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著名作家叶永烈去世(图)

钱江晚报 0

2020年5月15日上午9时30分,著名作家叶永烈于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



叶永烈,笔名萧勇、久远、叶杨、叶艇。

叶永烈是浙江温州人,1940年8月30日生,一级作家、教授、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作家。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早年从事科普科幻创作,笔名萧勇、久远等,以长篇小说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曾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

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1959年,叶永烈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学小品集《碳的一家》。

1960年20岁时,他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编写,1961年完成《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从事科普创作。



2013年叶永烈在南京签售新版《十万个为什么》



2013年叶永烈在南京签售新版《十万个为什么》

1979年3月,被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他出版过180多部著作。

1976年春,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的叶永烈发表科幻小说《石油蛋白》,1981年,叶永烈任导演的电影《红绿灯下》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科教片奖。

1983年之后,叶永烈开始由科普和科幻作品创作转向纪实文学的创作。1984年,出版《小灵通再游未来》,之后又出版了《小灵通三游未来》。



叶永烈对自己的创作做过一次数字总结:“前段时间我整理了我的科普作品,叫作《叶永烈科普全集》,有28卷,1400万字;我的纪实文学作品是1500万字;还有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现在已经全部出版,500万字。”

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叶永烈作品《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输出多种语种版权。“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2011年,钱江晚报记者曾采访过叶永烈——

在进行中的上海书展上,出现了一张久违的面孔——叶永烈。这位前科幻作家,已转型为传记作家,与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一起,出席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暨《走进钱学森》签售现场。

“科幻文学?我早就胜利大逃亡,华丽转身,已经是纪实文学作家了。”叶永烈一句调侃,不经意透露出曾经的辛酸。谁能忘记,他写于1961年的一本《小灵通漫游未来》,在改革开放之初创下了300万册的科幻小说发行量纪录,可后来,科幻小说之路却布满荆棘。

当记者与叶永烈攀谈起科幻小说话题,这位71岁依旧神采奕奕的老人,开启了尘封的记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学的春天”开始,那也是科幻、科普文学的春天,上世纪80年代初,除了《小灵通》,其他一些科幻小说也都大受欢迎,比如《珊瑚岛上的死光》、《飞向人马座》等,大量国外科幻作品被翻译到中国,《铁臂阿童木》、《大西洋底来的人》风靡一时。叶永烈说,那时出版社常常排长队重印过去的科幻科普作品。然而到了1983年11月,科幻大潮随着一场争论戛然而止。

“当时,有些人频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发动所谓‘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叶永烈说,当时围绕科幻小说究竟姓“科”还是姓“文”,两派展开激辩。“后来已经不是正常的学术争论了……中国科幻小说就是这样被棍子打下去的,至今未恢复元气!”

“1983年11月,《中青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思想上的黑影》,矛头直指我的长篇小说《黑影》。”叶永烈记得很清楚,作者在原稿中点了他的名,后来报社编辑说叶永烈是全国青联会员,不能点名批评,所以才没点。

“当时《黑影》已经在《羊城晚报》连载三个月,列入了珠影的拍片计划,又翻译成英语准备在美国出版。一被炮轰,这些都泡汤了。”叶永烈的语气里是无尽的惋惜,“出版社把已排入出版计划的科幻小说全撤了,1984年科幻小说的发行直线下降,20年没缓过来。”

叶永烈认为,这些年国内科幻文学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主流文学界看不起科幻文学,觉得它属于通俗文学,而科学界则认为科幻文学是想像出来的,没有科学依据。科幻文学在夹缝中求生存。

不过,今天的舆论环境,却让自称“退役的科幻老兵”的叶永烈颇为羡慕,“年轻作家们赶上了好时候。”在《三体》封底,叶永烈写了这样的推荐语:“从刘慈欣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了新纪元中国科幻的勃勃生机。”

先生一路走好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文学城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662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