电影圈。”



布列松“决定性瞬间”代表作品《伊埃雷》,1932年

“我拍过很多三级片,但我的摄影从未妥协过。”

年轻时候的何藩眉清目秀,外形俊朗,所以1961年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做场记没多久,就开始了演员生涯。曾出演过三十余部作品。



1966年何梦华导演拍摄《西游记》系列电影,何藩出演唐僧,从而崭露头角。


在《西游记》首次出演主角——唐僧,据说电影内容“基情四射”,颇受好评



左一就是何藩,很邵氏的感觉...

1961年,他把目光投向电影,拍摄了好几部文艺片,其中,电影《离》,还夺得了英国Banbruy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1966年,出于商业的压力,公司要求他拍三级片,何藩咬咬牙就接了,但心里很纠结,“在电影圈怎能生存?惟有为五斗米折腰吧”。

于是,20多部三级片诞生了,其中代表作有《春满丹麦》、《花劫》、《我为卿狂》、《夜激情》、《三度诱惑》等。



何藩将对摄影的光影美学知识运用到三级片拍摄中,女人的肉体被拍得极其唯美。

他拍的电影《浮世风情绘》,入选了德国世界电影年鉴“东方古典电影代表作之一”,后来还被北京电影学院拿来做教材,并且得到张艺谋的推崇。

《浮世风情绘》后来有人评价,:“何藩是香港导演中,唯一将三级片当做事业来做的导演。”

但终究抵不过内心对摄影的热爱。90年代,何藩全家移民美国。

没想到,再一次捡起相机,已是几十年之后。

“我一生都在等待光与景物的交织,然后让魔法在相机中产生。”

何藩对光线和瞬间的极致把握令人叹为观止。在其作品中,无论是光影、构图还是题材本身都无可挑剔。

这种艺术取舍和敏锐度与何藩对文学、音乐、绘画、电影的身深厚理解密不可分。



《去极乐世界》, 1952/2007



《视觉超越》, 1998



《清晨》,2011



《镜湖》,2011何藩打破了旧有的摄影规范,建立了新的由几何线条,戏剧性构成的新纪实摄影形式。

第一次看到何藩照片的画廊老板劳伦斯 • 米勒评论道,“感觉像是德国包豪斯的直系后裔,但他们却是由香港制造的,照片是抽象的,同时也是人文的。”



《私人》,1960



《箭头》,1958



《太阳光线》,1959何籓经常把自己当做一位窥视生活的人,在他的镜头里,光是创造好看画面的制胜法宝。为抓住美妙而易逝的光,他常常要花费连续几个小时,甚至数月的等待。

 

《竹人》,1957



《上海老茶馆》,1946



《贫民窟》,1957

运用光影,何藩的影像里传达出来的,都是人们顽强拼搏,积极乐观的精神。



《风云突变》,1958/1999



《别离》,1957

“香港人就是有这种拼搏精神,为生活奋斗绝不言败的决心。”



何藩强调,摄影要有三到。一是眼到,二是手到,最重要的是心到。拍摄者必须要有感而发,千万不要无病呻吟,为拍为拍。只有真诚且发自内心地记录,才能捕捉住触动你的一切。



《老香港印象》,2011



《艰难的生活》, 1949/2014

拍摄最多的还是香港的市井百态,因为长时间的居住生活于此,他对香港是再熟悉不过了。

那些充满着人间冷暖的角落与交错复杂的大楼相比,何藩更在乎的素净的日常,那些我们忽视的地方。

他用镜头表达现实下的香港,不管是事关风月,还是旖旎风光,何藩独特的角度线条构成和阴影对比,都堪称唯美主义。



《充满烟雾的世界》, 1959



《陷阱》,1959

香港五六十年代的草根精神很打动何藩,想要人道主义地去歌颂他们,所以他的很多照片都是拍这些籍籍无名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对香港有深刻的怀念”。

可以料想,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摄影,如果没有何藩,将是孤寂的。



《一首悲伤的歌》,1962



《旋律》,1952



《一天的结束》,1955耄耋之年的何藩仍然坚持学习最新的摄影技法,自学了photoshop,把早年1000多张旧底片一张张捞出来,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叠印,裁剪,拼凑……



《迷失在其中》,1951/2013

并且他一鼓作气,出了三本影集。称为香港三部曲:《香港回忆录》、《昨日香港》和《人生剧场》。

著名导演吴宇森在为何藩的影集作序时写道: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重见人类间的温馨,善良,美丽和单纯,不带走一片云却是潇洒地留下绚烂的剪影。





2016年6月19日,何藩在家人的陪伴下,在美国病逝,享年84岁。他走的很安详,也很满足。

友人回忆到,“他的性格永远温温吞吞,不急不躁;像是永远在等一些时刻,等待被那一瞬间的敲击。”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940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