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允许占道经营 一夜之间新增10万人就业(组图)

人民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 0

近日,“一夜之间10万人就业”成为热议的话题,体现了“地摊经济”在解决就业、拉动消费中愈发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亦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核内容,新闻联播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在成都市,3月就已经出台《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推出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开展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和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等多项措施,助力复工复市。

而成都5月28日更新的《关于建立城市管理“八项机制”深化柔性管理服务助力“六保”任务落实落地的意见》,则主要对于建立摊点摊区设置引导、商贩摊主清洁卫生责任、群众投诉现场快速处置、商贩摊主容错纠错、商贩摊主榜样示范、商贩摊区择优拓展、摊区安全防护、城管巡查服务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并提出了科学评估,明确最大容量,一街一策、一点一策,引导一批优质商家、商贩到自摆区,打造夜间经济场景等措施,尽量减少占道经营等活动对城市的负面影响。

截至5月21日,成都共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在5月26日晚间新闻联播报道中提及的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记者看到在街区的开阔处,不少餐馆在留出行人通道后支出了七八张餐桌,不仅提供了更多餐位,也让食客们在大快朵颐的同时,能够在室外享受夏夜的清凉。



图:澎湃新闻

据玉林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介绍,目前针对临街商铺越门占道经营和流动商贩占道经营问题,除主街干道两侧和校园周边300米范围内严禁摆摊设点外,其他街巷均按照街巷的实际情况,因店制宜,因街制宜进行设置和管理。

在摊贩的经营和管理上,街道办主要在三方面提供支持。

首先在执法层面,对摊贩违规或投诉的问题,当地城管部门实行“三联式执法”,先温馨提示,再郑重警示,最后再进行行政处罚。

其次是组织社区、街道相关部门、居民代表等的协调沟通,拟通过划片管理、分时管控等方法寻求平衡点。

第三是政府打造

“黉门里”等特色街区,通过公共资源大力宣传助力商家复工复产。

针对大家关心的流动商贩经营中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当地综合行政执法局试点为流动商贩办理“绿卡”,实行定时定点管理。市场监管部门则主要从食材溯源和现场卫生两个方面着手管理,所有饮食商贩必须做到食材可溯源,安全看得见。

“我们这个好得很,枣都是新疆的,从仓库直接拉过来的,我们也便宜卖给大家”,售卖干果的商贩吆喝着,满脸都是笑容。他表示,自从社区搭建平台与商户合作,允许在规定的开阔处适当进行占道经营后,销售额反而较疫情前提升了约三分之一。省去摊位费用的开销不仅有利于保障商户利润,进一步稳定就业,也降低了产品销售成本,让居民得到便利,还能够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商户们获得了更高的收入,也有了更强的动机与环卫工人一道保障街道清洁,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经营机会。

前来选购的社区居民也对这样的政策赞不绝口,一方面认可这种经营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平价和丰富的选择,另一方面称赞“柔性管理”为更多小贩在疫情期间提供了生存空间,让大家能够共渡难关。市民赵女士说,成都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小商小贩也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只要质量和安全有保障,我们都很乐意在这类摊位消费,感觉生活气息更浓,更有市井味、烟火气。

人民日报:小摊贩占道经营这种小事 为何中央专门发文?

 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之下,中央文明办决定,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今年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眼看夜市排档、饮酒谈天的时节就要来到,这波摊贩经济,真的“稳”了?



成都路边摊(图源:锦绣青羊)

  摊贩

  摊贩经济历来是城市非正规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烟火味的重要标志,它看似不起眼,却是关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事。

  就拿岛叔所在的武汉来说,当前,整个城市日趋“苏醒”,摊贩经济愈发活跃。约上三两好友到夜市吃小龙虾、喝啤酒,已是很多市民的消遣必备。

  一座城市若没有摊贩,就没有烟火味,更谈不上城市活力。摊贩经济因为经营成本低、无需纳税,被称为“典型的民生经济”——虽然对城市的财政增长贡献寥寥,却吸纳了庞大的就业人口,为市民提供了灵活而多样化的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活跃经济,中国各城市一度鼓励相关单位和市民开墙打洞、摆摊设点。随着国企下岗潮的到来,摆摊设点也成了下岗工人自谋职业的重要途径。一些基层地方政府至今还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合法摊点,用于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

  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一“弱势群体的营生”近年来又不乏结构变化:岛叔做过的一项夜市调查显示,摊贩中的弱势群体只占样本群体的三分之一,不少摊贩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生意人”,收入甚至已高于城市平均收入水平。

  以摊贩经济为代表的非正规经济,承担着某种“社会润滑剂”的功能,它符合低收入群体和普通百姓的就业需求,也为后疫情时期的社会带来“弹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占道经营、流动商贩等业态的“合理生存”,既合于推动消费回升的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摊贩、农民、中小微企业的生存权与发展权有了更多保障。



餐饮商家接受采访(图源:央视新闻)

  秩序

  既然是“合理生存”,摊贩经济的再度出场,就需配以严格管理。

  先说城市秩序方面。占道经营、流动商贩近年来对城市秩序造成的影响确实不小。“自由生长”的摊贩经济构成了复杂的“江湖”,不同摊贩群体为了争夺黄金地段和时间,冲突不断,成了社会治安的“老大难”。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中国各地相继建立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也逐渐成为“经营城市”的重要内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地不约而同地对摊贩采取了“驱赶”政策,城管执法冲突屡屡发生。

  当前,城管执法冲突虽然减少,但并不意味着摊贩经济的内在矛盾已经消失。在维持城市秩序与城市活力之间,有关部门依然进退两难。只不过,无论是城市治理者还是广大市民,都逐渐认识到了摊贩经济的特殊性,并谋求与之“和平相处”。

  比如近年来双方的“各退一步”:

  在摊贩经营的时间方面,早上8点前和晚上7点后,在不影响人们正常上下班、且能满足市民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城市治理者已适当放宽了管理;相较于城市广场、主要街道等中心区域,流动商贩更多在背街小巷长期驻扎,在城市“创文创卫”期间,有经验的摊贩也会主动配合执法部门,不出来“添乱”。



小吃摊占道,城管执法队员劝离(图源:东北网)

  针对摊贩经济重出江湖,侠客岛微博昨日也发布了话题,岛友留言中有支持,也有不少忧虑:

  有人忧心食品安全问题:“小吃摊还用不用地沟油,出现食物中毒谁管?”有人顾及城市交通:“开辟夜市,应规划好区域,增加汽车停靠流动性,不是发个告示就完。”有人替市容市貌捏起冷汗:“乱摆乱放,乌烟瘴气,大部分人摆完摊都不搞卫生。”更有常年苦于夜市噪音者心头一紧:“楼下吃客欢乐了,楼上居民恨得牙痒痒!”

  看来,要让摊贩经济有序发展,既要赋予其合理的存在空间,也要“真刀实枪”地做好长期规制。别“一禁了之”刚走,“放任不管”又来称霸。



流动餐饮受宠,家长担心食品安全问题(图源:华商网)  形势

  摊贩管理的根本改变,不仅要靠微观执法技术来实现,更需要宏观政策规划的引导。

  当前,疫情给城市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正规经济面临房租、人力成本压力,在吸引市民消费方面遇到一定阻碍;另一方面,非正规经济的灵活性日益凸显,一些摊点因临近街面、靠近公共空间,更易恢复经营。

  此番形势也给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全新挑战。此前,针对摊贩经济的管理政策主要由各城市独立制定,有些城市严格限制摊贩经营,有些城市持开放政策,多数城市因地制宜、疏堵结合。

  中央文明办提出不将占道经营、流动商贩等列为今年的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对于各城市而言,如何落实这一政策,则需要仔细思量。

  如果今年不考核,进而放开摊贩经济,明年又要纳入考核,怎么办?基层最怕折腾,不仅市政部门无法适应,市民也不适应。因此在非常时期过后,最好还是把治理摊贩经济的主动权交还给各城市。各地结合既有政策及现状,做出合乎实际的调整,尽量保持政策稳定,才能使“保民生”的初衷落到实处。

  此外,这次的政策虽为“因时而变”,但未必不是有关方面反思、改进工作的契机。

  “路边摊”存亡之外,城市管理更应化粗放为精细,化“朝令夕改”为“为长远计”。归纳总结过往的“槽点”,多讲一些整体性、人情化的管理思路。比如,既然要支持流动商贩回归,那建立区域疏导点,有疏有堵,不就能让城市的毛细血管更发达、也不糟心?

  毕竟,只有非正规经济足够发达、健康,城市才有活力;只有城市管理的脉搏更稳、更近“人情”,大家才会感受到更多温度。

“摆地摊”的恭喜了!阿里放大招:可获200万赊购进货款

5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从阿里1688处获悉,作为国内最大的内贸批发平台,阿里1688在当天上线了数字化夜市地摊进货专区,并发布了“地摊经济”帮扶计划,这一帮扶计划包括四大措施,其中包括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摆地摊”最高可获200万元赊购进货款。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1688的数据,目前“地摊经济”最热品类为日用百货、内衣、数码、美妆、个护家清、玩具等,相关品类买家数前三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三省。



“地摊经济”面临三大难

疫情之下,“地摊经济”成为稳就业的重要支撑。5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明确点赞“地摊经济”,“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就有10万人的就业”。

据悉,截至5月21日,成都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超10万个。而河南许昌开放一批背街小巷,让商家在道牙以上区域经营;浙江杭州也开放了部分街道作为摊贩的经营场地。

近日,中央文明办也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在5月29日下午的媒体交流会上,摆过地摊的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中国内贸事业部总经理汪海指出,摆地摊的人都是最小的创业者,而要让“地摊经济”加入经济社会发展“正规军”,进货、资金、经营三大难题考验着摊主和城市管理者。

首先是进货难,这主要难在不知道哪里进的货更便宜,不知道怎么保证货品的质量相对稳定。

其次是资金难,这主要难在夜市品类组成多样,一次性投入大,只要一个品类压货,资金风险就不可控。

其三是经营难,主要难在不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不知道该买什么、买多少。

四项措扶持“地摊经济”

为此,阿里1688发布了“地摊经济”帮扶计划,这一帮扶计划包括四大措施。

首先是,针对“地摊经济”,在全网组织源头工厂,将厂货直达地摊商。

汪海指出,1688将在全国产业带深度遴选价低质优的精品货源,将全部通过工厂直供的“新批发”模式触达“摊主”,确保没有中间商。在当天,1688也上线了数字化夜市地摊进货专区,选品专为“地摊经济”优化,优品优质优价,让“摊主”们用同样的价买到更好的货。

商务部《产业带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阿里1688平台新批发模式覆盖全国七成制造业产业带,已经成为产业带工厂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通路。超过3000万中小企业依靠1688货源供应链开展经营。

其二是为全国“摊主”提供700亿元的免息赊购服务,支持摊主在1688赊账进货。商品卖出的资金再用于还款和新一轮的采购,赊购额度最高200万元,循环额度+账期保证了“摊主”资金链健康平稳运转。

汪海表示,有数据显示,96%摊主货源资金缺口在10万元以内, “扶一把就能活”。这些从业者的资金有限,抗风险能力也是很低的,可以用普惠金融和大数据金融的力量,来帮助这些创业者更好解决资金的问题。

其三,为地摊商推出数据服务方案。依托阿里巴巴大数据,为“摊主”推送即将发酵的下游趋势热点,帮助“摊主”提前发现商机,决策“进什么货”,尽可能减少库存。“地摊经济”借数字化新批发能力实现智能化。

“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市面上消费者、这个城市的消费者,甚至小区片区周边的消费者最喜欢的,最有机会成交的商品,然后再跟源头货源做匹配。”汪海说。

据1688数据,目前“地摊经济”最热品类为日用百货、内衣、数码、美妆、个护家清、玩具等,相关品类买家数前三分别为广东、浙江、江苏三省。

其四,针对“地摊经济”的创业者,1688将提供针对性的的服务保障、发货保障、物流保障。

“即使他们发生了商品退货甚至纠纷,我们也会有专门的体系来跟进,确保他们在线上购物、线上进货方面能够更有保障。我们希望地摊经济创业者们都能越做越好,让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汪海说。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936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