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为国产片喊冤 凶杀悬疑情色 典型B片的路子

Vista看天下 0

大多数人在小时候,都曾经有过“被某部电视剧或者电影吓得睡不着觉”的经历。但不得不说,这种“童年阴影”常常来自于小时候过于丰富的想象力。

比如是《少年包青天》里黑人兄弟扮演的“烧焦尸体”;或是某个刑侦剧中假到不行的骨骼模型。

往往在长大后鼓足勇气重看一遍之后,不仅会感慨片子中道具的拙劣,心中还充满了对童年自己的鄙夷。



(比如说,我现在就不明白自己当年怎么会被《勇敢者的游戏》吓到大哭一晚。)

但是也有一些作品,让人无论回看多少次,依然会露出谢耳朵同款表情:



比如下面这张剧照,即使已经过了这么多年,每次看到依然会让人“心里一咯噔”。

(前方高能预警,胆小者可迅速划过)。。。。。。



。。





每个人记忆中可能都有类似一部电影:剧情中带有某种“神神叨叨”的奇幻类设定,所以总是被热衷于警匪、爱情片的爸妈划分到“小孩子看的片子”的分类中。

但要说是儿童向的呢,里面却又充斥着凶杀、灾难、猎奇等种种Cult片元素,从画风到剧情都跟“人畜无害”毫不沾边。

甚至,如果说到放飞自我的程度,几乎可以完爆如今的大部分国产电影。

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未成年人专属狠片儿”。

01从“毁灭世界”到“人头嫁接”

当年的电影工作者,似乎特别热衷于用各种手段恐吓祖国的花朵。

在很多同类型的电影评论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内容:

“这片当年把我吓得一个月不敢关灯睡觉,怒打一星!”

也有不少人说,它们制作粗糙、情节经不起推敲,全靠猎奇情节吸引观众。

尽管拍摄水平一般,但是影片中处处都能看到为了营造惊悚感而做出的努力,让人即使长大后也想高呼几声“duck不必”。

比如,在关键剧情中运用昏暗的红蓝光线烘托气氛,再配上诡异的音乐和人物惊恐的神情,恐怖程度也可谓是冲破天际;



门自动关上是恐怖片中的常见桥段。

于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孩子从婴儿车爬出来”这样的情节,也有了几分弗兰肯斯坦的味道。



《毒吻》剧照

《疯狂的兔子》中,为了表现孩子们被集体洗脑的过程,还运用了“画面变形”。

被洗脑后,孩子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变得扭曲而令人晕眩,直击观众的心灵。



而飞驰的地铁中时有时无的人影,也是“科幻片鬼片傻傻分不清楚”。



当然,惊悚的套路看多了,会让人审美疲劳。

但也有那么一些片子,超越了“制造恐怖”的初级阶段,在更前卫的审美风格上更近了一步。

比如下图中颇具几何感的窗框和门框,就有几分《剪刀手爱德华》中色彩小镇的意思;



《错位》剧照

而挂在墙上的电脑显示屏和键盘,也让童年的我们粗浅地领略了初代《星际迷航》的美学风格。



《凶宅美人头》剧照

不过,与这些Cult味十足的画面风格相比,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则是电影里“神神叨叨”的剧情设定。

与当年创作者的大脑洞和狠路子相比,现在的国产电影简直要被按在地上摩擦。

以环保为主题的《大气层消失》,影片一开头就是会灭绝整个地区所有生物的“臭氧层大洞”,在毁灭地球方面的决心简直不亚于如今的好莱坞。



不仅如此,电影里前前后后因各种意外挂掉的不止10个人。从砸油罐车的偷油贼,到保护国家财产的正义老爷爷,再到改邪归正的女劫匪。

都是几秒钟就领了便当,比现在满是主角光环的国产片下手狠多了。



据导演说,剧本中本来还有一场表现太阳强辐射导致人们精神失常,发生大混乱的戏。当时由于仓促拍得质量不佳,最后只能放弃这一情节。

(真让童年的我松了一口气。)

《大气层消失》虽然悲观地预言了一场世界即将毁灭的噩梦,但整个情节还是围绕“拯救地球”展开,结局也是危机被解除。

而1989年的另一部电影《凶宅美人头》,则从故事设定就透着一股阴森迷幻的气质。

影片改编自一部前苏联科幻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医学教授在实验室违规研究“人头再植”的故事。

他将一位意外惨死的舞女罗美娜的头颅复活,并“谋杀”了另一个女子,将其身体嫁接给了罗美娜。



整个故事以刚从学校毕业的女助手视角展开,结构上层层推进,高潮紧凑。不仅在当时是一部题材前卫的作品,在现在看来依然会让人觉得气质独特。

罗美娜从获得身体,到经历排异反应不得不回炉重造,也是比较成熟的科幻片套路。

更不要说片尾还出现了大反转:

所谓的“人体嫁接”技术,其实是医学教授偷了自己老师的研究成果,而他还也利用同样的技术一直保存老师的头颅。



正如一位网友评价:“过曝镜头、封闭空间、电子配乐,实验痕迹强烈。如今审视,依旧另类得一塌糊涂。”

除开拍摄手法,30多年前就能把目光聚焦到如今看来都颇为“先进”的换头术上来,其眼光和野心也让很多人至今回看都感到意外。

02Cult的外表,

严肃的内核

如果只是创作风格和故事上脑洞大开,这批电影也不至于让人念念不忘。

尽管刻在一代人脑海中的大多是惊悚猎奇的画面,但其对于一些严肃问题的讨论,如今看来也是既大胆又深刻。

与《大气层消失》并称为两大环保类科幻片的《毒吻》,抛开男主角有些可怕的长相,其实对于环保这个议题本身,也有着非常严肃而具体的讨论。



主人公三三的父母都是化工厂的工人,身体里都含有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因此三三生来就带有剧毒,父母也相继被他毒死。

随后,他被医院的女护士收养。而这位女护士的父母,刚好一个是市长,一个是环保局长。



影片的一个冲突点就来自他们有关焦化厂的争执。女护士的妈妈作为环保局长,多次要求丈夫关闭排污严重的工厂,并直言“他们是在放毒”。

然而市长爸爸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焦化厂是缴税大户,市里的饮水工程更需要他们的资金支持。

乍一听似乎各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市长的逻辑吊诡之处:

之所以需要开展调水工程,是因为市内的水源全都被焦化厂污染了。

一边用焦化厂的资金调取新的水资源,一边还放任其继续排污,简直堪比小学数学题中“一边放水一边注水”的游泳池。

市长最后一句话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为了这工程,我已经奋斗了三年,你说人生有几个三年啊!”

换句话说,治理环境还在其次,如何在自己的任期作出政绩,才是影响他决策的主要因素。



而影片也通过结局回应了这种做法:三三身上的毒素最终污染了水源地。暗示不解决污染问题,单靠引进新的水源是行不通的。

现在看来,天马行空的剧情+严肃立意的方式,已经成为当时很多小成本科幻电影的通用套路。

《疯狂的兔子》外星人入侵+警惕群体狂热;

《大气层消失》意外灾难+呼吁环境保护;

《凶宅美人头》科学怪人+“为精英牺牲凡人是否正确”的伦理探讨。

影片质量参差不齐,但无一例外都要在里面塞上某个正经得吓人的宏大命题,就如同现在的国产剧“无IP不开机”。

而其中的登峰造极者,则是被公认为“80年代国产科幻片”之最的电影《错位》。



它超越了当时人们对于“科幻片给小孩子看”的认知,通过科幻题材对官场进行了辛辣地讽刺。

在影片中,工程师出身的局长为了躲避无聊的工作,创造出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替身,让他代替自己出席会议和酒局,批阅文书。



机器人模仿局长的笔迹,在各种文件上批复“同意”。

谁知道机器人在官场上经历了复杂的人际交往后,逐渐有了自我意识,甚至想要取而代之。

在整个过程中,影片借由对人类社会一无所知的机器人之口,抨击了官场上虚以委蛇、人浮于事的官僚作风。

“你们人类给自己制定了许多条文,但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我以您(局长)的身份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不愿意听,也得鼓掌。”

而机器人逐渐“意识觉醒”的过程,其实也暗示着人与官场逐渐同流合污的堕落心路。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机器人与正主的第一次冲突,原因来自于一份关于精简会议、克服官僚主义的中央文件。



机器人看到后发现作为“开会专业户”的自己不再有价值,于是将文件偷偷藏起。

这固然体现了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又何尝不是对官场一些人趋利避害、颠倒是非的讽刺?

03“这不是危言耸听的故事”

不得不说,这批电影中所触及过的很多话题,到现在也依然有意义,甚至成为了某种时代的预言。

前段时间“水污染导致长三角地区儿童孕妇体内检出抗生素”的新闻,就让不少人想起了浑身剧毒的三三;



《凶杀女人头》中所探讨的“换了身子的我还是不是我”,也依然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曾公开表示愿意接受“换头术”的男子瓦列里·斯皮里多诺夫

不过要是因此就认为这些片子有多么制作精良、内涵深刻,也大可不必。

受限于当时的成本和制作水平,大多数的片子拍摄周期短,成本低,情节也多以吸引眼球为主要目的。

像《凶宅美人头》,从片名就可以看出它走的是凶杀、悬疑、情色的B级片路子,而电影中的一些镜头运用,也能明显看出软色情的影子。



电影中的时代设定更是极为混乱:主角的装束是民国的,实验室里有高级电脑,但开成果发布会的礼堂又仿佛来自计划经济时代。



除了编剧和制作上的简陋,大多数同类影片中所涉及到的严肃话题,相关的讨论也都是概念先行,浅尝辄止。

比如在片尾生硬地直接“PPT式”点题,就怕观众理解不了他们的高屋建瓴。



有时候还会让演员仿佛诗朗诵一样来一段意味深长的独白,其中流露出的“正气”把全片的Cult风格削弱了不少。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这些电影就仿佛是中学时代“命题作文”,隐约总给人一种强行扣题、硬拗深刻的感觉。

但另一方面,除却童年滤镜的加持,那些吹捧者的心态也很容易理解。

我们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作品了——画面简陋、叙事粗糙,但是偏偏从审美到立意,都透着一股强烈的生命力。

遥望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多数人还处在工资几十块的温饱水平。

互联网时代尚未到来,普通人获取知识的渠道极其匮乏,国外大片也只能看盗版。



资料图

但国产电影的思绪却已经伸到了遥远的未来。从人工智能到换头术,从环境保护到科学伦理……人们的大脑向外探索,向内反思。

尽管不少设想如今看来天马行空,对很多讨论也难免陷入幼稚。

但相比于如今什么类型剧都能拍成谈恋爱的国产剧大环境,当年这些电影中透露出的大格局和野心,确实有种别样的风采。

这样的电影已经在荧幕上消失太久了,而且大概再也不会回来。

就像你无法想象《毒吻》这样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当年是在中央六套上播出的。

而更重要的是,萌发这些电影的社会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电影创作者对于严肃话题的执着,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理想主义的价值观取向:

每个人都乐于关注一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议题,都觉得这世界与自己息息相关。

如果你现在跟朋友谈起环保之类的话题,可能会被嘲笑“故作深刻”。

但在当时,每个谈起环境破坏的普通人,都在真心为人类的命运而担忧。

于是当我们重看这些“童年阴影”时,总会情不自禁的喊出“这电影怎么这么敢拍”,其实也是在怀念那个年代——

对于人类命运那种无与伦比的热忱,我们已经失去太久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882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