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这些国家争相示爱取悦中国背后的考量(图)

BBC中文网 0




中国新冠病毒疫情引起世界关注之初,中东各国争相向北京“示爱”,力图赢得中国这个日渐重要的伙伴的青睐。

有口头表示友情关爱的,有慷慨解囊提供物资的,在中东和北非部分地区,取悦北京似乎成了不少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甚至与对手竞争。

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中东和北非最大的外国投资金主,全世界最大的原油消费国,并且积极推广自己集中控制实现高速发展的模式,作为解决中东地区一些老问题的途径。

伴随着疫情危机的发展,局面愈加明朗:中国已成功地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中东不同阵营——对中国的支持不仅来自以沙特为首的一方,还来自伊朗及其盟友,以及以色列、卡塔尔和土耳其。




美国的传统盟友下了很大功夫表示对中国的支持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2月5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已捐献防疫物资的21个国家名单,其中包括埃及、伊朗、阿联酋、阿尔及利亚和土耳其。

这些都是中国在该地区的亲密伙伴。

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在国内独立战争期间就和中国建立关系,过去一些年,双方在军事、商业领域的往来进一步加强。

阿尔及利亚1990年代爆发内战,西方投资者倾盘撤出。此后,中国国营公司一直在援建该国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中资也大笔投入埃及新行政首都和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的建设。

连续几十年,中国一直和伊朗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军事和商业关系,在伊朗能源领域扮演重要角色。制裁导致伊朗在国际间倍受孤立,加上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双方关系进一步巩固。

伊朗外长扎里夫2月4日用中文连发推特,称赞中国的抗疫努力,并且引经据典展示爱心。






或许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在中国和伊朗,推特这个社交媒体平台都受到严格的审查和管制。

古丝绸之路上的土耳其也和中国长期保持关系。近年来,中国出境游蓬勃发展、进口产品大增等都让土耳其从中受益。结果,土耳其不再严厉谴责北京的新疆政策,并且在2017年将“东突伊斯兰运动”定性为恐怖组织。土耳其还开始遣返在国内避难的维吾尔活动人士。

阿联酋传统上和西方大国结盟,但是,该国有中东地区最大的中国劳工社区,而且还是中国技术的热情粉丝。

2018年,阿联酋的哈利法港成为中国中东地区一带一路计划关键选址之一。其他地点还包括阿曼的杜库姆、沙特的吉赞、埃及的塞得港和艾因·苏赫纳港。

还有报道说,阿联酋是中国翼龙2号无人机的“零号”客户,在与利比亚和也门的冲突中受命出征。

迪拜,中国银行四大巨头在这里都有分支,迪拜还有地区人民币交易中心。王储阿布扎比王储本-扎耶德说,迪拜已经做好准备、“持续”向中国提供防疫“所需的一切”




病毒已经扩散到中东,这将给中国形象带来怎样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相信中国政府的能力”


沙特国王萨特曼不甘示弱,转天便给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打电话,“分享中国人民的痛苦”、表达“对中国政府(应对危机)能力的信心”。

沙特迅速和国际供应商签署合同,向中国提供医疗器材、防护用品。

沙特是世界最大的军火进口国之一,近年来,因为被禁止从美国采购,沙特也将目光投向中国的军用无人机;沙特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和中国公司计划筹建多家合资企业。沙特还表示,其2030经济改革计划要和中国的一带一路挂钩。

过去十年间,伊朗核计划、人权纪录、也门战争等因素导致利雅得和西方盟友关系降温,这也推进了沙特和中国发展关系。

就连沙特在长期盟友巴基斯坦的投资也以一带一路为蓝本,把中国开发的瓜达尔港作为重点。




中国是卡塔尔“国航”的重要客户来源


卡塔尔也迅速行动,向中国提供其国航的货运网络。2月21日,卡塔尔航空公司总裁阿尔-贝克尔说,向中国捐赠250万个医用口罩、50万瓶消毒液。卡塔尔航空身陷困境,中国是一个重要市场。此外,中国国营公司也在帮助卡塔尔修建场馆和基础设施,为主办2022足球世界杯决赛圈比赛作准备。

沙特和卡塔尔的媒体报道中,两国互相比拼,谁向中国提供更多的救援物资、谁是最无私的国家。

沙特新闻网站Sabq在一篇题为“人道王国”的文章中称赞说,沙特“不管形势怎样,希望和友好、亲如姊妹的国家站在一起,树立助人为乐最棒的榜样。”

卡塔尔的日报Al-Sharq在21日的文章中说,无论肤色、语言、政治和宗教认同,卡塔尔总在向世界各地患难之中的朋友伸出友谊之手。

沙特和卡塔尔还因为地区间应对Covid-19病毒的协调会议真正吵了一架。一名卡塔尔部长被禁止参会。此后两天,Al-Sharq评论说,“在全世界团结起来面对新冠病毒迫在眉睫的威胁之机,沙特当局把病毒危机政治化、坚持自己的极端主义。”

美国在中东的另一个紧密盟国以色列也向中国送去救援物资。

中国一直在发展和以色列的关系,2015年租用海法港;加强和以色列名牌大学的合作。报道称,中国还在和以色列谈判于2020年签订贸易协议。

科技公司面对西方的疑虑和审查,中国还把目光投向以色列的“硅谷”。




中国记者成为媒体红人


中国魅力攻势

肺炎疫情之际,中国也第一次向中东地区的广大受众发起宣传攻势。

中国官方的阿拉伯语媒体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内,都大篇幅报道中东国家捐赠抗疫物资;同时,中东国家的媒体则转载中国的有关报道。

多名中国大使出镜出声,转达北京的谢意。他们还登上社交媒体,放下一贯的保守刻板形象,使用更带感情色彩的语言。

比如,中国驻沙特大使陈伟庆2月6日在推特发了一段老视频——2008年汶川地震后沙特提供大批救援物资。

陪伴视频的推文说,中国人民“仍然没有忘记,沙特阿拉伯王国带头向中国提供援助。受灾的人说,沙特救援物资缓解了他们的痛苦。”




美国推出限制游客入境措施后中国愤怒反击,与此同时,中国在开罗、拉巴特等地的使团却在媒体表述对公众担忧的理解。

除了中国驻以色列临时代办曾把一些国家对中国公民关闭边界与二战期间排斥犹太难民相比较之外(引发争议后中国迅速道歉),中国的媒体行动总体来看颇有成效。

疫情初期,伊斯兰极端分子曾在社交媒体上称病毒是对中国虐待穆斯林维吾尔人的报应,不过这种声音很快消失。

经历了17年战乱,伊拉克期待着中国的一带一路能帮助她的重建。伊拉克当局和商界收集78吨物资运往中国。此举在社交媒体引发反应。网民抱怨,伊拉克基础设施遭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恐怖主义、抗议示威等动荡不断。

目前,Covid-19已经开始在中东扩散,这将如何影响中国在地区间的形象还有待观察。

回顾过去这段时间,疫情也让一批中国记者在中东成了红人:他们是各家电视台争抢的嘉宾。

这些来自中国官媒的年轻记者会说阿拉伯语,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赢得粉丝,有些甚至改用在当地流行的名字。

媒体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希伯来语的奚啸琪(希伯来语名字Itzik HaSini)成为以色列媒体报道病毒疫情时抓眼球的受访人选,当地媒体称他为“中国奚”(Chinese Itzik)。




《耶路撒冷邮报》2月22日曾发推提问:为什么记者视中国奚为权威?

此前2月21日,以色列智库贝京-萨达特战略研究中心发表文章,警告当地记者“毫无评判地吞吃”奚啸琪的声音。

在埃及、阿联酋、沙特,媒体则被北京官媒的女记者王欣(音译) 征服。她改名菲哈·王,在脸书收获25万+粉丝,在当地媒体获得不少美誉。



中国记者脸书页颇有收获

中国在中东扩大影响的努力已经持续多年,但是,中东地区的国家愿意给中国之多、对不平衡关系的担忧之少,就连中国领导人可能都没有想到。

中东地区的国家认为,北京这个伙伴不会干涉他们的“内政”,同时会帮助他们发展经济。不过,研究也表明,当地公众对中国的态度也更加正面。

不久前皮尤研究所的一次民调显示,在调查覆盖的中东国家当中,只有土耳其人看似对与中国发展更加密切的关系不甚“感冒”。在以色列、黎巴嫩、突尼斯,超过60%的受访者持积极态度。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倍可亲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336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