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电影节未成年少女堕胎日记,揪心到不忍再看(图)

名利场艺术 0





今年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上,女性导演伊丽莎·希特曼的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度。



伊丽莎·希特曼

首先,是因为这部片子荣获第70届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



其次,是因为17岁的电影主演塔莉亚·莱德的超高颜值而引发热议。



塔莉亚·莱德

这部电影目前的豆瓣评分是7.6分,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99%,在参与评分的70余家媒体中,几乎零差评。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群星闪耀的影单中,为何这样一部完全采用新人演员甚至素人的小成本电影能够脱颖而出,并成为焦点?

这背后的深意或许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在讲述电影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欧洲的堕胎合法化问题。

虽然在中国,堕胎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无痛人流”的小广告从上个世纪就随处可寻。

并且,青少年堕胎问题在中国常常被用作伤痕文学的素材,其实并不少见。



而在欧洲,这却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行为。

在过去,堕胎一直是非法且受到谴责的,即便是女性受到暴力威胁或强奸而导致的怀孕,依然不允许堕胎。

从宗教方面来说,信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国家认为,生命是由神所赋予的,取回生命的权利也只有神,而不是人。

从道德层面来说,他们认为孕妇肚子里的生命还未出生就已经具有独立的生存权利,他人无法剥夺这样的生存权利。



《何以为家》剧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何以为家》中,赞恩的父母为何在无法继续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情况下,依然不停地生育......



1973年,震惊中外的“罗诉韦德案”,一直被美国人视作等同于第二次内战。

那一年,来自德州的两个女权主义者试图挑战堕胎政策。

她们选中一位希望堕胎的21岁女孩简·罗,起诉了代表德州达拉斯县司法长官韦德,指控当地禁止堕胎的法律侵犯了她的隐私权。

最终,这场官司打到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法院以7比2的比数,认定德州刑法限制妇女堕胎权的这一规定,违反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正当法律程序”条款。



2018年的纪录片《推翻罗诉韦德案》

这等于间接承认了美国堕胎的合法化。

然而在这之后,女性想要顺利堕胎,依然有若干限制,且关于这方面的问题甚至延伸到了党派政治纠纷。

至2012年,美国30个州一共颁布实施了180项关于限制堕胎的法律。

虽然有无数勇敢的女性站出来发声,但这条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就是一部讲述未成年少女堕胎之路的故事。

但绝对不要被这层政治外衣所吓到。

可以说,这部包含着各种难言之隐的女性电影,却是用一种最温柔,最平淡,最娓娓道来的方式来呈现的。



疏离的冷色调,朦胧的清晨与夜晚,恰到好处的背景乐和熙熙攘攘的车站......

电影的过程简单而纯粹,两个少女的面孔透露着早熟与懵懂并存的茫然。

甚至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转折,却能够深深地抓住观众的眼球。



故事发生在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小镇,17岁的高中生奥秋得知自己似乎怀孕了。

她不敢告诉父母,更没有去找那个整部电影中都始终回避的“父亲”。

因为她所生活的环境,有太多无法改变的羁绊。



比如,当她在台上唱歌时,台下的男同学会起哄喊她“荡妇”,可其他人却附和着大笑 。

比如,她有一个吊儿郎当的父亲,整日脏话不离口,而软弱的母亲只能选择忍受。

奥秋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天天变化,只能用敲打肚子或者吞药片来试图堕胎 ......



鼓起勇气后,她独自去了当地的医院做检查。

医生在了解了她的年龄后却依旧告诉她,请不要堕胎,只要把孩子抱在怀里的那一刻,就会忘记曾经的疑虑。



可是奥秋也不过只是个孩子,她怎么能够承担起做母亲的责任呢?

医生看出了她的抗拒,于是又给奥秋看了关于反堕胎的纪录片。



当然,这种看似理性且人道主义的行为并不能改变奥秋的困惑和不安。

奥秋的表姐斯凯蕾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温情的一个角色了,她和奥秋一同在超市打工。

一个下午,她发现了跑进卫生间孕吐的奥秋。



知道真相后,她不仅帮奥秋向家人隐瞒,还陪同她一起前往纽约堕胎。

因为在宾州,堕胎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和签字,但在纽约就不需要这一操作。



讽刺的是,两人即使在超市上班,也免不了各种大大小小骚扰。

纠缠不休的男顾客和每天下班都强行亲吻手臂揩油的老板,都让两个女孩感到厌恶而麻痹。



几天之后,在一个雾蒙蒙的清晨,女孩们踏上了前往纽约的大巴。

在大巴山,一个看上去阳光开朗的年轻男孩朝斯凯蕾搭讪。

然而她早就对男性产生厌恶之情,所以冷冷地拒绝了男孩的邀请。



可是谁能想到,即便是主动拒绝的男性角色,却依然无法逃脱最终的无奈。

在辗转了整整一天的车后,两姐妹来到一家布鲁克林的医院。

然而,检查却显示奥秋的怀孕周期超过了12周,必须前往曼哈顿地区的另一家医院。



走出医院时,已是深夜。

住不起酒店的两个女孩,只能拖着行李箱漫无目的地走在繁华的纽约街头。



她们先是坐在地铁里的公共座位区打发时间,又去了路边的电玩城打游戏,最后偷偷地躲在当地华人餐厅里的卫生间洗漱休息。



期间,在地铁上,昏昏欲睡的两人还遇到一个盯着她们,直接把手伸进裤裆的变态狂。



一次并不算太远的跨洲旅程,却如此艰难苦涩,意外频频。

但是电影中的两个女孩始终保持着淡然的冷静和勇敢,尤其是奥秋。



次日,她们前往曼哈顿的医院。

在那里,奥秋终于得到了这所城市给予的一丝丝温暖。

而这份温暖也让她卸下了所有的不安,悲伤和无助。



在手术之前,医院对患者需要做一个情感咨询。

无论对方问什么,奥秋必须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四个频率副词来回答。

剧情到这里,也揭示了电影名字的由来,同时也逐渐掀起电影的高潮。



那么,这位医生究竟问了奥秋哪些问题呢?

在过去的一年里,你的伴侣是否有拒绝使用避孕套?

你的伴侣是否妨碍你避孕,或试图在你不想怀孕的时候让你怀孕?

你的伴侣是否威胁或恐吓过你?

你的伴侣是否曾动手打你,扇你耳光?

你的伴侣是否曾违背你的意愿,强迫你与之发生性行为?



随着问题越发深刻尖锐,奥秋的表情也由最初的谨慎到忍不住啜泣,逐渐失控。

这五个问题,就像是抽离了她身上隐藏的刀子,即使释放了,伤口却也依然流着鲜血。



在奥秋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得知,她的怀孕或许来源于对方的性暴力。

可在此之前,这些遭遇,都被她一个人深深地消化在心中,无人知晓。



电影中的这段对话,温柔而坚定的医生演员其实是真实的堕胎机构医护工作者,再加上奥秋细腻自然的演技,让观众在看似平静的对话背后,着实地揪心。



当天,奥秋做了堕胎手术的第一步, 将窥镜放进阴道,并在宫颈管内插入干海带帮助宫颈扩张。

这需要一夜的自然膨胀过程,次日,她才能继续手术。

又是需要过夜的一天,这是两姐妹意料之外的,付完堕胎的费用,两人已经身无分文。



而奥秋的身体又非常虚弱。

此刻,表姐斯凯蕾为了让妹妹有一个安身之处并借到一些零钱,只好去联系那个大巴上搭讪的年轻男孩。

她答应了男孩想要约会的请求,吃饭,打保龄球,唱歌......

男孩也承诺会支付这一过程的费用。



然而,姐姐的脸上一直都写着不情愿,可她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最后,为了借到回家的路费,斯凯蕾允诺陪同男孩去附近取款机取钱。

实际上,她很清楚这是接受了男孩的希望亲密接触的交易。



接吻之后,男孩满足地将车费给了女孩。

这一过程的含义其实已经非常明了清晰了。

正如前文所说,即便是主动拒绝的男性角色,却依然无法逃脱最终的无奈。



电影中,有一个瞬间非常值得回味。担心斯凯蕾出事的奥秋在车站附近疯狂找寻姐姐的身影。

最终,她在港务站的一个柱子后看到了正在接吻的两人。

她轻轻地走过去,将身体反靠在圆柱上,顺着弧度轻轻勾住姐姐的手。

或许在那一刻,两人的心紧紧地相连,偌大的城市,能够帮助她们走出困境的人,也只有她们自己。



最终,奥秋的手术顺利进行,两人在吃了晚餐后踏上了回家的大巴。

她们似乎与来时并无两样。



但谁都清楚,这趟旅程带来的伤痛,依然存在于两人的心底。

或许很多年后淡忘了,但那份伤痕却永远无法消除。

这是来自社会文化和环境所造成的羞愧。

虽然奥秋拥有自己的身体,却无法拥有控制它的权利。

在这基础上,她也无法诉说自己的苦楚,更不会有来自父母的理解关怀。



整部电影中,能够带来温暖和慰藉的,只有同样无能无力的姐姐和医疗中心的陌生人......



导演曾说:

“我认为这部电影主要阐述女性没有权力控制自己身体的这个事实,而且她们还面临着本质上由男性一手造成而无处不在的隐形障碍,所以这部影片是关于自主权、妒忌和权力的。”



是的,比起电影《朱诺》单纯地描述少女未婚先孕,以及《伯德小姐》更为直白地探讨青少年问题,这部电影背后的深意则要复杂得多。



《朱诺》



《伯德小姐》

从最近的鲍毓明性侵女孩,韩国N号房事件,到之前的作家林奕含自杀......

尊重女性,清晰地把握好越界的标准,换位思考女性的肉身之痛是许多男性需要学习和思考的。



“从不期待,很少反抗,有时落泪,总是沉默。”

这是豆瓣一位网友给出的评论,也是对奥秋,甚至是千千万万个“奥秋”,最真实的描述。

一个女孩究竟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人呢?

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有很多女性都曾经或多或少地遭遇过性别和外貌带来的恶意甚至伤害,这样的伤害不重却也不轻,它遗留在心底,却常常在某个瞬间突然浮现 ......

而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或许她们可以大声地告诉自己:

我从未做错什么,那些伤害,并不可耻。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6852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