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涌入59名确诊病例 这个边境小城被迫上热搜(图)

瞭望东方周刊 0

近日,东北边陲小城绥芬河上了热搜。

短短6天时间,这个人口只有7万的中俄边境小城,接连输入59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入境人员。

网友表示,十八线小城市,真的太难了!



4月1日之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绥芬河市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一直是0。

之所以在6、7日出现确诊病例暴增的状况,是因为我国民航局在3月26日发布《关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调减国际客运航班量的通知》,根据这一措施,每周航班量将下降到130班左右。在我国国际航班大幅减少后,在莫斯科的中国人有不少辗转前往海参崴,再通过绥芬河口岸入境。

根据4月7日《黑龙江日报》报道,绥芬河口岸是黑龙江唯一一个全天候持续开关运行的陆路口岸,“现在每日约有近百名左右俄罗斯货车驾驶员出入境”。

微信公众号“逗比俄罗斯”就发过通过这条线路回国的行程——





绥芬河口岸地理位置

因为“口岸检验检疫能力和市区隔离检测能力已超过极限”,4月7日-13日,中俄绥芬河口岸决定关闭。





由于来自俄罗斯的黑龙江省新冠肺炎境外输入病例持续增长,中国驻符拉迪沃斯托克总领事馆 4月5日、6日、7日、8日四天连续发布出行风险通告。



总领馆表示,再次强烈提醒相关中国公民充分考虑疫情形势,特别是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绥芬河路线存在的巨大感染风险,切勿尝试经由绥芬河等陆路口岸回国,切勿贸然来到滨海边疆区。

4月8日,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绥芬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4月7日发布通知,为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管控工作,严格做好“内防扩散,外防输入”,位于黑龙江省中俄边境的绥芬河市所有小区自4月8日6时起实行封闭管理,严守小区大门、楼道单元门和居民家门。



按照要求,小区居民每户可每三天派出一人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且当天必须返回。进出小区人员按“通行证登记+扫码+测温+戴口罩”管理。

有网友表示,现在绥芬河情况并不客观,急需支援——



到4月6日,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各市县驰援绥芬河的医务人员集结完毕,总人数120余人。

4月6日开始,绥芬河市百余名建设者开始夜以继日抢建方舱医院。绥芬河方舱医院在一栋办公楼的基础上改建,预计将于4月11日正式启用,可提供600余张床位。

如果不是以这种方式上了热搜,人们很少关注到这座颇有异域风情的边陲小城。



20世纪20年代年代,曾有俄、美、英、澳、日、韩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云集于此,当时绥芬河就被称为“国境商业都市”。它也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留下了很多中东铁路历史和边城边贸的故事。

时间追溯回战争年代——

当年的绥芬河并不平静,成了被列强瓜分的重灾区,著名的中东铁路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

据《牡丹江晨报》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中东铁路为依托,形成了一条连接中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红色秘密交通线。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1919年,共产国际就在中国设立了秘密交通站。中共二大后,为加强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共在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等地设立地下交通站。



“大白楼”曾经是红色之路上,我党的一个秘密的地下联络点。为红色之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罗章龙


1922年,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罗章龙到东北考察工人运动时,就曾沿中东铁路来到绥芬河,入住于大白楼,在这里印刷传单,并向工人发表演讲。

1924年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后,罗章龙在苏共产国际地下交通员的护送下,被安排在共产国际交通站欧罗巴旅馆,后住“大白楼”铁路公寓。再次途经绥芬河,罗章龙感慨万分,写下著名的七言诗《夜渡绥芬河》:紫霞垂野暮山焚,皂帽桦鞋夕进军。午夜星繁风正急,衔枚疾走渡绥芬。

1928年,由于国内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共“六大”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在党的“六大”召开前后,参会代表们主要是在哈尔滨国际交通站的统一安排下,经绥芬河与满洲里国际交通站赴苏和回国的。会后,周恩来、邓中夏、邓颖超、李立三、蔡畅等50多名代表先后分批经绥芬河回国。其中许多人入境后曾入住于大白楼。周恩来、邓颖超、李立三等四人一同途经绥芬河时,是由一名白俄交通员赶着一辆拉饲草的马车掩护入境的。那天正赶上雨天,四人藏身于饲草之中,在安全到达绥芬河后便住进了大白楼铁路公寓,后又搭乘火车转移至内地。



1928年2月18日出生于绥芬河市的混血女孩嘎丽娅,是中俄两国共同的英雄。


嘎丽娅,1928年出生,是一个会说俄语、汉语、日语的中俄混血少女。她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攻击,8月9日,绥芬河市区内的日军已基本被歼灭,但盘踞在天长山要塞的日军挟持部分中日妇女和儿童仍在负隅顽抗。8月12日,嘎丽娅担任劝降军使翻译,先后两次赴天长山劝降,被日军杀害,年仅17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奉献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被后人们称为“和平天使”。

她的雕像至今矗立在绥芬河和平广场上。



绥芬河人将嘎丽娅和纪念碑的故事致信俄罗斯总统普京,得到了热情的回应。他在亲笔回信中说:“对绥芬河这个良好的倡议表示感谢”,并建议纪念碑上应该刻上这段话。“俄中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发生在绥芬河的红色故事还被拍成影视作品。



2016年8月24日播出的红色电视剧《红色通道》,讲述了在30年代中苏边境绥芬河发生的红色故事。伍权(刘烨在地下交通员林更生、张二嘎、革命群众沈四娘、杨海轩等人的帮助下,粉碎了周默涵布下的层层罗网,打开了一条红色通道,将一位重要人士安全送出了绥芬河的故事。

绥芬河由牡丹江市代管黑龙江省直辖县级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小城面积只有460平方公里,却拥有长达27公里的边境线和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边境口岸。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中俄边贸历史变迁几乎都浓缩在这座小城的发展史上。

交换几块泡泡糖、巧克力、“白菜换坦克”,这些最原始的对俄边贸交易方式都始于这座小城。



曾经绥芬河兴起的“欠欠”大集(绥芬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3年,绥芬河被国家确定为一类口岸。

改革开放后,作为陆路口岸的绥芬河大胆加快边贸发展。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1984年,在绥芬河成立的中苏友好协会派出6人乘铁路轨道车,携带500公斤西瓜赴绥芬河毗邻城市波格拉尼奇内访问。

“西瓜外交”开启了绥芬河对外贸易的大门。1987年绥芬河与波格拉尼奇内边境易货贸易协定的签订,1988年,绥芬河成为黑龙江省通贸兴边试验区,67名劳务人员首次出境种植蔬菜,在全省乃至全国开了先河。

1990年前后绥芬河兴起“欠欠”(俄语交换的意思)贸易大集,俄罗斯人用相机、望远镜、呢子大衣等换中国人的皮夹克、运动服、玩具等。之后大大小小“欠欠”市场的兴起,成就了大批“欠欠”者成为“国际倒爷”。

1992年,绥芬河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沿边扩大开放城市,此后俄贸易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如今,“欠欠”交易也早已被电商贸易所取代,绥芬河通过实施“电商+传统商场”“电商+俄货市场”“电商+项目”“电商+物流”战略,开辟对俄跨境电商新通道,借助互联网“买全俄、卖全国”,成为国内最大的俄罗斯商品集散地。

1999年6月,绥芬河市经中俄两国政府外交换文开始辟建中俄互市贸易区,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使这个边境小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70年来,绥芬河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已经从过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商旅城市。



绥芬河口岸国门


绥芬河铁路口岸站现为一等站,业务性质为客货运输站,主要办理国际联运货物运输和国际、国内旅客运输,以及自站货物的到发、装卸等作业。

绥芬河铁路口岸,全年24小时通关。铁路口岸进口主要以木材、煤炭、铁精矿、化肥为主,出口主要以建材、设备、箱包为主。









陆海联运实现常态化运营,绥芬河成为“龙江丝路带”上的重要出海口


绥芬河公路口岸客货通关现在实行每周7天12小时无午休工作制。进口主要以木材、水泥、废旧钢材、海产品为主。出口主要以蔬菜、水果、建材、服装、小百、机电产品为主。

2016年,绥芬河口岸已被国家批准为进口粮食指定口岸、猪肉出口指定口岸、进境食用水生动物进口试点口岸、进口汽车指定口岸。多年来,绥芬河口岸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入手,推动俄罗斯铁矿砂、煤炭进口实现规模化,使铁矿砂、煤炭等进口新品种运量大幅增加,改变了边境贸易商品结构单一、贸易方式单一的局面。



2019年9月29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正式揭牌。



在绥芬河人民政府官网上,写着这样的介绍——

绥芬河是一个清凉、干净、清静、优雅、舒适、浪漫、宜居的边境城市,它的多元文化与风情万种,它的真诚接纳与热情周到,是一个来了就会喜欢上的地方!

来欣赏一波这座现代化国际商旅城市的风貌——



万国旗是边境城市绥芬河最亮丽的风景线



在市政大楼上鸟瞰绥芬河



日月湖夜色



天长湖风光



繁忙的铁路口岸



国际客运站等待过关的游人



三座铁路高架桥并列齐驱



绥芬大桥







(以上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城馨子驿站”)



滨绥铁路拉面河展线(拍摄:张亦航)



俯瞰绥芬河站(拍摄:陈铭逸)



中俄混血的调机司机(拍摄:张亦航)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10297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