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重创中国医护 收入锐减 工作量暴增 太难了!(图)

医学界 0



“医学界”调查问卷显示,87.3%医院面临资金压力,59.3%医护只拿基本工资,20.2%连基本工资也拿不全。

日前,“医学界”对以及 医务人员执业现状 进行调查,共收到637份有效问卷。 数据显示,87.3%医院面临资金压力,59.3%医护只拿基本工资,20.2%连基本工资也拿不全。





疫情期间,87.3%医院面临资金运行压力



疫情期间,59.3%医护只拿基本工资,20.2%医护收入低于基本工资。

不少读者十分关注收入问题,“医学界”就这项基本民生问题与10余名医护聊了聊。

“铁饭碗”也有生存压力?

这些医务人员多就职于三甲医院,来自呼吸、心内、ICU、肿瘤、产科、急诊、外科等10个科室,均为入行3-8年的年轻医护,他们并未被派往抗疫前线,但疫情期间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无需上前线,背靠大医院,不少人认为他们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他们反映了一个共性问题:疫情期间,收入锐减。

在大众印象里,“医务人员”这项职业一直是“稳定”的代名词,他们有政府兜底,大环境的动荡不会对他们构成危机,但事实却是,疫情期间,医务人员也面临着收入不足的困境。

2月,餐饮业告急,“西贝莜面村贷款发工资只能撑3月”登上热搜;4月,全球疫情日趋严重,“美国部分医院因收入骤降临时裁员”登上热搜。看起来是两个毫不相关的行业,但医院其实和餐饮等行业一样,面临运营难题。

一位网友留言道:“医护工资都是医院发的,各地医院自负盈亏,跟饭店、宾馆没啥两样。”



图片来源:微博

另一名网友说:“看不懂民众永远觉得医生工资高。甚至觉得疫情期间给补贴你们收入还是挺好......保底基本工资1000到3000不等。”



图片来源:微博

上面这名网友的留言确实反映了一部分医务人员的现状。

奖金被取消或按天计算

医务人员的薪酬由“基本工资”和“奖金”组成,后者占大头,取决于科室及医院收益。一方面,疫情暴发,来医院就诊、住院的患者急剧减少,医务人员收入下降;另一方面,医院自身资金紧张,适当调整了奖金系数及评定方式。

赵妍(化名)是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内科的护士,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临床工作,入职近3年时间。疫情暴发前,她的月收入大约是1万多,现在大幅度降低。

“疫情暴发后,奖金评定方式和原来完全不同,除了基本工资外,每天给50元,如果不上班就没有。如果这个月我能上20天班,就有1000元,再加上1500左右的基本工资,这个月的收入大概是2600到3000,”赵妍说。

不仅是赵妍所在的医院打破了原有的奖金评定制度,北京其他的三级医院也有所调整。部分受访者提到,现在的奖金不按照年资、学历来计算,均按照上班天数来评定。令大家稍感欣慰的是,部分科室的夜班费还是照常发放。

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及北京某三级医院外科医生表示,医院已经连续2个月取消了奖金,只留基本工资。

还有一名内科的医生吴莹(化名),她告诉“医学界”自己医院的情况比较特殊,疫情期间曾发生过院内感染,按照中国疾控中心的要求关闭了病房,全院医护均被隔离。

“没发生院内感染前医院状况其实还好,虽然奖金降低了三成,但工作也相对轻松。发生院内感染后,我们一共被隔离了一个月,开始在医院隔离,有一部分补助,后来都在酒店隔离,就取消了。我现在已经还不上房贷了,每月要向父母借钱维持生活,”吴莹说。

工作量不降反增

大部分受访者提到,疫情期间患者数量降低,工作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某三甲医院的王哲(化名)医生却比较辛苦,他还处于规培阶段,疫情暴发时正好轮转到急诊。他表示,疫情暴发后,工作量明显增加,大约是平时的2倍左右。

“我的情况比较特殊,还处于规培阶段,不拿急诊的工资,但据我了解全院的奖金都有不同程度降低,降幅大概1/3,而且,工作量正常的老师们也受到了影响。”王哲说。

还有2名医务人员表示,虽然病人有所减少,但人手不足,工作量不降反增。

其中一位医生在产科,她提到,这样的“刚需科室”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小,病人稍有减少,但实习生和研究生都还未回来,所以工作量有所增加。

内科的赵妍护士也遇到了相似的问题。平时,自理能力稍差或病情较重的患者都有护工或陪住家属辅助照料,疫情暴发后,护工尚未返京,家属陪住也严格限制。

这意味着,护士不仅要承担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肩负拍背、翻身、测血压、量体温等工作,而且科室内援鄂人员的工作也需由他们接手。“说实话,我感觉自己有点像义工,虽然我们没去前线,但也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赵妍说。

其实,不仅是年轻医护,高年资的医务人员也多有感慨。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施焕中,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要过苦日子了》的文章,他在文中写到“尽管在意料之中,我上周五拿到本月份的薪酬单之后还是愣坐在办公室里双眼发直良久。”



图片来源:施焕中(微信公众平台)

严格的入院标准

随着各行各业复工复产,医院也在逐步恢复诊疗,但部分防控措施就“限制”了一批患者。

以北京为例,4月1日,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按北京市现行的疫情防控要求,返京人员和来京人员均需居家或集中隔离14天。这意味着,来京就医患者也需遵守该项要求。

赵妍告诉“医学界”,所有患者都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健康宝记录、血清抗体检查单。异地就医患者还需提供在京居住14天证明,这份证明可以由宾馆或居委会、物业开具。无任何发热、呼吸道症状等才能收入院。

“我们病区一共30张床位,现在收了不到10个。之前每个月能收几百名患者,这个月估计只有几十。其实有很多患者打电话想住院,但住院标准非常严格,而且,大部分都是单人单间,这些要求拦下来了好多人。”赵妍说。

其实,不仅是赵妍所在医院,很多医院都严格控制住院人数及标准,最大程度避免交叉感染。

入院标准虽多有限制,但如遇突发情况,患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

北京某三甲医院ICU护士告诉“医学界”,虽然对住院标准严格,如果患者病情危急,未达到隔离14天的标准,但核酸、血清抗体等检测合格也可以从急诊收入ICU。

部分医务人员还反映了一个问题,重症患者比例明显增多。前期,患者对医院的防护措施并不完全放心,往往是“扛不住”了才来就诊。

可以说,医院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位医务人员感叹道:“说实话,二十多年了,我没见过那么空空如也的门诊大厅。”



图片来源:微博



结束语:疫情过后,请善待他们!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230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