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浮沉 穿越八百年 一名南宋官员的绝密档案(组图)

澎湃新闻 0



十五年前,龙王山下,月黑风高。

五名盗墓贼悄无声息地潜入一处荆棘丛后,纷纷钻入狭仄盗洞中……



就是这个盗洞

出不了手的“假货”?

浙江金华武义县龙王山是一处风水宝地,乃宋代江南“形势派”风水的典型择址。2005年,当地5位农民去盗墓,挖到了一个夫妻合葬幕。

这个墓室保存的非常好。棺木灌满水银,室内缝隙处全用三合土(石灰、粘土、细沙)填满以密封防潮,石板顶坚固无比,还倒扣着墓志板。盗墓贼在其中一个棺木里发现了两札被蜡封印起来的书卷。虽不明确知晓价值,但五人断定此物必罕,决心高价抛出。



就是这个墓:徐谓礼夫妻合葬墓全景



墓室开启前



墓室结构



木棺

然而,后续发展有些偏离:业界都认为是假货。为何?谁信江南潮湿山区里,南宋纸本能如此品相完好地保存至今?且书卷上记载的“徐谓礼”又是谁?这些质疑并非毫无根据。如此,两札文书就滞留在盗墓者手上,一待就是6年。

不过,盗墓贼尚有些水平。不仅意识到需完整保存,因此两札书卷避免了被分割出售的命运,同时也知古纸本不能长期接触空气,因此用密封袋层层密封,售卖时也只用照片。

正是这些照片,让国宝浮出水面。

时间来到2011年。现武义文化局长董三军偶然发现了这批照片,虽图像不算清晰,但他敏锐地感觉到这东西“非同寻常”。几个月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到武义出差,董三军立刻把这几张照片拿给他看。仔细研究后,他认定是真货且价值非凡。

立即报案!

警方行动迅速。办案民警乔装成“富二代”买家,顺蔓摸瓜追查文物线索。2012年,文书系数追回。后据盗墓者指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对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徐谓礼夫妇墓志。文书和墓志相互印证,文书的真实性再次得到实证。

南宋至今已近800年,多少坚不可摧已坍塌毁灭,但这些卷纸本却奇迹般地留存下来,完整如初,光洁如新,在沉睡中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时空穿越。由此,今人所知不多的南宋政治历史风貌如画卷般一一展现出来…

惊世国宝,今日可缓缓观

经专家鉴定,此“南宋徐谓礼文书”记录的是一个叫“徐谓礼”的南宋官员的当官经历,内容前所未见,生动勾勒出一名南宋普通文官从低层到中级的仕宦生涯,具体展现了南宋中后期文书制度、官员管理、政务运行等政治面貌,犹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可与商周甲骨、秦汉简牍、敦煌文书等媲美,是前所未有系统丰富、真实可信的宋代纸质文书,成为迄今为止浙江发现的最重要的宋代文物。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展现场

2020年5月15日,“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启幕,首度全面展示全套文书,展期将持续至6月30日。内容分为三个版块,先记文书的发现与证实,再解读,后延伸论南宋仕宦与官制,指引着今人回望那个“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治时代。











“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展现场

展厅位于三楼书画厅,面积不算大,但精巧舒适,堪称“刚刚好”。进门处地上,有个小小的指向箭头,提醒观者按自右而左的展线前行,沿着这条逶迤之路,观者可细细观赏全然展开的文书,如同踏在一幅缓缓展开的长卷上,渐懂人心。近800年前的纸张虽已泛黄褪色,甚至还有霉变和折叠痕迹,但亦因此真实且生动,加上那些认认真真撰写之书,一笔一划、一撇一剌间的呼吸与尘土都似可见,由此活泛灵动,灼灼其华。







现场展出的两卷空白纸

其实,严格意义而言,这是它的第三次亮相,但却是最全的一次。前两次,或匆匆现身,或未得全貌,这次则最完整,甚至连两卷空白纸都展示了出来。现场还展出了部分反映浙东学派、儒学及南宋文官政治等相关文物,如武义县博物馆藏武义县学、文庙旧址出土的一批青铜器,为首次赴馆外展出。同时,浙博还第一次大幅展出了馆藏一级品南宋《忠义堂帖》,此为南宋留元刚编集颜真卿墨迹付工摹勒上石的法帖,收有颜真卿之书,仅书法价值就已值得现场一观。



现场展出的南宋《忠义堂帖》









南宋留元刚编集颜真卿墨迹付工摹勒上石的法帖—《忠义堂帖》收录了唐代颜元孙、颜昭甫、颜真卿、颜允南父颜惟贞、母殷氏等的告身,其中建中元年(780)颜真卿告身在书法史上声名卓著,大历十二年(777)颜真卿告身则真实地保持了唐代告身的原样

除环境优质,文书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纸张质地之优良,有力证明了南宋时期极高的造纸水平。同时,它被卷起来后外面还封了层蜡,又置于灌满水银的棺木里,出土后放在盗墓贼手里六年基本无损,只有局部发生了霉变。自明始,收藏界就有“一页宋纸,一两黄金”的说法。作为宋代手抄孤本纸卷,徐谓礼文书比一般的宋版书籍价值有过之而无不及,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价之宝。







“录白印纸”封纸及细节

此外,文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关于宋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文书在包括朝旨形成与颁布的各种机制,官员管理,诸如选拔、任命、监察、考核、保荐乃至俸禄等各方面都提供了传世文献所未见的珍贵历史信息。如此大量官文书原貌的形式,无论是关于官文书的形成、制作、文字、格式,还是官员签押的形式,颁发递送的程序等,都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信息。

潮湿的江南,徐谓礼文书经八百年岁月仍相品完好,在技术史领域,如南宋时期的造纸工艺、防腐技术等方面也提出了重要研究课题。

文明就是这样,在细节中闪闪发光。

以下为现场摄徐谓礼文书局部细节。为现真貌,原图未修。近800年前的纸张,颜色已变暗发灰,但墨迹熠熠,神采飞扬。



















































史上最完整南宋“干部档案”

徐谓礼文书共计17卷,各卷长度不一。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它分为告身、敕黄、印纸三种类型。两万三千余字,字迹工整,几乎没有涂改痕迹。

“告身”,就是官员阶官的“任命状”,“敕黄”即官员的“差遣委任状”,“印纸”则可以理解为官员的“业绩考核表”。当时,官员上任,由上级部门颁给一张印纸,记录着该官员任内的考核内容(称为“考课”),作为日后考核的依据。印纸过去只见于宋代文献记载,徐谓礼文书出土后首次得见实物。“录白”则可理解为“副本”,因此,徐谓礼文书非原件,而是一份抄录件。它宛如一部南宋升迁记,完整记录了徐谓礼入仕后三十年间的仕途历程。

那么,“徐谓礼”到底是何许人?



徐谓礼家族世系



徐谓礼年谱

关于徐谓礼生平事迹的存世资料极少,墓葬清理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徐谓礼与夫人林氏的两通墓志。其中林氏墓志完整,徐谓礼的墓志则被盗墓贼击碎,但拼凑起来后仍可读。从中可知,徐谓礼出生于公元1202年,卒于1254年,出生于武义望族徐氏家族。与南宋奸臣贾似道同时代,还和他有点姻亲关系。徐谓礼本人并不出名,但他有一个很有名气的父亲徐邦宪,当过工部侍郎兼知临安府,《宋史》有传。此外,徐谓礼的不少亲戚都很有名气。据《武川徐学氏宗谱》记载,他的舅父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而他的夫人则是南宋名臣林大中的曾孙女。

徐谓礼在世时当过最大的官是今上饶市市长,而最后的任命是“提举福建市舶兼知泉州”,即泉州长官。但很可惜,还没正式上任就因病去世了。

这份文书,体现了南宋政令运行的实际状态,透露了运行细节。不经意间介绍了当年大量史实,整个宋代三百年间,是唯一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纸质的、手写的、个性化的宋代文书,而且它非创作,少有粉饰,凸显了文物的真实性。“元代以前,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纸质文书,这是第一份。它没有经过任何修饰和改动,完全真实。”中国人民大学包伟民教授说。



徐谓礼墓志

2005年,徐谓礼墓被盗。徐谓礼墓志被盗墓者人为砸毁后丢弃,所以很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墓志是残缺不全的,缺失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但是从残存的文字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徐谓礼的家族世系、为官经历等信息。



录白敕黄

宋代职官由寄禄官(阶官、官员级别)和差遣(实际职务)两部分组成(如“通直郎、知建康府溧阳县徐谓礼”,通直郎为寄禄官,“知溧阳县”为差遣)。一般而言,委任寄禄官用告身,委任差遣用敕黄。徐谓礼敕黄文书是其一生担任职事的委任状之汇编。这件录白敕黄是嘉定十四年(1221)尚书省下发的授予徐谓礼监临安府粮料院这一差遣职事的敕牒。包括敕牒的颁发部门、具体内容、签署日期及官员签押三个部分。



录白告身

徐谓礼告身是其一生转官文书之汇编。徐谓礼一生共转官12次,现存11道告身。其中,敕授告身5道,奏授告身6道。敕授告身与奏授告身有不同的公文格式和文书程序,但两者都体现出文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流转,由此可见徐谓礼文书是研究南宋政务运行的重要资料。

敕授告身以嘉定十五年(1222)五月二十三日敕授徐谓礼承奉郎告身为例。1221年镇江副都统翟兴宗献“皇帝恭膺天命之宝”,1222年宁宗皇帝在大庆殿受宝,大赦天下,文武官各进升一等。因此,徐谓礼从从九品承务郎转官为正九品承奉郎。其流程是中书省、门下省根据皇帝的敕旨拟定并复核,发尚书省吏部执行的。奏授告身以淳祐五年(1245)正月十九日磨勘转承议郎告身为例。奏授告身是经人事部门向上报告,对官员的经历进行层层审核后,由朝廷批准的常规升迁的告身。



录白印纸

印纸,本义即指加盖官印的官文书纸,适用于多种官方文书,对官吏的行为、绩效进行监管考核是印纸尤为重要的一个用途。故而狭义的印纸是官员的档案记录与“绩效考核表”。官员上任,上级部门颁发一份印纸与其相随。将官员在任内的作为和表现记录在档案内,称“批书”,作为日后考核、升迁的依据。徐谓礼印纸批书,类型众多,有拟注差遣、转官、委保、到任、交割、解任、帮放请给、考课、服阕等各种内容的印纸,合计81则,共12卷,另有封纸1张。

宦海浮沉三十载,文书穿越八百年。

它展现的是一个南宋普通官员的典型人生,其字里行间、纸气墨香中,应该还有很多未知的故事吧。

注:本文图片除标现场摄外,均由浙江省博物馆提供。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772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