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一生要用掉5731个避孕套,你拖后腿了么?(组图)

杜绍斐 0



前几天看了个报道,讲的是中国男性一生大概会用完5731个避孕套。

而在20岁-29岁之间,属于使用高峰期,会用完2920个,换算下来就是平均每天就会用掉0.8个避孕套,希望拖后腿的自行去面壁一分钟。

而30岁-39岁之间会用掉1278个,不过一旦超过40岁之后,使用率几乎直线下降。在40岁-69岁这30年中,加一起才会用掉1480个,差不多也就是20岁-29岁这十年使用量的一半左右。



而对于这样一个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的必需品,想问问在座各位有多少人真的有去研究过它,以及它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我们的床头柜,如何变成现如今的样子?



14世纪前:

纯天然,反复利用


早在古埃及时代,就有文献表明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阴茎套」,只不过当时的它的作用并不是为了避孕,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财富以及社会地位。

说白了,这也就是一种搭配服装的配饰,仅仅起到美观的作用。

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开始把亚麻布套在丁丁上面,防止遭到细菌的侵害和蚊虫的叮咬,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第一生产力。当然也有可能是怕打猎的时候一不小心被猎物反杀。



之后考古学家在法国南部的坎巴勒雷斯山洞中,也发现了一个画有避孕套模样的壁画,证明了最早期的避孕套,应该就是起源于欧洲。

就因为这个发现,欧洲史学家一直骄傲到今天。



不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避孕套科技一直止步不前,没什么大的革新。

直到公元390年后的古罗马时期,避孕套才又一次被人们重视起来。

对欧洲史感兴趣的应该知道,古罗马时期关于性的开放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所以导致人口一度疯狂增长。在一些底层人群中,甚至出现了集体「弃婴」与「弑婴」的情况。

除了这些问题,另一个乱搞男女关系的惩罚也随之而来——

俗称「性病」。



为了解决这个困扰,当时就有科学家研究出来了一种创新性避孕手法,用动物的盲肠或者膀胱制成的避孕套。好处在于纯天然,不做作,可反复利用。

遗憾的是伴随着古罗马的陨落,外加欧洲中世纪时期宗教的昌盛,避孕这种视为是「不圣洁」的观点被严重打压。最终导致这项人类壮举还没来得及发扬光大,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反观同时期的东方文明,在避孕科技这一方面和西方也差不太多。

根据考证,当时的中国常用的外科避孕材料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油脂质的丝绸,另一种同样是羊肠。



至于岛国人民的避孕材料,居然是龟甲或者是动物的角…

讲道理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文化传承的国家,尤其是传统手工艺这一领域,但是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已经失传了,可见其使用体验应该是非常的差,不然也不会彻底消失。

至此,最初期的避孕套文化基本形成了。



14世纪至20世纪90年代:

科技革命造福人类


说到避孕套大面积的普及,还要回到欧洲。

14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航海业异常繁荣,一船船的金银珠宝不断流入欧洲大陆,享乐主义一度风靡。再加上暗黑中世纪压抑了民众太久的欲望,促使人们又一次开始野蛮社交。

就这样,肆无忌惮的滥交最终导致欧洲爆发了一种病。关于这种病,法国人叫它「那不勒斯病」,德国人和波兰人叫它「法国病」,俄罗斯人叫它「波兰病」,印度人叫它「葡萄牙病」,岭南以北的中国人叫它「广东疮」,日本人则叫它「中国疮」。

这个病就是传说的「梅毒」。就这样,神器避孕套再次被祭出。



17世纪有个名为「Joseph Condom - 约瑟夫・康德姆」的医生在做饭时看到鱼鳔遇热会膨胀,受到启发,便将其做成了套套并献给了当时的英国国王。

英国国王听到后回宫一试,发现好用到爆,并把这项发明称之为是一项「令人愉快的发明」。于是鱼鳔版避孕套流行开来。



之后又经历几次升级之后,出现了鱼鳔避孕套2.0版本——「羊肠避孕套」。

而为了纪念这名天才医学家,索性将避孕套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英文「Condom」一词也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被梅毒恐惧笼罩的欧洲人已经逐渐认同并接受避孕套的存在,但由于当时的橡胶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所以那时的避孕套还是很原始的味道,相较过去没什么特别大的变化。

直到一个名为Goodyear的美国人,历时多年研究出了硫化橡胶,才使得避孕套科技在本质上有了一次突破。



硫化橡胶可以使套套更加轻便且耐用,并且使用户体验也大幅度上升。随后在20世纪时期,避孕套基本可以流水化生产,成批量的运往世界各地。

就此,避孕套彻底在整个西方文明普及开来。

除了一个例外,那就是美国。甚至还放出了宣扬节育的军事海报。



20世纪的美国在这方面非常不开化,那时候的他们依旧坚信「避孕」是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情。

不过伴随其加入一战战场之后,才发现不地道归不地道,但不用是真的不行。因为在战争开始之后,美国军医表示光是在军营里,就发现了不下40万例的「淋病」和「梅毒」。

要知道一战时期美国服兵役的人数在400万左右,光是这个病,可以说就刷下去了将近十分之一的战斗力。事实证明,性病面前人人平等,美国人最终不得不接受避孕套的普及。



一战结束后,美国也遵循了「真香定律」,打开了信仰的闸门,陆续设立了许多避孕套工厂,开始着手避孕套的制造。其中流水最夸张的时候,美国一天就可以生产150万只避孕套。



什么螺纹、凸点、香蕉味,草莓味各类款式,也是在那时候被人们所研发出来的。

渐渐地,避孕套商业化愈发成熟。



1928年,世界上第一个避孕套自动贩卖机诞生,一方面打开了套套即看即买的商业链,另一方面也是让一部分人可以更舒服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尺码。

毕竟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谁也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想要S码的。



这中间还有个工厂很奇特——

1929年,坐落于英国的一家橡胶轮胎公司在看到避孕套潮流之后,果断放弃了本职工作,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摇身一变直接转型成了一家避孕套公司。

这家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某杜氏品牌。



在避孕套近现代史中,比较悲观的一点是,中国人对于橡胶避孕套的使用非常迟钝,具体的安全使用手册和基础普及也是在建国之后才有的。

1958年时,中国出版了一个名为《人民公社保健员手册》,里面记载了对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在套套刚引进中国的时候,也都是属于国家统一发放,不允许成为商品出售,简直一「套」难求。



到了1999年,才允许其正式出现在货架上。但即便如此,马路上也不能出现避孕套商品的广告。所以说当时的人们如果想了解避孕知识,纯粹要靠个人的求知欲。



从那时起,避孕套的材料大概分为两种,天然乳胶和合成材料。

天然乳胶是目前市面上最多避孕套材料,但因为遇到油性润滑剂可能会导致破裂,所以一般都比较干,体感不见得很好。

合成材料相比天然乳胶的价格要贵,大概分为聚氨酯和聚异戊二烯两种,后者价格更贵一点。好处就在于保质期更长,传热性更好,更薄更结实。

最后划个重点——生活中有很多女孩子说戴套套会不舒服,很有可能是对天然橡胶过敏,所以可以选择合成材料,下次记得看好了再买。如果不论尺码的话,冈本就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不得不说,现如今我们能用上如此便利的生活用品,要感谢科学、感谢各位科学家。



20世纪90年代至今:

没有人可以阻止艺术家的脚步,避孕套也不例外


20世纪末之后,避孕套除了用于避孕与防疾病之外,也成为了一种为不同观点发声的载体,被许多艺术家用于创作当中。

1987年纽约涂鸦艺术家Keith Haring被查出不幸患有艾滋病,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他以个人的名义成立基金会,参与艾滋病防范工作。



他也曾手绘过以避孕套为主题的图案,利用这种方式来告诫年轻人安全性行为的重要性。



包括日本在去年的时候,为了迎接奥运会的到来,把日本国宝级的画派浮世绘印在了套套上面,名为003+Vivagel。





同样,为了普及安全方面的知识,瑞士设计师Yves Béhar还与纽约卫生局合作完成了一项公益项目,他们一起为纽约市设计了避孕套分发系统。

在免费分发避孕套的同时,也让人们从对避孕套便宜且丑陋的刻板印象中抽离出来。



在艺术家Yoko Ono的作品《Revolution:Objects In Three Parts》里,作者将避孕套和避孕药放在一起展出,为的就是打破极度男权的思维,为女性发声,表达女性不仅仅是生育的机器,不想让更多女性独自承担意外怀孕的风险。

毕竟性除了繁衍,还包含了很多爱与浪漫。



而在时尚界,Saint Laurent、Alexander Wang、FR2也推出过套套的周边产品。





就连Vetements2020年春夏秀的邀请函,也直接做成了避孕套的造型。





总结下来,因为人口与疾病问题,套套的每一次进步都像是在人类犯错之后的止损利器。

时至今日,作为最隐晦的生活用品之一,它也早已超越其本身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多的群体也赋予了其更为复杂的定义,有的是关于时代,有的则是关于反思。

以前大家都说男生戴套是在保护女生,但话说回来戴套其实也是在保护男生自己,适当使用避孕套是一种美德,利人利己。所以各位,别TM再拖后腿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468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