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医大女生奸杀案细节 凶手如今生活富足(组图)

中国新闻周刊/环球人物 0



她被害之后,父母曾多次在她遇害的地方凭吊,也曾被人看到相互搀扶着到刑侦支队打探进展。

|作者:隋唐

|编审:苏睿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8年前的南京医科大学奸杀案(南京3.24案)在2月24日告破,消息瞬间刷爆网络。

当年26岁的凶手麻某如今已经54岁。这么多年来,他在邻居眼里一直是一副“老实忠厚”的形象。谁都没想到,这个“和善”的老实人,竟然是在28年前残忍奸杀女大学生的冷血杀手。



案发那天晚上,麻某将女大学生林伶残忍地用钝器打晕,随后对昏迷不醒的女大学生实施了性侵。事后,害怕事情暴露的他将林伶的头按入下水道,并将她残忍杀害。

当年这件案子曾轰动全国,与1996年同样发生在南京的“南大碎尸案”齐名。

被害时,林伶正值青春年华。身为优等生的她年年都拿一等奖学金,还是学生会的干部。出事之后,她的父母曾相互搀扶着去警察局打探消息,如今父亲已在愤恨中撒手人寰。

当年南京全警动员、全市发动,抽调数百名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连续数月开展大规模走访调查和摸排等工作,核查线索数千条,走访排查人员超过1.5万人,但受困于当时的条件,案件最终成了悬案。

没想到,当年一件如此蹊跷的悬案,如今被一项名叫“Y库”的DNA技术仅耗时不到3天就破案了。



下水道里的女学生

1992年3月20日,南医大学生林伶在下晚自习的路上失踪,两天后尸体在校园内的下水道里被发现。

据当时在学校任教的王老师回忆,事发地点是一个回字型的教学楼,中央有一个天井。这种结构的天井一般没人去,但是警方在附近排查的时候到里面搜索,打开井盖找到了林伶的尸体。

警方经过勘查发现,林伶是被头朝下塞进下水道管子里的,而身体还在外面。据法医介绍,被塞下去时她处于昏迷状态,很可能是后来窒息导致身亡。



经过寻访,警方曾发现过一名目击证人,是学校的保安。当天晚上十点半,这名保安在教学楼的熄灯时间巡岗。走到出事教室时,他在盥洗室看到了一个身影。此人穿着胶鞋,正在跺脚、洗手。

随后保安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用手电筒照了一下对方的脸,对方拔腿就跑。虽然保安没有追上对方,但看清了他的脸。后来,嫌疑人的画像被登在了《扬子晚报》上。

《扬子晚报》上对该凶手的描述是:“男性,身高1.70米左右,年龄25岁左右;方圆脸,眼睛较大,头发硬、密、不长,皮肤略黑,面部有粉刺或者疤迹;体形壮实,性暴胆大。”



·当年刊登的画像

当时南京市公安局还发布了悬赏令,额度为1万元。按照那时的人均工资来看,这相当于好几年的收入。

但即便这样,案件的调查还是陷入了僵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案发前后的几天里南京一直在下雨,雨水将一切痕迹与气味都冲刷干净,连警犬都没有发挥作用。

当时跟踪这个案子的一名法制记者表示:“在当年这可是一个大案子,很多老百姓也知道这个事情,但局限于当时的技侦技术,一直无法破案,嫌疑人的身份也无法确定。”

就这样,南医大奸杀案成了一个悬案。但是在这近30年中,警方一直没有放弃任何蛛丝马迹,坚持追案,直到28年后终于告破。



Y库

28年后,麻某的落网源于一次对其舅舅的DNA采集。

2020年2月21日,徐州沛县刑警大队DNA实验室主动联系到了南京市公安局,透露了一条重要信息:沛县一被盘查人员麻某侠的DNA数据与南医大凶手高度吻合。

这个消息就像一个深水炸弹,将沉寂了28年的水面炸出了巨浪。

接报后,南京市公安局启用了一个名为Y库的DNA技术,仅用时不到3天,就锁定了麻某并对其实施了抓捕。

1992年案发时,南京市公安局抽调数百名精干警力组成专案组,核查线索数千条,走访排查人员超过1.5万人,用了28年依然没有找到凶手;如今利用Y库,只用3天时间便终结了这桩悬案。

那么问题来了,Y库究竟是什么?

通常来说,常染色体的STR(常染色体的短串联重复序列)相似度伴随着亲疏远近迅速衰减,父子之间只有50%相同,祖孙之间只剩25%,而且相似度并不单纯反映亲疏关系,甚至不指向任何确定的性征。利用常规DNA检测,除非凶手再次因为某些原因被采集DNA,否则难以进行鉴别。

但是Y库不同,它其实是一个家族男性的“族谱”。

因为人体一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所以Y染色体为男性独有,且来自于父系。如果不发生突变,那么祖孙几代的Y染色体应该是一致的,所以一个家族虽有几十口人,但只采集一个人的数据就可以对比家族内其他男性。



这是一项异常高效的刑侦手段,它的指向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族群。除了可以成为打开悬案的药匙,还能在打击拐卖儿童、帮助拐卖儿童寻亲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其实在此次南医大奸杀案告破之前,Y库在国内已有过惊艳亮相——抓出了白银案的凶手高承勇。不过因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维护成本,且用途相对单一,不能为医学或生物学科研提供帮助,Y库的建设在中国还是遇到了一定阻力。

好在2018年公安部牵头,正式公布了一个Y库建设的“三年规划”,要求各地用3年时间建成自己的Y库。而这次南医大奸杀案的攻破,就是这个“三年计划”的辉煌战果。

某省级大队刑警对媒体感慨道:“当Y库真正普及的那一天,很可能会颠覆之前警方传统的破案思路,那种派出几个警察四处调查走访的时代可能就真的不存在了。”



破案之后

逃脱法网制裁28年的麻某,与其他潜伏起来的悬案凶手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在邻居眼中,他一直都为人和善。每当有邻居去他家做客,他都会主动递烟递茶。除此之外,他还是公司骨干、养狗专家。

得知麻某是犯罪嫌疑人,他身边的同事都很吃惊。在麻某曾经的领导眼中,他工作一直不错,人缘也不坏。任职期间,因公司在德国有办事处,他还被借调到德国一段时间,深受公司重用。

他喜欢狗,还是个养狗专家,借调德国时曾从德国带回来一公一母两只牧羊犬。靠着经营名犬的生意,他这些年的日子“一直过得挺不错”。

相比于麻某,林伶的父母这些年可以用“凄惨”来形容。

林伶被害之前,是正儿八经的“学霸”,有着同学们都羡慕的光明前途。如今,她的同班同学们有很多已经是各医院的科室主任。如果没有被害,她现在也应该是某家医院的中流砥柱了。

她被害之后,父母曾多次在她遇害的地方凭吊,也曾被人看到相互搀扶着到刑侦支队打探进展。



当年接待他们的刑警叶宁在日记中曾写道:“那天下着清明前常有的雨,我看到这两个已显老的中年人互相搀扶着踯躅而来,轻车熟路地进了支队长的办公室。有认识的人和我说‘这是3·24死者的父母’,我的心一下子揪住了。”

“走的时候他们依然比较平静,尽管难以掩饰脸上写满的悲伤和失望。本来可能是活泼的女儿挽着他们,现在没有,只有夫妻俩互相搀扶。一把伞遮不住落在两人身上的雨,也许他们已经不在乎雨了,那么大的女儿没有了,他们的悲伤还怕雨淋吗?”

后来,林伶的父亲因病去世,没有等到破案的这一天。

如今,林家只剩下林母和一个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听到案子告破后,林母只简短地说了一句:“我听到以后,心情有惊喜,也有难过。”

而林母身边的朋友说起来,语气里多有感慨和不忍:“她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还算平静。但我们也不敢往深处问。谁都知道这件事对这个家的伤害太大了。”

现在案件已破,林伶终于得以昭雪。而在她的身后,还有诸多悬案等着被一一揭开。相信随着Y库技术和其他刑侦技术的进步,这些悬案凶手们的“好日子”就快到头了。

就像《杀人回忆》结尾时的宋康昊那样,警方正在死死盯着那些逍遥法外的凶手们。

南医大杀人案告破更多细节被披露,公众惊讶发现破案关键,神秘“族谱”屡立奇功

今年2月23日,一则来自南京警方不到两百字的案情通报,迅速引发舆论关注。



南京市公安局的通报。图源@平安南京

28年前轰动一时的南医大女生被害案宣告侦破,杀人凶手麻继钢于家中落网。很快,更多细节被披露,公众惊讶地发现破案的关键,竟是麻继钢一位男性近亲10年前在江苏沛县某派出所留下的血样。

这个陈年旧案被侦破的背后,除了告慰一个已经破碎的家庭,也将一个建设多年却依然神秘的基因数据库——Y库家系工匠系统(后简称“Y库”),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消失的杀人犯

从南京医科大学老校区正门拐两个弯,就到了石鼓路。这两个步行约10分钟即可互相抵达的地点,都在南京市中心,离现在最繁华的新街口商圈,也不过一公里。

28年前,就在南医大1号教学楼附近,已经失踪了4天的女学生林伶的遗体被发现。经法医鉴定,系被人用钝器击打头部、实施强奸后,按入窨井中窒息死亡,情节恶劣。

当时林伶多位同学接受媒体采访称,林伶学习用功,每天有固定的时间上晚自习。1992年3月20日的晚自习之后,与她关系较亲密的同学、室友都没有再见过她,于是上报给了教务处,学校随即报案。因此,大家曾经怀疑是学校内部人士作案,“踩好了点。”



28年前的案发现场。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基于学校师生提供的线索,警方找到尸体后,提取了留在遇害女生体内的凶手的DNA,首先在校园内进行比对。“对象主要是男性同学和教职工,有的是抽血有的是涂唾液。”当年一位在职教师曾对媒体回忆道。

但是,校内男性教职工、学生都比对过生物信息之后,依然没有发现凶手。警方还将调查范围扩大到方圆两公里的居民小区,每家每户问询。

最终,案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1992年轰动南京的大案,市公安局为此成立专案组,并由省公安厅挂牌督办,曾抽调数百名精干警力,开展了连续数月的走访调查摸排,排查人员超过1.5万人。

但那个杀人凶手,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林伶失踪的那个夜里。

“我还记得那几天每天都在下小雨,警方带来的警犬也一无所获,可能是雨水把气味啊脚印啊这些证据都冲走了。”有教职工曾这样猜测难以破案的原因。

实际上,从痕迹学来看,犯罪嫌疑人并非实施“完美犯罪”,相反,除了强奸遇害人并留下精液之外,他还被学校保安当面撞见过。根据当时本地媒体报道,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之后仓皇而逃,曾被学校保安当成是小偷追捕,但被其逃脱。后来,警方根据保安的描述绘制了嫌疑人的模拟画像。

谁也没想到,消失28年之久的杀人凶手,最终被发现的地点,就在那条距离案发地点步行10分钟可到的石鼓路。

据凶手麻继钢的邻居透露,麻继钢在位于石鼓路的普通居民小区中,已经居住了20多年。认识他的街坊四邻听说他是28年前那个恶性杀人案的凶手,第一反应都是难以置信,因为麻继钢太普通了——普通的外貌,普通的工作,普通的住宅,普通的家庭。

也有一些事情让人对他稍微有点印象,比如他喜欢养狗、车上常放着本《圣经》。还有人说,“他的女儿蛮优秀的,已经上大学了。”没有人注意到,28年前,本地媒体《扬子晚报》上出现过的南医大奸杀案犯罪嫌疑人模拟画像,与他有那么七八分相似。



28年前报纸刊登的悬赏通告。

大力推进的“Y库”建设

麻继钢归案之后,被网友称作男版“劳荣枝”。但比起劳荣枝的隐姓埋名和颠沛流离,麻继钢的生活可以算安稳。作案不久后,他便通过父亲的关系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当司机,甚至拿到了编制。平静的日子,直到堂兄麻某侠的血样突然进入了警方的比对系统。

根据南京警方在24号媒体通气会上发布的信息,2020年2月21日,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与沛县局刑警大队DNA实验室联系称: 1992.03.24南京重大强奸、杀人案死者DNA数据与沛县被盘查人员麻某侠(男,53岁,住沛县鸳楼人,鸳楼派出所采集血样)的数据高度吻合,基本确定嫌疑人为麻某侠近亲人员。

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这一结论,让28年前的旧案迅速重启。南京警方与沛县公安局相互配合, 3天之内便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麻继钢并实施抓捕。归案后,麻继钢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为什么近亲的血样,能够帮助警方找到逃匿28年之久的杀人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蒋舟(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与我国“Y库”的建立健全密不可分。

“从理论上讲,利用Y染色体的遗传信息来建立数据库,是目前用于排查犯罪嫌疑人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原因有主要几点,一个是从生物原理上讲,Y染色体来自于父系,一个家族中爷爷、父亲、叔叔、儿子等男性家庭成员的Y染色体基本是一致的。只要录入家族中一个男性成员,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排查整个家族的男性血亲,可以缩小侦查范围。”

“二是从我国的传统风俗来讲,大多数地区尤其农村城镇,随父姓的较多,就姓氏而言容易判断;三是重刑案的犯罪群体以男性罪犯为主,占比高达九成以上,如果投入建设一个包含女性样本的数据库并不划算。”蒋舟说。

“即便理论如此,但是实践上或许还有一些疏漏和障碍。”比如,根据官方披露和媒体报道,与麻继刚DNA数据高度吻合的其堂兄,公安系统早在10年前便已对他进行采血入库,蒋舟有些疑惑,为何直到10年后才比对出高度符合?

蒋舟表示,就技术而言,只需要设计一个并不复杂的程序,就能将Y库的生物信息与犯罪嫌疑人留下的DNA进行自动比对。

但一位资深一线刑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采血入库并不直接等同于入“Y库”。

“目前官方没有披露麻某侠为何原因被盘查并采血,如果是对违法犯罪人员进行的常规信息采集,很有可能不会进入Y库,更何况10年前不一定每个省市都在建立这个数据库。”该刑警表示。

这一点在政策上有迹可循。根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2018年,公安部公布了一个Y库建设的“三年规划”,要求各地用3年时间建成自己的Y库。

有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由2016年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告破所推动——该案凶手高承勇,正是由于其家族另一名男性因为犯罪,在公安机关留下DNA样本与白银连环案凶手留下的Y染色体信息相同,最终通过排查找到了真凶。

实际上,早在白银案告破之前,Y库就已经被尝试运用于刑事侦查。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裴煜曾在2017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到,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于2007年开始建设Y库, 是全国最早建立Y库的公安机关。但全国各地并不统一。

陈案侦破是一线刑警重要“KPI”

2019年6月,福建人林倩发现,在福建不同县市公安系统工作的一些朋友,在转发一则类似的采血通告——为配合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及第三代数字身份证基础调查等工作,我市/县公安机关将在前期农村家系族谱调查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男性作为代表进行血样采集。

这样的通告有些措辞一度引起了朋友们的争议——“该项工作不仅有利于帮助公安机关有效寻找失踪人口,协助走失儿童……还能帮弘扬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族谱文化。”林倩记得自己当时还“女权”了一把,在朋友圈吐槽道:彰显父系血统、夫权的族谱文化,有什么可传承的?

随着南医大杀人案告破,有警察朋友告诉她,基层派出所、公安机关推进男性血样采集,其实就是为了建“Y库”。由于有文件明确规定具体的细则需要保密,以及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反感,所以采血通告上模糊了最直接的用意——排查犯罪嫌疑人。

无论通告如何委婉,这对于基层公安人员而言终究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某基层公安局刑事技术科工作人员小刘表示自己最不愿意做的就是这个事:“因为好多人外出务工,即便一个家族只需要采一个人的血样,都不一定采得全。最好要先了解清楚村里谁跟谁是一个家族的。”小刘表示,下乡采个血,完全体验到了乡镇干部的难处。

这种大范围大规模采集血样做法,在当前我国刑事法律上面临一定障碍, 缺少法律上依据,也无法强制。然而,即便不易,建设Y库还面临“高投入、单一功能”的争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称,这种数据库的用途相对单一,不能为医学或生物学科研提供帮助。甚至“没有任何商业上的价值”。

但是对于奋战在刑侦一线的警察而言,他们期待着Y库的成熟能给刑侦工作带来质的改变,尤其是能对陈年旧案进行清扫。安徽痕检科刑警小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陈年积案尤其是命案的侦破率,就是他工作中最重要的“KPI”。

“我国对命案积案的投入非常大,几乎是不惜一切去侦破。就我自己的单位而言,每年都会组织开展此类侦破工作。”但小梁同时认为,想要达到陈案的理想侦破“绩效”,对科技的依赖比较大。

“现在技术发达,视频监控又到处都是,所以侦破新案子难度不大,尤其命案,侦破率几乎百分之百。但是陈案旧案就不同了。比如十几年前的案子没破,现在人证物证可能都流失了,这样的案子,破案要花费的精力和代价比新案高得多。”

小梁表示,新的有效科技,对于刑侦工作而言,比普通人想的要重要得多。“不是像看侦探小说那样,需要你要有多好的想象力,其实大多是靠现代刑侦手段和技术。”

小梁举例道,“监控模糊了,通过图侦技术处理清楚,就看清犯罪嫌疑人的脸;过去提取DNA样本量特别高,现在只需要微量的生物样本就可以做。同理,Y库不断健全以后,陈案旧案的扫尾工作会更顺利。”

值班编辑:冯超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347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