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重大新政:小商贩不再怕被城管追满街跑了!(组图)

新京报/城市进化论/直面传媒 0

对底层的态度,体现一个国家的良心。

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我国各个城市“夹缝”中艰难求存的小商贩,如同“瘟疫”般地被有关部门追着满街跑。

尽管很多人呼吁,希望有关部门给这些底层的民众生存空间,但高喊“建设无摊贩城市”口号的城市管理者,一波接一波。

如果有更体面的生存方式,谁愿意活的如此卑微?

“摊贩之悲”正是缘于人贫言微。




甚至,个别城市为对付流动小贩,城管“全副武装”如临大敌。网民戏言:给我一千城管,我可以踏平东京。

由此可见城管之威风,也可一窥底层民众之困苦。





其实,他们不过是为了一口饭而已!

上图为央视曾刊发的一则报道:广州大道南靠近客村立交处,城管执法试图赶走一带着小孩的女商贩。

双方发生口角后,突然一名城管执法人员上去掐住女商贩脖子意图将其放倒。图一是一名城管掐着商贩脖子意图将其按倒,商贩的孩子在一旁的推车上哭泣;图二是冲突发生后,商贩的孩子抱着被反绑的妈妈。

这则新闻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以至于整个“城管队伍”,无论好还是坏,被彻底污名化。

刚刚,央视刊发一条新闻,或预示着流动小商贩不用再担心被追着满街跑了。



新闻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中央文明办引导各地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保障民生需求,使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文章列举了几个例子。在四川成都黉门街,老成都川菜家常菜馆的老板姜韩,正忙着招呼客人,为了保持用餐距离,除了店里的六张桌子,姜韩又在店外临时摆了七八张桌子。

成都黉门街餐饮商家 姜韩说:我们餐桌能摆到外面来了,一是吸引客人,外面凉快,我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去年一天营业额1000元,我现在营业额能达到(一天)2000元。

文章指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四川成都允许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

目前,成都市已经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成都市文明办副主任陈永刚说:允许临时占道经营,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又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使成都的文明城市创建以人为本、为民利民惠民。

还有浙江杭州。文章说,在引导市民群众树立健康卫生理念、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杭州通过开放部分街道为摊贩提供经营场地,帮助解决临时经营设施的难题,实现城市摊贩规范化管理,方便市民日常生活。

杭州市文明办主任 钮俊:着眼解决群众关心、社会聚焦的市容环境秩序问题,有效维护夜市排档、露天市场管理秩序,引导摊贩文明经营,集聚消费人气,引领促进市场繁荣。

文章重点说到:据了解,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注意以上加红加粗的这段话。也就是说,以后文明城市的评测标准,已经去掉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的考核。







很多人应该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经常打出标语或喊出口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创建文明城市当然有很多好处,但问题的核心是将底层的流动小商贩“赶尽杀绝”作为标准之一,确实有待商榷。

这次调整,看上去事不大,却关系着千万底层民众的生计。善莫大焉!

文明城市,首先应该是一座温暖的城市,而一座温暖的城市应该更具有包容心,至少,让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合法与勤劳的方式,体面地生存下去。

尽管,这可能衍生其他问题。但在一个人的基本生存面前,其他“问题”或都可以用行政手段疏通和规范。

若不是底层民众,或不是依靠流动贩卖生存的你,很难体会这其中的苦痛。

相关报道:这座城市允许占道经营,还上了新闻联播

这两天,成都因为允许占道经营收获了一波好评。一位网友评价:这里太有人间烟火气。

城叔以为,这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褒奖。

抛开对马路经济、路边摊的呼声,这件事的本质和背后的逻辑更值得琢磨。为什么允许占道经营如此受关注?超大城市的创新治理拿什么来保障?城镇化率超过60%的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01

第一季度成都经济增速同比下降3%,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出经济的韧性和回旋余地。

韧性和余地何来?这次接地气的允许占道经营可能说明了一些问题。

截至5月22日,成都全市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允许临时越门经营点位17748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20891个,增加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临时投放点位6103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无论是“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是重中之重。

两个月时间,成都提供了10万个岗位,背后牵扯着无数家庭,这番“让利于民、与人方便”效果实在。

02



成都做法归纳起来就六个字,“五允许一坚持”——

允许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允许临街店铺临时越门经营;允许大型商场占道促销;允许流动商贩贩卖经营;允许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扩大停放区域。同时,坚持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监管。

这项政策出于今年3月,也就是疫情期间。初衷是防控初期,很多农贸市场都关门了,小区居民购买蔬菜水果等生活必需品极为不便。所以成都提出在小区周围、百姓集中居住的地方,允许占道经营,既方便采购,也避免形成大的人员流动。

印象中,城管与商贩之间是一道难解的题,很多城市也的确面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尴尬。包容审慎的执法,恰是在执法和营生之间、管控与方便之间找到了一个中间地带,真正从人的需求出发,是理念上的进步。

其实,成都城管工作一直以来有这么一个说法,721工作法——意思是七分服务,两分管理,一分执法。当执法者选择以服务引导为主,当小商小贩可以甩开膀子做生意,街道“活”起来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什么烟火气、人间味,也就都有了。

03



被允许占道经营的商贩,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生活在城市里的弱势群体。

他们可能不会“高大上”的工作,生存技能单一,用长满老茧的双手去构筑城市生活的“底盘”。这些每天想着去哪儿“找活路”的人,不应该被忽略,更不应该被驱赶,相反,城市应该尊重他们想要留下的权利并让他们得到善待。

5月22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包括零工在内的灵活就业人员数以亿计。如此庞大的数量,既反映了市场需求,也折射出我国劳动力结构的基本面。

这些“天天工”支撑了城市的基本运转,反过来,需要整套政策体系来支撑他们的生活保障,而不是任其居无定所,始终游离在城市服务管理体系之外。

4月底,成都专门出台《关于建立灵活从业人员服务管理体系的意见》,帮助灵活从业的零工、散工、天天工。除了对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创造良好就业服务环境做了制度安排外,还提出建立多渠道供给的基本住宿保障机制,确保灵活从业人员临时性居住“有保障、住得起”。

当城市眼里不再只看到高端人才,而是愈发尊重社会的多元,并着手系统地解决、帮助灵活从业人员通过劳动付出不断改善生活,“到这里去”就显得无比顺理成章。

04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未提GDP增速目标,更明确“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总理说,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要鼓励探索新路子,就要敢于用创新的制度安排提供保障。

去年6月,成都建立了一项通报表扬制度,旨在用精神激励的方式,鼓励基层主动作为,创新做好服务工作。

今年2月以来,成都疫情防控先进通报已进行九批次,那些来自基层的好点子不仅使成都成为全国千万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同时还为经济复苏抢出了空间,一季度经济抗压能力排在前列。

执法的柔与制度的刚,无形中增强了人的韧性。而在疫情面前,人的韧性铸就了城市的韧性。

05



城叔相信,疯狂“抢人”后,城市的吸引力已经不再是一纸户籍,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未来城市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能力,而城市有多大的“肚量”,能多把人放在心上,将决定她有多大的承载能力和发展后劲,这背后关乎人口、就业、经济、治理。

如果仅讨论经济,成都与一线城市还有差距,但她的生活城市特质和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一直值得借鉴和学习。

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市还在不断生长与扩张,风险系数也随之增加。在此背景下,更加凸显人本型城市治理的重要性。

只有始终把目光聚焦到“人”身上,城市才能在面对风险时张弛有度、沉着应对。

成都包容审慎的执法,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柔情,也教会城市以另一种治理方式激发经济活力——不要硬碰硬,给人以空间,让他们创新创造。特别是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当下,人有多大生存空间,城市就会有多大回旋空间。

还记得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吗?

这里,是一座太有人间烟火气的城市。

媒体评“不考核占道经营”:保民生让文明更有温度


今年全国“两会”上,保就业成了重要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而中央文明办日前的一记“重磅举措”,也对此做出了呼应。据新京报报道,中央文明办已明确要求,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消息一出,备受社会关注。

众所周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评比,旨在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推动城市良性发展,也已经成为城市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容市貌作为文明城市创建内容最直观的部分,更是被很多地方置于首要位置。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各地对商贩乱占道经营行为都有硬性约束规定,有的地方在日常管理中对流动商贩几乎是“严防死守”。

如今,在保就业的形势下,中央文明办明确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值得肯定。而这样的举措颇具现实针对性,也体现了政策因时而变的灵活性。

在特殊时期适时调整管理分寸,对占道经营和马路市场的治理变得更为宽松,也给流动商贩更多空间,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促进民众灵活就业放开政策限制。到头来,此举也能实现政策在复杂现实面前的再平衡,有助于稳住就业,促进各地经济复苏。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做并不会损害城市管理的文明底色,反而会因政策调适的人文性而增加文明色彩;不会给民众带来多大的不便,反而与民众期许和“保就业”的民生需求契合。

事实上,为降低疫情冲击对民生带来的影响,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就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

而在地方层面,为保障民生需求,促进消费,稳定就业,包括成都、杭州、许昌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已经采取措施引导摊贩集中规范经营。如成都目前已设置临时占道摊点、摊区2234个,大型商场占道促销点82个,允许流动商贩经营点17891个,增加就业岗位10万个以上,中心城区餐饮店铺复工率超过98%。

从实施效果来看,允许临时占道经营,增设便民服务点,城市管理变“堵”为“疏”,这既体现了城市管理的政策弹性,又体现了城市的包容和温度,方便了民众生活,稳定了就业,促进了市场繁荣。同时,这些各具地域特色的市声、市容,本身也能成为独特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而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并不意味着要回到过去那样的混乱无序状态。对地方层面而言,要用善政去承接政策善意,在放开规定的同时,还需要出台更加精准的管理政策。

一方面需要促进就业,方便民生,集聚消费人气,优化营商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探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商户更好地解决问题、提供服务,实现城市摊贩规范化管理,提升政策的精细化水平,以带给商户稳定的预期。

就此看,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的确是疫后的善意举措,但对各地方未尝不是深层次的启示:“城市文明”跟人情味并不矛盾,保就业促民生,本也跟城市文明的内涵相通。

□柯为(媒体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877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