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央行看似“鹰派”的背后有何顾虑?

Reuters 0

 新冠疫情蔓延态势日益严峻引发全球恐慌,美联储一月之内两度闪电降息,其他主要央行亦纷纷跟进,市场均屏息静待中国央行何时进一步降息。然而,等待市场的不仅是持稳的MLF(中期借贷便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还有无任何降息吹风的“鹰派”表态,中国央行看似淡定的背后究竟有何顾虑?

卓有成效的抗疫措施令中国先行迈入疫后经济恢复阶段,但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锁国封关等防控模式恐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停摆,中国作为链条上重要的一环恐难独善其身,结构性通胀风险仍存;同时,在实际利率水平已经较低的情况下,使用价格型工具弊大于利。

“今年1-2月CPI水平仍然较高,仍然对通胀压力有所担忧。”一位接近决策层的专家对路透称,当前市场普遍认为,猪肉价格高企是CPI维持高位的重要因素,但将其他通胀风险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他指出,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确实是持续走低了,如原油价格大概在20年左右的历史低位,但另一方面,因受疫情冲击,一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如抗疫物资、医疗服务、劳动力的价格会持续紧张,猪肉价格也不一定能降下来。

中国央行原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亦对路透表示,目前中国的确面临着物价上涨的风险,在下调利率时必须对此有所考量;如果物价维持低位但经济不好,才适合采取降息等措施。

“中国现在物价上涨还是比较厉害的,...下降(存款基准)利率在中国不一定能够起到促消费的结果,有钱的人再怎么降也跟他无关,没钱的人降了就更不敢消费了,对老百姓的利益也是受损的。”他称。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近日在一论坛上也指出,此次疫情让供应端、需求端两端都受到冲击,但是当需求端恢复,如果供应端供应无法满足的话可能导致滞胀。

中国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今年前两月CPI同比增速较高,既受到结构性因素的拉动,也叠加了疫情对供给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可能还会短期持续一段时间。

也是在同一场合,针对路透就“美联储迅速把利率降到0,中国央行在降息和降准方面是否还有空间”的提问,陈雨露分别从结构性政策、增加流动性政策以及引导市场利率下行政策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未就降息进行任何吹风,被市场评价为表态“偏鹰”。

不过,英国金融时报周三报导称,中国央行已经就调降银行业存款利率进行了讨论。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2%,和路透调查预估中值一致,涨幅较上月创下的逾八年新高的5.4%略回落。统计局解读称,食品价格上涨较多,主要是受部分地区物流不畅、部分企业和市场延期开工开市、以及有居民囤购等多个因素影响。

**实际利率水平已较低**

本月美联储两次紧急降息,中国央行虽未跟进,但出台定向降准举措,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随后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降至历史低位附近,七天期回购加权利率亦创下11年新低。

同时,实体企业贷款端的成本也在下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马骏近日称,2月一般贷款利率为5.49%,较2019年12月下降25个基点。3月LPR虽与上月持平,但并不代表贷款利率也保持不变,2月LPR下降的效果也将在3月有所体现,即3月份贷款利率有较大概率会继续下降。

“实际利率持续走低,虽然中国采取的措施以数量型为主,但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上述专家称。

盛松成亦指出,虽然近期MLF、LPR利率均未下降,但中国实际利率水平是在下降的,而且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此外,房地产也是央行的顾虑之一。前述专家就指出,当前房地产价格存在反弹风险。

“我们希望货币政策宽松后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中小微企业,但搞的不好,就很容易流向房地产,就像2003年非典之后房价疯涨...这与美国不同,美国的实体经济都是私营部门,利率下降后会马上会影响到投资的成本和风险,但我们利率下降不一定有用”,盛松成表示。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势头难遏,继两次降息后美联储再祭出无限量化宽松重磅举措,但鉴于当前海内外情势不同,中国政策重心仍旧在精准定向发力支持经济发展,全球宽松环境下国内政策操作空间犹存,在稳增长压力下货币政策量价宽松举措预计仍将视经济情况伺机而动。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文学城 查看原文
http://www.wenxuecity.com/news/2020/03/25/9283352.html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