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发现5300年前的9个陶罐 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

科技日报 0

科技日报记者  乔地九个陶罐和麋鹿,按照一定的规则埋在房屋下面。房屋的主人每天就像骑在麋鹿身上,向诸部落氏族宣示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

5月7日,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河洛古国”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发布会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对“北斗九星”的解说妙趣横生。专家推测,房屋的主人应该是一位有地位且谙习巫术和天文的古国首领,以这种方式设计自己的居室实际是在神化自己。




“北斗九星”示意图



人们常说的“北斗七星”,其实是“北斗九星”

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人们在夜晚看北斗七星来辨别方向。七星明亮,形状像勺子,极易辨认和判断方位。一年中,北斗七星的位置还随季节而变,先人因此总结出了根据斗柄辨别四季的民间谚语: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作为我国古代天文观测的重要成就,先民们不但借助北斗七星进行定位,从事历法活动,还赋予了其深刻的文化含义,比如称令人景仰之人为“泰山北斗”。

但在古籍中,却是北斗九星,而非七星。先秦文献称“北斗九星,七见(现)二隐”。

宋代道教天书《云笈七签·卷二十四·日月星辰部二》记载:“右九皇君、九夫人内姓隐讳,知之延寿千年。常夕夕观之,想见皇君夫人形象威光,忆其姓讳,谛存在心,得见第八、第九星,延寿无穷。”

五代徐铉《步虚词》诗曰:“整服乘三素,旋纲蹑九星”。

北斗九星分别为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与左辅、右弼。在中国道教文化和古代中国天文书中,北斗九座星辰都有名字,依次为:天枢星、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及隐暗的洞明星、隐元星。北斗九星在民间崇拜中称“九皇”,逐渐演变为礼斗之俗。古时我国多地如广东、云南、四川、河北、河南、江苏、浙江等,均于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被称“九皇会”。

从北斗九星到七星,“消失”的洞明星、隐元星到底怎么回事?

有人认为那是两颗死亡消失的恒星,也有人认为是古人划分星象不严谨,将两颗不相干的星星划了进来。也有专家称,其实是由于岁差或观察地的原因,其中两颗星或比较暗,肉眼不易看到,导致七现二隐,便有北斗七星之说,就像人体的“九窍”。大家常说的是“七窍”,即双眼、双耳、双鼻孔及一口,其实还有“二窍”是隐藏起来的,即尿道和肛门,所以说人死是“九窍不畅”,人死后,此九孔都不通畅了。北斗九星与人身上的九窍对应,人们便说“北斗注死”。



青台遗址出土的陶罐



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麋鹿骨架。图/新华社 

双槐树遗址非首次发现北斗九星

发现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是顾万发作为双槐树遗址考古领队最得意的。在发掘过程中,他们注重对天文、祭祀、宗教、礼制等“形而上”遗迹现象的研究。在双槐树遗址的中心居址区内,陶罐埋在土中,只露出一小部分,考古人员一一贴上了数字标号。

北斗九星天文遗迹在双槐树河洛古国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而重要。河洛古国的中心居址区已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居住者非同一般。就是在那里,顾万发和考古人员发现了4排大型房址,其中最大的一个房址面积达220平方米。摆成北斗星形状的九个陶罐,就是在这所房子前面的门廊里发现的。

在北斗九星遗迹上端,即北极附近,还有一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整的麋鹿骨架。麋鹿在古人眼里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大部分鹿类在夏天脱角,只有麋鹿在冬至脱角,所以统治者把麋鹿脱角视为吉祥的象征,并把麋鹿与一年最重要的节气冬至关联。此外,道教有“三蹻”的说法,指龙虎鹿三神兽,它们是帮助神巫上天的桥。顾万发认为,麋鹿也应有鹿蹻的意思。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在发布会上表示,双槐树遗址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的内涵,尤其是北斗九星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 

其实,这并非第一次在考古中发现北斗九星。去年,顾万发及其团队,在青台遗址也发现了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九星图案。这被认为是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最早的北斗九星遗迹。

青台遗址位于河南荥阳,与位于河南巩义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同在现在的郑州市辖区,相距不足百公里,而且同属于时代近似的文化遗存。在青台遗址内有一处约为4000平方米的类似于祭祀广场上,发现了9个由陶罐排列成的类似于北斗星形状的遗迹。后经国内权威科研单位30多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论证,认为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为天文遗迹无疑。

更加有意思的是,两处遗址发掘出的北斗九星陶罐,按七星形状排列的陶罐都较大,在七星的东北和西南两个方位则是两个较小的罐子,正好对应天上的九星形状。这表明,早在5300多年前,先民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就已非常精确,也应证了古书上关于北斗九星的记录,这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先民所掌握的天文知识与观测技术,也为破解九星消失之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参考。

专家认为,双槐树和青台遗址的北斗九星遗迹,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





北斗九星遗迹隐藏了多少秘密

北斗九星天文遗迹的发现,表明53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一。

其中一颗如今已看不到的星,专家推测可能是景星,即超新星。《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也就是说,在北斗附近出现景星的时候是黄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时代。这9个陶罐,有可能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目前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如果情况属实,将是对世界天文学史的巨大贡献。

顾万发说,“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两处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都正好与冬至的方向吻合。顾万发说,冬至对于古人的意义重大,一般古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活动。这就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就已非常精确,并且已经有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观念,并且也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团结、向心、中和的礼制核心早已出现并有确切的科学来源。参照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斗和东西方星象拟物的考古学发现,专家推测,这一思想在5000多年前的时候已不只是雏形,而是相对成熟了。

(文中图片除署名者外,为郑州文物考古院提供)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564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