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剧又出大尺度,重口味!这次我被她吓到腿软(图/视)

十点电影 0

 




近几年的台剧,老妹儿向来很可以。

去年的《想见你》《我们与恶的距离》,部部爆款。

这不,又来一部大尺度、烧脑、悬疑。

年度惊喜?

就是它——





该剧改编自推理小说家徐瑞良的作品《第四名被害者》。

制片人汤升荣,是《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幕后大佬。

男主角 张孝全 ,之前和网飞拍了《罪梦者》,《谁是被害者》是第二次合作。



女主角 许玮甯, 还记得她在《目击者之追凶》里的黑化微笑吗?



……当时老妹儿就一哆嗦。

还有彩蛋人物, 林心如。



裸妆、扮丑,扭曲愤怒的咆哮。

令人眼前一亮。

作为网飞出品的悬疑剧,一开头肯定少不了重口味大场面。

不出十分钟,第一桩命案,来了。

高能预警!!!



浴缸里,浊黑、血红和微蓝,混成一缸诡异令人作呕的液体。

这场面,怪不得连老警长都被吓得停住脚步。

溶尸。

第二桩命案现场,尸体单膝跪地,化作黑漆漆的焦炭雕塑,隐约分辨四肢轮廓。



焦尸。

还有,漂浮在河中,几近乌黑,只有头上停滞的蜻蜓,彰显着死亡……



连环杀人案,节奏紧凑,花样百出,格外下饭。

一桩死亡案件,是大尺度和猎奇。

但接连不断的诡异死亡,就将悬念直接抛出:

受害者究竟是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凶手又是谁?

追查这桩连环命案的人,正是法医方毅任 (张孝全 饰) 和记者徐海茵 (许玮甯 饰) 。



两位主角,同样都不是正常人。

法医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属于自闭症的一种。



兴趣狭窄,工作起来废寝忘食,社交能力极差,妻离女散,连同事都不爱理他。

而记者徐海茵呢?

貌美精干的外表下,裹藏着一颗“ 嗜血” 的心。

找上采访对象,随口撒谎,眼泪说来就来。





遇到独家新闻,她就像只蚂蟥,不抓到点什么决不罢休。

为了能抢新闻,时常游走于法律边缘。

“连环杀人案”这种大案子,第一时间就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然而,警方火速定论:

溶尸案死者是过气歌手苏可芸,自杀。

但法医方毅任再次检查后发现,浴缸中的死者,属于一名男性。

光天化日之下,大变活人?

还是个男的?



他杀还是自杀?苏可芸是受害者,还是杀人犯?

还没等警方醒神,第二具尸体和反转已经出现——

只差一秒,“杀人嫌疑犯”苏可芸在警方的目瞪口呆中,化作一具焦尸。



究竟是谁杀死了浴缸中的男人?又是谁杀死了苏可芸?

证据将箭头指向下一个人:地产销售张聪健。

而张聪建的死,一样来得飞快。



《谁是被害者》短短八集,每集一个小时,节奏快到目不暇接:

杀人者在被怀疑的下一秒,立刻被杀。

被害者,一个,一个,又一个,接连出现。

死者身份,推翻,推翻,再推翻。



警方和观众像是带上了死神来了的过山车,晕头转向,眼花缭乱:

上一桩案件还没查清,

下一秒就是急转弯: 死亡已经到来。

只有检验证据的法医方毅任,和跑街串巷的记者徐海茵,在重叠如山的死亡中,抢先发现了一个尚未死亡的关键人物——



法医方毅任已经失散多年的女儿: 江晓孟。

死亡的步子越来越快,主角们意识到:

如果江晓孟不是操控全局的凶手,那么很快,她就会是下一个死者。



只有死人才不会说话?

不,在《谁是被害者》中,你会发现:只有死人才能说话。

对于爱好刑侦悬疑的观众来说,哪怕一根肋骨,都是细致打磨的功夫。

完全人體真實比例,大小精准比对人体。

王水、焦化、藻类加速腐烂,种种猎奇,都用精准的特殊化妆进行呈现。

绝对经得起刁钻观众的考验。

大到办公室布置陈设,小到桌面的一摞文件,都是结结实实,落到现实层面。



主角没有高亮打光,没有炫酷造型,只有一双蓝色的手套。

它不仅遮盖住了血迹斑斑,也试图挡住方毅任竭力逃避的伤痛。

不 断深挖案情后,徐海茵和方毅任发现。

死亡已经成为一张密不透风的蜘蛛网,而被笼在网中的所有人,都与一件事有关——

遗愿。



离奇恐怖的死亡,只是《谁是被害人》的表象,

将悬疑大网层层拆开来,才窥见内里血淋淋的社会问题:

第一名死者有性别认知障碍,想获得家人和社会的认同;

第二名死者是过气的明星,被舆论八卦恶意嘲讽多年;



第三名死者,拼命工作过劳得癌症,却被恶意辞退,连奖金也不发。

第四名死者,被弟弟抢去成就,成为活在黑暗里的影子……



没人在意他们。

替他们发声?谁会在乎?

死亡的诱惑在黑暗中出现,蛊惑绝望的灵魂:死亡会在乎。

果然,一连串的死亡接连发生了。

人们开始猎奇八卦,新闻媒体立刻推波助澜大肆报道:



死者背后的真相暴露于日光之下,哀悼、认同和爱,此刻才姗姗来迟。

可悲,又可怜。

记者徐海茵,最开始还会因为有机会抢到独家头条,而暗自庆幸。







但在案件接连发生后,她意识到:

如果说,死者背后的凶手,正在直接怂恿人们走向死亡。

媒体和新闻,就已经成为凶手手中一把要命的快刀。





为了获取真相,她私下里与警察打交道,获取一手真相。

结果呢?真相曝光得越快,下一桩死亡就越快。



虽然新闻和曝光,是在帮助死者,完成他们的遗愿:

让这个世界知道,他们曾经多么努力地活过。

哪怕没有活成别人所认可的模样,哪怕因此被冷漠以待。

但他们仍然用生命的最后一秒钟,来证明,他们值得被关注和珍视。







但,就这么引导人们主动走向死亡,真的是正确吗?

是追求死者背后的 新闻真相 重要,

还是阻止他们求死的 道德伦理 更重要?

媒体、警察、法医,所有追求真相的人,职业操守和良知的天平在反复摇摆。







两边的砝码,全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只有抛弃了法医的身份,成为父亲方毅任,他才不需要任何犹豫。

对于父亲来说,没什么比女儿活着更重要。





看过《谁是被害者》,我们很容易产生诸多疑惑。

到底,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选择真相,还是选择道德?

选择隐瞒真相,还是选择拯救孩子?



生而为人,没有哪一种选择是绝对的错误。

而死亡之后,也没有什么一了百了。

别忘了,哪怕是那些选择了死亡的人,也对这个世界,还抱着温柔的期待:

他们希望世界看到的,不是他们的死。

死亡只是一种极端的证明,就像蜡烛最后的光芒:

证明他们也曾经努力地、热烈地活过。

这才是生的意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533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