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横扫中立的荷兰和比利时,为啥却放过瑞士(图)

环球情报员 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用闪电般的速度占领了他的邻国。从北方的挪威,到南方的巴尔干,从西边的低地三国,到东边的苏联,纳粹的军队占领着一个又一个城市。更可怕的是,即便当时的低地三国与挪威宣布中立,他们也没能逃过纳粹军队的践踏。

到了1942年,德国已经控制住了他的大部分邻居。然而夹在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中间的一个国家,却神奇地逃过了被德国人统治的命运:他就是瑞士。同样身为中立国的瑞士,是如何没有落得和低地三国同样的结局呢?



▲“被包围的瑞士”,蓝色区域为1940-1944年年德国控制的地区,或德国盟国及傀儡


一、立国之路与中立史


在介绍二战时期的德瑞关系前,不妨先回顾一下瑞士的历史。罗马帝国灭亡后,瑞士被各种日耳曼人部落占领。在6世纪末,该地区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但9世纪时法兰克王国的分崩离析,也让瑞士因此被不同势力(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所掌控。

不过在1033年,神圣罗马帝国(东法兰克王国的继承者)的康拉德二世将瑞士各个地区都纳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瑞士又重新变为了一个整体。



▲神圣罗马帝国在霍亨斯陶芬家族(1155年-1268年)统治下的疆域

不过,神圣罗马帝国并非是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其成员大多是各自为政。瑞士地区也出现了许多单独的势力。从13世纪起,不少家族开始在瑞士建立自己的影响力和统治地位。

在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固然是重要的一环。许多农民因此被指派前往阿尔卑斯山地区开荒务农。由于这些农民在开荒时会遇到种种难题,比如洪水和滑坡,他们便自发组成同盟来共同克服这些问题。

其中,阿尔卑斯山中部处于霍亨斯陶芬家族治下的三个森林州,发展成了较为自治的同盟。然而家族林立难免给瑞士地区带来了一系列争端。同期正在发展的哈布斯堡家族便瞄上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这三个森林地区,想要获得它们的归属权。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断致力于王权扩张,给了三个森林州更大的防御压力。

1291年,这三个森林州重新确认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而这一约定也奠定了瑞士立国的基础。在1386年和1388年,瑞士人两次成功抵御住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侵扰,并在和哈布斯堡家族的对抗中不断接纳其他地区成为同盟的一份子。

同时,瑞士人卓越的军事实力也在战斗中凸显。他们的民兵系统可以快速地在战争中集结一批部队保家卫国。他们也在多年的对抗中获得了大量实战经验,习得了更强的战斗技巧,其中最为著名的战术就是手握长枪或斧枪的瑞士方阵。



▲1386年森帕赫战役中瑞士人抵御哈布斯堡家族的进攻

另一方面,出于政治原因,哈布斯堡家族的竞争对手,比如匈牙利王国和波西米亚,也一直给予瑞士地区一系列特权,笼络他们共同对抗哈布斯堡家族。因此到了15世纪,更多的地区愿意通过和瑞士结盟来一同对抗哈布斯堡家族,这些地区日后也成为了瑞士的一部分。

经过不断的纷争,瑞士人战果辉煌,他们的骁勇善战最终也被迫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了瑞士的自主权,独立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默许。



▲瑞士方阵


16世纪的欧洲则是陷入了宗教改革的漩涡之中。在瑞士,新教改革领袖慈运理在1520年左右发迹于苏黎世,他可以称为“瑞士的马丁·路德”。在他的带领下,瑞士的新教地区组成了基督教公民联盟和天主教地区对抗。在一片混乱下,瑞士在欧洲舞台上的锋芒也大不如前了。



▲1531年第二次卡佩尔战役,新教势力败给了天主教势力


欧洲各地因宗教改革引起了天主教徒(哈布斯堡势力)和新教徒(反哈布斯堡势力)的纷争,导致1618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通过雇佣兵以及和各方签订防御协定,瑞士躲过了三十年战争中的炮火。在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里,瑞士从神圣罗马帝国独立了出来。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

1798年,拿破仑的军队势不可挡地进入了瑞士,成为了瑞士的统治者。1815年,拿破仑被击败,欧洲列强随后便召开了维也纳会议以讨论战后安排。在会议上瑞士的领土也得到了一些调整。至此,从1291年起出现的瑞士联邦终于形成了与现代瑞士相近的版图。



▲法军入侵瑞士


维也纳会议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各国正式承认了瑞士的中立国地位。瑞士的地理位置让其成为了欧洲列强觊觎的一块宝地。只要控制了瑞士,都可以从各个方向对邻国进行打有效打击,这显然不符合列强们的利益。

因此,一个中立的瑞士自然可以消除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各国也不用为了争夺对瑞士的影响力而闹得不愉快。同时,中立也让瑞士各州可以免受外部势力的侵扰,这样各州就可以专注于发展自身的内政。中立的瑞士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1848年,瑞士终于迎来了它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成立了瑞士联邦政府和议会,并首次提出了瑞士联邦公民这一概念(之前只有州公民的概念)。这让瑞士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变成了一个联邦制国家,并巩固了瑞士将会恪守中立这一原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便恪守了自己的中立立场。于是在战后的国际联盟里,瑞士的中立地位也再一次得到了承认。但对瑞士的中立立场的最大挑战,还在后头。

二、纳粹德国的算盘


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身处列强夹缝中的瑞士,注定又要迎来一次考验,那便是世界大战又一次将会在家门口爆发。1933年,希特勒在兴登堡总理去世后顺利成为了德国的最高领导人。

而作为德国的邻居,瑞士人早早便料到希特勒的上台将会带来恐怖的后果。日内瓦的报纸上充满了对希特勒上台的负面评论。虽然瑞士最终是没有受到德国的入侵,但这并不代表德国人从来没有打过瑞士的主意。



▲希特勒与兴登堡总理握手

由于德国在一战战败,德国便背负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并不被允许持有过于强大军队,而且还损失了一部分领土。希特勒作为一个战争狂人和一战老兵,本身就不满德国在一战的失利,所以他一直希望为德国一雪前耻。

在他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扩张计划,而他的身边,也不乏建言献策之人。埃瓦尔德·班斯(Ewald Banse)就是其中一员,他在希特勒上台后被任命为大学教授。他的军事理论和扩张理论也被纳粹奉为圭臬,而他的著作也被盟军认定为德国渴望战争的证据。



▲埃瓦尔德·班斯的照片

班斯认为,作为德国的近邻,瑞士自然也在他的计划之内。他认为德国如果想击败法国,瑞士就应当作为进攻法国南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班斯毫不避讳地表示,瑞士人作为日耳曼人的分支,终有一日会与德国人一起组成一个共同体。这一系列说法已经为德国入侵瑞士准备了充分的动机。

虽然纳粹方面认为瑞士人也是德意志的一分子,但瑞士人却不认为自己和德意志有任何瓜葛。即便1871年德意志地区获得了统一,大多数人说德语的瑞士也并没有加入其中。

1933年8月,德国警察越过了德瑞边境,进入到瑞士境内的巴塞尔搜查共产党的宣传册。德国这个冒进的行为显然是对瑞士主权的一个践踏。同年9月,法国的《小巴黎人报》刊登德国入侵瑞士的详细作战计划。即便德国政府后来表示这份计划是一派胡言,但这一系列事件让笼罩在瑞士上空的战争阴霾进一步加深了。

瑞士并没有因为这个计划是虚假的而觉得自己高枕无忧。10月,瑞士议会同意了一项总计1亿瑞士法郎的军费开支计划。瑞士国防部长表示瑞士可以动员至少30万士兵,在河流与山谷中保卫自己的家园。

然而,作为一个德语人口为主的国家,瑞士也更容易受到德国思潮的影响。希特勒的极端理论在瑞士亦受到了一些人的追捧。1933年,一些在苏黎世的学生组织建立了“国民阵线“,而该组织就是瑞士的法西斯组织。

国民阵线在1935年发展到他的顶峰,当时他在瑞士的议会中拥有一个席位,并宣称有1万名党员。但由于内部分歧,国民阵线很快便衰落并于1940年解散。”国民阵线“在瑞士的昙花一现,更说明瑞士人总体上还是非常厌恶纳粹德国的价值观的。

由于瑞士中立的广泛承认性,贸然对瑞士发起攻势一定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因此,希特勒在1937年曾向瑞士联邦委员会的埃德蒙·修特斯 (Edmund Schulthess) 承诺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保证瑞士的中立。但这并不代表希特勒会忽略瑞士,毕竟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

随着同为中立国的低地三国在1940年沦陷,瑞士人愈发担心起自己的安危。中立在纳粹德国面前并不是一块免死金牌。而让瑞士人的担忧达到顶峰的是德国人在1940年5月对法国的入侵。

法国的沦陷意味着瑞士已经被轴心国势力所包围了。且在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的陆军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表示他多次听到希特勒对瑞士的存在表达不满。



▲圣哥达山区的炮火据点


在这一紧迫的环境下,瑞士军队统帅亨利·吉桑(Henri Guisan)站出来表达了瑞士军队将奋战到底的决心。他计划让军队在边境拖延德国人的进攻,同时沿阿尔卑斯山建立各种据点。前线的部队在合适的时候需撤入这些据点,通过转入山中与入侵者继续抵抗。而位于瑞士北部的平原地区,由于不易防守,便只能做好准备沦为德国人的占领区。



▲瑞士的地形


除了积极备战,瑞士人一方面也向德国人做出了妥协的姿态。他们认可了德国对于法国的占领,同时也和德国签订了几份贸易协定,包括向德国提供资金,武器装备以及战略物资。然而几份贸易协定并不能打消希特勒入侵瑞士的念头。



▲正在巡逻的瑞士士兵


随着法国战役的结束,德国国防军第12集团军提交了关于瑞士的作战计划,并将该作战行动命名为 “圣诞树行动“。该计划准备以11个德军师和15个意大利师,约30万到50万的兵力从南部进攻瑞士。



▲圣诞树行动草案

德国同时计划在占领瑞士后对瑞士实行与其他占领区类似的统治模式。党卫军头目希姆莱曾与他的手下曾讨论过关于瑞士总督的人选,并希望在瑞士建立党卫军的分支机构。在他的档案中也发现了一份将瑞士从占领区转变为德国的一个省的周密计划。

三、流产的计划

令人疑惑的是,德国直到最后也没有执行“圣诞树行动“。这份计划在1940年10月经过第四次修订后就被束之高阁了。不过希特勒并没有就此忘掉瑞士,他在1942年仍把瑞士称为“欧洲版图上的粉刺”,可见他对瑞士的野心还是一直存在的。但对于德国一直没有入侵瑞士的原因,一时也是众说纷纭。

瑞士学者齐格勒(Jean Ziegler)表示“希特勒不会疯狂到攻击自己的银行”。瑞士银行业的安全程度闻名于一战时期。瑞士的山地地形让他可以更隐秘地贮藏黄金和宝石,而且他的中立地位可以让他免受别国的入侵。



▲瑞士国家银行的黄金交易量

出于安全考虑,一战期间许多欧洲国家都选择把财产藏在瑞士。二战期间,德国便也将许多物资运往瑞士,尤其是从犹太人身上掠夺的财产,也会被运送到瑞士进行销赃。因此战后一些犹太人甚至在美国向瑞士国家银行提起了诉讼,要求银行赔偿这方面的损失。

另外,德国在战争时期并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于是瑞士国家银行并为德国提供了黄金交易服务,为德国换取在国际上流通的瑞士法郎。德国会从占领区掠夺黄金,再通过德意志帝国银行与瑞士国家银行进行交易。据统计,德国总共在战时运送了价值近20亿瑞士法郎的黄金到瑞士银行。如果德国将瑞士占领,德国将与世界金融脱轨,这对德国经济将造成不利影响。



▲瑞士国家银行总部

另外,美国学者格哈特·温伯格 (Gerhard Weinberg)认为德国在战胜同盟国后再收拾瑞士也是易如反掌。由于当时瑞士的独立对德国经济的意义异常巨大,因此占领瑞士并不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德国在战争中后期的节节败退,更让他无心对瑞士下手。

由此可见,中立立场并不是瑞士能在二战中免受战火的直接原因。假如瑞士不能给德国提供如此重要的作用,按照希特勒对瑞士的态度,瑞士的命运恐怕也将和低地三国一样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571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