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研究表明:羟氯喹治疗新冠患者无效(图)

前瞻网 0

Science:新冠低质量论文泛滥 科研人员不该“趁疫情危机”丢掉道德使命

卡内基梅隆大学道德与政策中心主任、Clara L. West 的伦理学与哲学教授 Alex John London 和麦吉尔大学生物医学伦理部教授兼主任 Jonathan Kimmelman 在 Science 杂志网站发表文章,他们呼吁全球研究界,不应以当前 COVID-19 疫情爆发的紧迫性为理由,在病毒研究和疫苗研发等方面降低科研标准。

大规模研究表明 羟氯喹治疗新冠患者无效

5月11日,Eli S. Rosenberg等人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 在线发表题为“Association of Treatment With Hydroxychloroquine or Azithromycin With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New York State”的研究论文,在纽约都会区COVID-19住院的患者中,用羟氯喹和/或阿奇霉素治疗,或两者均用两种方法治疗,均与院内死亡率差异无显著相关性。

新冠病毒入侵之门ACE2 在男性血液中的浓度更高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心脏病学系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顶级医学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研究通过分析数千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数据表明,新冠病毒入侵人体细胞的受体ACE2,在男性血液中的浓度高于女性。这将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男性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伦敦大学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癌症死亡率至少上升20%

伦敦大学学院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预测,受 COVID-19 大流行病的影响,在未来 12 个月内,英国新诊断出癌症的患者死亡率至少增加 20%。这些新增死亡病例包括一部分感染 COVID-19 的癌症患者,还有因诊断较晚或延误了化疗等治疗机会的患者。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三联疗法对新冠轻中症有效 袁国勇团队发表临床试验结果

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袁国勇院士团队的一项2期临床试验结果,在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轻中症患者中,早期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利巴韦林+干扰素β-1b的三联疗法,显著加快了病毒核酸检测转阴和症状改善,缩短住院时间。研究团队介绍,这是比较该三联疗法和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单独用药的首个随机对照试验。

发现SARS-CoV-2的中和抗体

《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A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y blocking SARS-CoV-2 infection报道了一种能中和SARS-CoV-2病毒的单克隆抗体。不过,仍需进一步探索该研究结果是否能转化应用于临床。

研究:肺阻塞患者感染新冠后 死亡风险高达60%

一项新研究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称,当前吸烟者和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人,罹患新冠感染的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死亡率更高。这项研究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Jaber Alqahtani团队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

李文斌团队发表首个针对COVID-19儿童患者首发症状为非呼吸道症状研究

5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儿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儿科及武汉妇幼保健院的研究人员在《儿科学前沿》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建议患有疾病和腹泻、伴有发烧或有新冠病毒接触史的儿童应被怀疑感染了COVID-19。

英美科学家开发AI诊断工具 无需检测即可判断是否感染新冠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和健康科学公司ZOE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诊断工具,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来预测他们是否可能感染COVID-19。他们的研究结果于5月11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史卫峰团队《细胞》子刊发表论文:为驳斥“新冠病毒人造”阴谋论提供证据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史卫峰团队在《细胞》子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研究人员描述了最近发现的一种蝙蝠冠状病毒,这种病毒在基因组某些区域是SARS-CoV-2的近亲,它在病毒突刺蛋白的S1和S2亚基的连接处以类似于SARS-CoV-2的方式插入氨基酸。

最新《科学》找到防止器官移植慢性排斥的免疫新机制

《科学》最新一期,由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ool of Medicine)和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Houston Methodist Hospital)主导的一支研究团队报告了他们在免疫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发现,为器官移植中的慢性排斥问题,带来了新的解决策略。小鼠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基于这项发现对免疫细胞做相应的处理,让肾和心脏等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延长数倍。

追踪喜马拉雅山的树线变化 我国科学家有新发现

我国一支科研团队近日发布研究成果,认为除气候原因外,树木间的竞争和互利也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中段树线爬升速率的变化。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格局与过程团队研究员梁尔源及合作者发布,日前发表于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知名刊物《生物地理学期刊》。

枯叶蛾科昆虫马尾松毛虫基因组首次解析

从中国林科院获悉,该院专家成功构建出包含30条染色体的马尾松毛虫高质量基因组,日前该成果在《分子生态资源》杂志在线发表。这是枯叶蛾科昆虫的首次基因组解析,将为马尾松毛虫和其他枯叶蛾科昆虫的功能和进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墨子号”实验卫星实现安全时间传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徐飞虎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安全时间传递的原理性实验验证,为未来构建安全的卫星导航系统奠定了基础。该成果5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物理》。

大豆提高花椒树耐旱性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潘开文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李自龙,以花椒单作、花椒-大豆和花椒-辣椒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极端干旱对不同间作模式中花椒和伴生作物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eer J。

机器学习方法提升太阳耀斑预报能力

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空间中心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研究发现,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更完善地描述太阳耀斑活动区中性线梯度图像特征,提取出新的耀斑先兆因子,有利于提升耀斑预报能力以及预报提前量。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

科学家发现侏儒黑山龙化石

离龙类是一类已灭绝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最早出现于中侏罗世,至中新世消失。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丽萍等与日本、英国同行合作,在辽宁黑山县下白垩统沙海组煤层发现了离龙类新属种——侏儒黑山龙。相关论文发表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

邻近效应影响热红外遥感数据获解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遥感团队解析了邻近效应对高空间分辨率热红外遥感数据的影响。他们从辐射传输模拟和地表温度反演两方面定量分析了邻近效应的大小,为热红外谱段的高精度辐射传输模拟与地表温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环境遥感》。

中国科学家在热液体系中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

我国 “科学”号科考船的研究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深海激光拉曼光谱原位探测系统(RiP),在深海热液区观测到了自然状态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其拉曼谱峰在频移、半峰宽等光谱参数上与实验室内模拟获得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完全一致。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发布会上表示,为积极应对今年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在升学扩招、渠道开拓、就业服务、加强指导、支持湖北等五方面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教育部:全国770多个招生单位已公布学校复试分数线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12日公布关于高校考试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有关情况。其中提到,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高三年级学生均已返校复学,各地中学普遍根据调整后的高考时间优化调整了教学计划安排。

多所试点高校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近日,多所高校陆续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从简章来看,试点院校均做了科学设计和系统筹划,致力于打通评价、选拔、培养和后续发展等多个关键环节,为国家基础学科的长期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储备输送拔尖人才。

大科学装置“补短板” 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制平台项目开建

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承建的大科学装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制平台项目日前在北京怀柔正式开工建设。高功率速调管可提供高能微波,是高能对撞机、可控热核聚变装置、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散裂中子源以及子午工程等大科学装置的关键组成部分。

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入网工作

从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获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45颗卫星已完成在轨测试、入网评估等工作,于近日正式入网工作,接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3颗卫星,使用卫星编号1提供服务。

一箭双星 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发射2颗行云工程首发卫星

北京时间5月12日9时16分,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将“行云二号”01星和“行云二号”02星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停滞40年!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启

由于技术困难停滞了40多年的天文软X射线偏振探测窗口重新开启。11日,清华大学天文系教授冯骅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天文》杂志发表封面文章。该成果显示,清华大学主导的空间天文项目“极光计划”配备的X射线偏振探测器探测到来自蟹状星云及脉冲星的软X射线偏振信号,首次发现了脉冲星自转突变和恢复过程中X射线偏振信号的变化。

15岁少年NEJM发表一作论文创该刊最年轻作者记录

15 岁的加拿大少年 Thomas F. Khairy 在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 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名为“与重新消毒的起搏器和除颤器相关联的感染”(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Resterilized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的医学论文,这使他成为该刊史上最年轻的第一作者。

中科院发布10条诚信提醒

5月12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2020全院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视频会,会上发布了《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该诚信提醒根据日常科研不端行为举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总结当前科研活动中原始记录环节的常见问题或错误,予全院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以提醒,倡导在科研实践中的诚实守信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

统计学家阿德里安·史密斯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下任主席

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宣布,统计学家阿德里安·史密斯爵士(Sir Adrian Smith)当选该机构的下一任主席,将于 2020 年 11 月 30 日接替现任主席、生物物理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的职位,正式上任。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629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