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女孩拥400栋楼年收租24亿 是对后浪最大的恶意

王耳朵先生/桌子的生活观 0

五四青年节前后,我的朋友圈被两个视频刷屏。一是《后浪》,一是“93年包租婆坐拥400栋楼”的vlog。

93年,400栋楼,包租婆。

这几个关键词组合成标题,瞬间就在抢坐微博热搜第一,直接让阅读量飙到五个亿。



没忍住好奇心,我点了进去,才发现水分有多大。



视频来源于微博博主@张特价,他以职业体验的方式,介绍了这位在广州白云区的93年包租婆D姐的生活。

400多栋楼的概念是,10000多套房。

博主简单算了个帐:

一万套房,按照每套最低30平米,辅以广州每平米均价34486元计算,女孩的财产最少也得有10,345,800,000元。

我替你数了零,这是103个亿。



房子多到无法辨认出哪栋楼才是自己的,只能靠助理提醒。



走在路上想上洗手间了,用手机查一查,附近有没有自己的楼,可以上去解决一下。

原来富人的快乐,是随便哪个地方都可以上厕所。



D姐说:“如果每天睡一间房子,要睡三四十年才能把在广州的房子睡完。”

意思是,她并不是只在广州有楼,其他城市也有楼。

D姐还自曝一栋楼每个月可以赚五、六十万,普遍的情况少说也有几万、十几万。

微博网友拿计算器算了一下她的月薪,400栋楼,每个月收入就有2.4亿,一年算上亏损啥的,少说也有24亿。



采访过程中,她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戳中了当代年轻人最向往的:自由。

自由到什么程度呢?

“我看上的东西,想买的都可以买,包括楼。” 



铺垫到这里,已经有很多网友开始跟着博主一起好奇:这些楼是怎么来的?

于是,D姐开始打“白手起家”的励志牌。

“利用信息差,帮助普通房东出租房源,获得初始资金,在大三的时候买了第一栋房。”

“最早的时候,(要给租户完善住房)窗帘、家具、卫生、扭桌腿,全都是自己一个人去操作。”



在她抖音账号里,同样也是打着“努力”“励志”的招牌,说自己是“创业7年多有400多栋房子的可爱90后包租婆”。



妥妥的一个小女孩吃得苦中苦,终为人上人的正能量人设。

但是,整个视频的内容都经不起推敲。

第一,广州2017年就实行限购,本市户籍限购一套。400栋的说法难以坐实。

哪怕女孩后来架不住舆论开直播解释,说房子只有10余栋是自己的,其他是承包而来,那在限购政策下,她是如何购买10几栋楼的?

第二,有网友挖出,女孩的“包租婆”人设有炒作之嫌,背后的“广州迪家物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被扒出。

成立于2017年,认缴出资500万元,实缴为0。这样的公司靠不靠谱,大家心知肚明。



第三,庞大收入背后的垫资和缴税问题。

女孩93年,大三时约莫2015年,按当时广东房价15000一平方每间屋子80平、一栋楼50户计算,那购入第一栋楼需要6千万,这钱如何通过“网上通过帮助普通房东出租房屋”获得?



据《南方日报》记者报道,倘若400栋房产租赁属实,按照广州最低房租纳税标准,一年缴税近4亿。

这税是否确有缴纳?



太扯了。

在五四青年节当天将这则视频随着《后浪》全网铺盖式投放,把一个虚假又夸张的“一夜暴富”的故事伪装成具有可操作性,且还非常能让人燃起奋斗决心的鸡汤,实在是居心叵测。

如果成功真的这么简单,世界上早就不会有人为了生存去拼命了。



人人焦虑的时代,只要灌输一点点风吹草动的毒鸡汤,就轻易带动一波韭菜收割潮。

钱是能改变命运。

但钱,绝对不是如视频中描述的,轻轻松松躺在家里闭着眼睛听着支付宝的到账声音那么简单的。

看着女孩抖音里挂出的那些“物业合作”“加盟VX”等联系方式,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受了蛊惑后甘愿走进这个“收租暴富”的圈套。

说到暴富,我讲个有钱人的故事。

股神巴菲特,很多人都知道他连续十几年占据着世界前五的有钱人坑位,但却极少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8% 的财富,都是50岁之后获得的。



某次采访时,他说,从1900年到1999年,百年间道琼斯指数从65.73涨到了11497.12点,涨了176倍。

但是,它的年复合增长率只有5.3%。

有些人在看到5.3%的时候就放弃了,不会去做这样的投资,然而巴菲特用他的坚持换来了超级富翁的位置。

亚马逊CEO贝佐斯问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一句话揭露真相: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这就是我讲这个故事的初衷。

扔掉浮躁,扔掉焦虑,扔掉急于求成。

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快到鲜有人愿意慢下来,去思考坚持带来的力量。

如知名管理咨询师刘润所说:

很多人都想“复制”巴菲特99.8%的财富这个“结果”,而不是“学习”他从10岁到50岁这一路走来的“过程”。

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

再举一个华为的例子。

22年前,华为出台《华为基本法》,第一条就写着“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

20年前,深圳房地产火了。有人建议任正非做房地产:“随便要点地盖盖房子,轻松实现100亿利润。”任正非一口拒绝:“挣完了大钱,就不愿意挣小钱了。”

中途,房地产、互联网等诱惑纷纷走近华为,但任正非仍不为所动。

7年前,在华为2013年干部工作会议上,他讲了这么一番话:

“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二十五年来,爬呀爬,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忘了经济这二十多年来一直在爬坡,许多人都成为了富裕的阶层,而我们还在持续艰苦奋斗,傻傻走自己的路。

乌龟精神被寓言赋予了持续努力的精神,华为的这种乌龟精神不能变。”

正因为任正非恪守着自己的恒心和底线,才会有如今的华为。

人生没有奇迹,速成就是在耍流氓。



说说咱们平头老百姓吧。

罗振宇在2020跨年演讲里,提到了一份《中国财富报告》。

这个报告是金融学家香帅老师和她的调研团队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收集了3亿条数据得来的。

这些数据覆盖了368座城市,2900个区县,十几亿人口。

报告回答了所有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你的钱是怎么来的?

结果很扎心,也很现实:

73%劳动所得,27%投资所得。



然而,大多数人都是花着那73%的时间操着27%的心。

罗振宇说:

“我们一直接受的观念是钱生钱才叫理财,但这个报告里告诉你一个硬邦邦的事实:

中国人一年来自劳动工资的73%的收入,不是睡着后才挣的钱,而是靠睁着眼睛操着心才挣的。”

在美国也一样,在那最富有的10%的人群当中,也有50%的收入来自于工资。

国内双色球一等奖(500万)中奖的概率是1/17,720,000,一个人被雷劈中的概率是100万分之一。

换言之,中一次彩票的几率,差不多得被雷劈中17次。

钱生钱,是少数;人挣钱,才是多数。

闭着眼睛挣的钱,是少数;睁着眼睛花力气挣的钱,才是多数。



心理学家安吉拉说,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你能想到的别人也能想到,最终你能在聪明人中赢,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坚毅。

只有坚毅的长期主义者,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记者问海尔老总张瑞敏:“你平时有什么娱乐爱好?”

张瑞敏说:“学习和读书。”

中国建材集团老总宋志平的娱乐方式也是读书,他说:“我的床头有个书筐,筐里大概有20、30本新书,差不多一个月左右换一筐。”

富豪们都在将“长期主义”贯穿到个人成长的日常,只有普通人才会火急火燎地热衷于研究如何暴富。

很喜欢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说的一段话:

“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

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

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虽然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先别想着如何发光,先想想如何成为金子吧。

和时间交朋友,它会成就一切。



相关报道:27岁女子400栋楼收租引发巨大争议:真正的“后浪”是什么样子?

0 1

如果人生可以选择,你想做的职业是什么? 医生、律师、老师、警察、网红、公司老板...... 也有很多年轻人调侃说,我只有一个小目标:包租婆。 前几天的一个视频在网上火了,让不少人对这个小目标的憧憬更加强烈。 视频记录了一个广州包租婆D姐的一天,视频里介绍,D姐尽管是93年生人,但是在广州有400栋楼要收租。

每天从工作开始,支付宝收到转账的提示音就没停过,打开柜子是琳琅满目的钥匙。



根据D姐介绍说,一栋楼可以赚50/60万,她的房子常常多到连自己都搞不清,只能靠入户门的密码锁来辨认。



站在高楼上看这400多栋房子,有我的帝国的感觉。



400栋,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她要睡遍自己的房子,哪怕是一间房子只睡一晚,也要睡上好几十年! 对D姐来说,只要是她想买的东西,基本上没有买不到的,包括买楼啊什么的。



自从这个D姐在网络上火了之后,有无数人羡慕和崇拜D姐。 有人说:她只要不赌博,有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明星都不如D姐优秀。



有人说,人家还是挺有头脑,找准了方向,抓住了机会,成功人士也没有容易的曾经。





“这是她应得的,姐姐太牛了!”



很显然,这个93年的D姐被捧成了年轻人的代表,因为她有着很好的经商头脑,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的一种开发和创造的能力,可以选择令人向往的职业。 不知道你们看完这个新闻之后什么感觉,我看完只有一种很强的撕裂感。

她就像是在平行空间里的另一种生活,虚假繁荣,遥不可及,即使奋力奔跑,努力八辈子都赶不上。



我们没有400栋楼,甚至可能连每月4000块的房贷都交不起。 D姐只是很小一部分年轻人,我们大部分年轻人即使拼尽全力也成不了她的样子。 为什么我要说D姐并不能代表当代年轻人? 首先,D姐的财富并不是靠自己白手起家创造的,而是靠榨取另一部分年轻人得来的。 这个D姐400多栋房子只有10余栋是自己买的,剩下来全部是从一手房东承包的。



说白了她就是一个二手房东,从一手房东那里把房子拿来,然后加钱转租给那些在广州打拼的年轻人。 其次,D姐的成功模式,根本无法复制。 这个D姐的楼,有很多都是不良资产,是没有房产证的小产权房子。 什么叫不良资产,就是很难被卖掉很难处理的资产,一般人连碰都不敢碰。 这些房子虽然便宜,但是风险系数极高,不仅要有独到的眼光,更需要有很硬的门路和背景,小产权房不是谁都可以涉及的。 单单是这个条件,就已经卡死了很多年轻人的创业梦。



最后,D姐的家境,普通人望尘莫及。 我不否认D姐的成功,但是在我眼里,这种成功,是基于家庭条件的铺垫,是站在父母肩膀上的一种再造。

虽然其中也有个人的努力,但前提是人家有资本这样去做。 人家在大三的时候,就买了一栋楼,想想我们读大三的时候正在干什么?



而人家所谓的创业很艰难,无非就是要自己去买窗帘,买家具,搞卫生,扭桌腿。



可是我想说的是,这难道不是最基本的么?而我们普通人去创业,会要比这个艰难上百倍! 所以,别说她代表着新一代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对不起,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千万级的存款更没有爹和关系可拼。 她在自己的网络签名上写了一句话:余生很长,一起收租呀。 这句话,我感受不到任何浪漫或共鸣感,只有遥远的距离感。 对我们来说,她的成功就像是一场梦,醒了之后看看自己的人生,还是很沉重。 

0 2

颇为有趣的是,和D姐的这个事件一起上热搜的是B站很火的宣传片《后浪》。 我相信大家一定在朋友圈或者在微博上看到了这条视频,很多中年人都说看哭了。

但许多真正的年轻人纷纷表示,没有丝毫感动,甚至还有一点尴尬。





甚至一条“能给后浪降点房价,涨点工资不,后浪快干了”的微博得到了快5万的点赞。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它和那个D姐事件一样,在《后浪》这个宣传片中,他们所谓的年轻人代表是有钱又有闲,是掌握着这个时代最好资源的年轻人。 在视频中的年轻人,他们出国体验高空跳伞:

在巴黎塔下跳舞: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漂流:



在CBD穿着汉服cos:



拿着GO pro做各种酷炫运动:



知乎一个高赞答案说得很好: “高耸在浪头的浪花,永远只是海水最表面的一层,而还有更多的浪花,它们叠加在最底面的一层,你甚至不会注意到他们的存在。” 宣传片里面的年轻人,很勇敢,很创新,很有活力,但是很没共鸣。 这不是大多数年轻人能够拥有的人生,反而会让我们感到特别焦虑,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年轻人都在自由的追逐梦想,享受生活,自己却在干什么? 别人赚钱买房,自己可能在为了疫情期间能不能少交点房租和房东讨价还价; 别人去其他国家体验风土人情,吃遍米其林,自己却还在为中午吃什么外卖能凑够满减而大费脑筋; 别人能大大方方展现自己cos的爱好,穿喜欢的奇装异服,而我们不得不穿着千篇一律的工装。



怎么能不焦虑? 如果说,只有视频里那些年轻人才能称作“后浪”的话,对不起,我们真的不配。 这个视频挺好的,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够慈悲。 它只看到一小部分人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大部分人的平凡普通;

它讴歌赞美少数人的自由大胆,却忘记了大多数人的努力求生。 视频里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

然而现实很残酷,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要抛弃热爱,给生活让路。



真正的年轻人,从来不会像视频里那样说的那样,他们在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下挣扎,比起理想,他们更愿意想着怎么去赚钱。 不要用“后浪”去代表他们,因为光是好好生活,就已经让他们拼劲全力了。 

0 3

网上有个年轻人说了一句话:我,29岁,没喝过星巴克,没吃过海底捞,但是帮家里还了40万债务。

这句话让我感动了很久。



我是在湖南一个偏远农村长大的孩子,后浪视频里面那些年轻人做过的那些事情,我一件也没有做过。 相反,我还常常熬夜写稿到凌晨一点、两点,有时候客户一个电话我就要起床给他们改文案,因为压力太大,头发白了很多,身体也慢慢有了点垮了的迹象。 我的这些经历,和他们相比真的不值得一提,完全不高大上,但这却是和我息息相关的真实生活。 而我却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了家人更好的生活,我的父亲不用去建筑工地汗流浃背地干活,我的母亲可以安心在家生活。 一个年轻人真正有个性、真正值得骄傲的事情,绝不是去什么地方旅游,买了什么昂贵的器材,过着多少令人向往的生活,而是他在承受什么,付出什么,给了别人什么。 如果辞职去旅行是年轻人的代表,那在每天坚持深夜才下班的年轻人算什么?

如果参加刺激的跳伞和潜水,在埃菲尔铁塔下面展示舞姿才算年轻人的代表,那夏天在太阳底下蒸桑拿,冬天在寒风中等公交车的年轻人算什么?

如果说买昂贵的摄影器材,全套的苹果产品,才算年轻人的代表,那靠自己的能力凑够房子的首付,带给家人更好生活的年轻人又算什么? 我只想希望那个视频,能够把视线和焦点分一部分给另外一群年轻人,他们为了生活而奔跑,努力和这个世界交手的样子也很精彩。 那个在建筑工地用手扒拉泥浆的工人:



那个在风雪中依然坚守在岗位的年轻社区工作者:



那个回到了乡村的母校任教,在大山里一待就是10年的90后女校长。



他们的方式很简单,但是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不是只有美好炫丽的青春才值得歌颂,在生活的一次次敲打下坚持爬起来的年轻人,用自己双手为家人创造更好条件的平凡人,认真工作恪尽职守的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

他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医生,可以是司机,可以是环卫工...... 那一群年轻人,他们或许没有很好的家世,没有特别体面的工作,没有房,没有车,但他们努力生活,奋力奔跑,难道他们的精神不可贵吗? 人人都可以是后浪,没有人能随便代表。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526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