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饭7元钱 海底捞玩的真好 又让人开眼了!(组图)

政商参阅/棱眼观世界 0

海底捞真的涨价了!

近日,一则有关“海底捞菜品涨价”的消息,让不少消费者心中一寒。



这价格涨得还真不少,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米饭7块钱一碗;小酥肉50块钱一盘;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

涨价也就罢了,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海底捞在涨价的同时,菜量也在有所下降。

疫情过后,报复性消费未到,报复性涨价却抢先而至。对此,海底捞相关负责人表示,涨价受疫情及成本上涨影响,但整体菜品价格调整控制在6%,各城市实行差异化定价。



事实上,这已经是海底捞半年内第二次提价了。早在2019年全国肉价上涨之际,海底捞就已经对部分热门地区进行了价格调整,涨幅约为3%—5%。

其实,有关复工后涨价的,远不止海底捞一家餐饮店,同为明星企业的西贝莜面村,也在近日被发现了价格上涨。

很显然,商家这是要把疫情下的损失赚回来。

没想到经过了一次疫情,海底捞也吃不起了

在消费者面前唯唯诺诺,换来了如今当爷的资本,看似平常的复工营业,实则却是“暗搓搓”的涨价环节。



海底捞涨价,其言外之意就是:朋友,供应链供不上货,人工成本也在增加,来堂食的人也少,我就涨这么点,良心企业啊!

在微博上,可以看到吐槽“海底捞涨价”的用户比比皆是,这也让微博上#海底捞涨价#迅速窜上微博热搜榜。



以北京地区为例,由于堂食开放不久,且出于防疫要求,海底捞堂食每桌之间都有空桌进行分隔,小桌用餐人数不超过三人。如此安排下,餐位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看到这样的情景,对于在疫情期间被劝退、降薪、延缓工资发放的人来说,无疑是再次的“重击”!为此,也有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真的是万物皆涨价,只有工资不涨价。

本来就不便宜,这下更贵了;本来就吃不起,现在就更别想吃了。

当然了,疫情当下涨价的又何止是海底捞一家呢!相比于海底捞6%的涨幅,西贝莜面村涨势更猛,土豆炖粉条80元,酸菜封缸肉80元,与海底捞相比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通过企查查数据统计发现,餐饮行业真的很不乐观,一边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一边又担忧着自身的生死存亡。如果没有充足的现金流进行支持,真的是举步维艰。

疫情如何将餐饮企业逼入绝地?

其实,海底捞涨价,也是无奈之举。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在停止营业的情况下,仍需定期支付员工工资和门店租金等成本。

首先,我们以海底捞为例,粗略计算一下每月需要花费多少钱。

以2019年上半年的财务计算为基准,每月员工成本6.1亿元,原材料成本8.2亿元,房屋租赁费用每月4630万。



截至2019年6月,海底捞有93%的门店位于中国大陆,受到疫情影响这些门店自1月26日起全部暂停营业。

可即便如此,现在的海底捞,每月还得面临7.1亿元的高额支出,而这还都是建立在自身家底深厚、成本费用控制能力较强的基础上。

以服务称道的海底捞,人工成本也成为其一项很重要的支出而目前,海底捞员工数在10万人左右,平均单店员工数为130人。

除了这些刚性成本之外,存货也是这次餐饮企业中最大的一笔损失,因为临近春节的缘故,很多商家都订购了大量食材。

因此,即便是现在疫情有所缓和,但消费者的恐慌情绪,仍需要一段时间来缓冲消散,这也就意味着,以海底捞为代表的餐饮门店,仍有面临亏损的可能。



回顾2003年,非典也曾重创餐饮行业,在最严重的时候整个行业的增速最高下降了30%。直至当年9月,餐饮行业才回到前一年的水平。

得消费者得天下

海底捞涨价一事,从经营者角度看,只是其应对疫情的一次常规经营策略。与其说是经营失策,不如说因被“网络晒单”而闹得沸沸扬扬。

对此,消费者也是态度不一,对海底捞涨价表示理解的一方认为:自1月26日开始暂停营业,直到3月12日才恢复营业,停业46天,在此期间损失较大,涨价无可厚非。



而对涨价不理解的一方则认为:从新闻报道中已经获知,中信银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银行已给予海底捞信贷资金21亿元,享受了特殊补贴还在涨价,难道不是应该降价促销?

与此同时,在获悉海底捞涨价的同时,一则来自“友商”麦当劳额消息,却让不少消费者欣喜若狂。原来是麦当劳通过小程序推出了多重优惠,吸引了很多消费者。这也直接导致4月6日麦当劳小程序被消费者抢崩盘。

疫情之下,同为餐饮巨头,一个理直气壮的涨价,一个却是降为半价促销。

餐饮业受影响最大,损失惨重,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过,像海底捞这类餐饮业巨头,应对疫情的能力、回旋余地要远远大于中小餐馆。显然,这是要通过涨价让消费分担或者至少分摊一部分吧。

其实从实力上看,海底捞是有能力承担消化这些损失的。当然,一切又市场决定,由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来选择吧。



降价也好,涨价也罢,只要真心善待消费者,赢得认可和喜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应该被铭记,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相关报道:海底捞玩的真好,又让我们开了眼了

一波海底捞官方承认的涨价,让一众新闻媒体发问:海底捞你还吃不吃?

等弄清楚海底捞为啥涨价,涨的价都去哪了,你就自然有自己的答案了。



先介绍背景:张勇,海底捞董事长。1994年在四川简阳成立第一家海底捞,入籍新加坡后,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次年,张勇舒萍夫妇一举登顶《福布斯亚洲》新加坡首富,身价约1,000亿人民币。

除了移民,上市前张勇做的另一个动作就是设立家族信托。张勇舒萍夫妇所持海底捞公司的全部股份,全部是通过“离岸家族信托+BVI公司”持有的,总价值约1,000亿。

这样做的好处是:

1、1000亿全数装入离岸信托,放弃所有权,只享有受益权(为信托受益人),隔离了家族资产的债务风险。

2、张勇一家都入了新加坡籍,新加坡对海外收入免税。

至此,约1,000亿市值的海底捞股票在英美普通法系的保护之下(离岸信托),并最终流回不对海外收入征税的新加坡。

不知道“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这句话符不符合您看到这的心态。



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曾经表示,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每年的新增门店不会超过30家。但上市之后,这一保证被迅速打破。2018年,海底捞新增门店200家。而仅2019年上半年,就新增门店127家,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海底捞开业。

伴随着疯狂开店的同时,却是经营数据的反转。(此段必读)



即便海底捞的人均消费在不断增长,但同店营收的增长却越来越吃力。其一二线城市的同店营收增长率下滑惊人,唯有三线城市的增长率上涨了1.9%,但三线城市的营收在海底捞的整体营收中占比仅有20%。



而导致以上结果的直接原因,就是海底捞引以为傲的翻台率出现了下降。这可是海底捞独步武林的最大资本。



即便是快速开店摊平了一些整体运营成本,但经营数据的不理想依然大大影响了海底捞的净利率。

好了,终于可以来理理涨价这个事了,海底捞官方回应因人力和食材成本上涨,所以才上调价格。

你说人力成本上涨这我真不太信,毕竟现在已经是大面积减薪潮,未来你不爆出降薪的新闻我就算你爷们。

关于食材,你超过一半的采购金额输送给了自己公司!



众所周知张勇旗下的产业几乎覆盖了火锅这一餐饮业态中从原材料到食材运输的全产业链。

负责海底捞火锅底料生产的是张勇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颐海国际。颐海国际是海底捞主要的火锅底料供应商,张勇夫妇持有35.61%的股份。2015-2018年海底捞从颐海国际采购的原材料占比自16.8%提升至约22.6%。2018年海底捞向颐海国际采购额多达11亿,占颐海国际营业收入的38%。

上游食材供应链中也有关联方的身影。蜀海供应链、四川海底捞、扎鲁特旗都是张勇名下的关联公司。其中,蜀海供应链不仅为海底捞提供火锅食材还提供食材仓储运输服务。2018年,海底捞向关联方采购食材的总金额为19亿元。加上之前采购自颐海国际的11亿火锅底料,海底捞合计向关联方采购金额达30亿元,占总采购金额的55%。

而餐饮供应链上游的颐海国际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7%和17%,远高于上市公司海底捞的7.3%。

这就让人细思极恐了!

一盘大棋下完,海底捞把下游连锁店作为上游供应链体系的流量入口。即使海底捞本身因为门店扩张而导致净利率下降,集团丢失的利润却可以从供应链公司中赚回来。但海底捞这个个体作为上市公司,净利下滑可能就要一众小股东来买单了。

现如今疫情之后开市涨价,面对消费者左手要钱的理由是我的右手要涨价了!

玩的真好...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0344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