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成功脱欧,但又为啥要在1973年加入欧盟?(组图)

环球情报员 0



自2016年英国首相卡梅伦,打响这声“脱欧”马拉松的发令枪后,英国就开始进入到漫长又艰辛的脱欧谈判当中。这场脱欧战之所以难打,是因为英国要在有限的谈判窗口期内,与欧盟达成一致的分手协议,而他当时与欧盟在“分手费”,以及爱尔兰与北爱尔兰的边界问题上存在非常大的分歧,两边都不愿妥协,所以陷入了彼此拉锯的僵局之中。

再加上英国国内脱欧立场严重分化,分裂出硬脱和软脱两大派系。硬脱支持无协议脱欧,希望一刀切与欧盟彻底断绝往来;而软脱支持有协议脱欧,愿意牺牲英国的部分条件,换取继续享受欧盟零关税的好处。其内部派系的相互博弈,等同于给这场脱欧战的难度继续加码。



▲ 英国脱欧公投

讨论到英国艰难的脱欧进程,就不可避免的要聊聊他当时为何会选择加入欧盟。其实英国刚开始是排斥加入欧盟(欧共体)的,这与他有史以来保持的欧陆均势政策有关,他不赞成任何超越主权的国家联合,所以战后初期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一直是谨慎且保持距离的。

但后来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已超出他的预想,加上英国战后经济一直停滞不前,殖民地也开始分崩离析,所以他才需要寻找新的出路,提出加入欧盟(欧共体)的请求。

从1961年第一次提出加入欧盟(欧共体),到1973年的入欧成功,英国其实经历了重重阻碍。究竟欧盟(欧共体)是如何诞生的?英国为何在1973年才入欧成功呢?



▲ 英国在1973年正式加入欧共体,欧盟是由欧共体发展来的


一、西欧联合,欧洲共同体诞生


二战结束以后,被战争洗礼过的西欧开始走向衰落,几乎所有经济组织全部走向瓦解,财政赤字情况非常严重。当时的世界刚好处在美苏冷战前沿之际,欧洲又是美苏对峙的核心区,而东欧已经被苏联控制,所以美国希望通过掌控西欧,去与苏联抗衡。

1948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目的是为了重建西欧,对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在战后恢复元气。只不过这个计划是有条件的,前提就是西欧各国必须主动联合到一起,要以一个大陆而不是以一个国家为主。对于西欧的当下状况来说,这笔“买卖”并不亏,所以他们的态度是支持的,就连英、法也都积极响应。



▲图中左一为杜鲁门总统,左二为马歇尔将军,他们在商讨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被认为是美国最有效的外交政策之一


西欧当时按美国的需求,建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主要用来分配美国共计上百亿美元的援助金。在接受美国援助期间,他们只用了2年就将经济水平恢复到战前,并且开始向繁荣以及欧洲一体化发展。只是实现欧洲一体化,还需要突破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法德之间的关系。

二战期间德国用闪电战突击了法国,仅花了44天就将法国拿下,并且将其占领长达5年的时间,所以法国在战后对德国是有很深积怨的。再加上两国过去的历史关系,与“世仇”毫无分别,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这期间就爆发了三次大战,巴黎还两度被德国占领,所以双方在新仇旧怨的背景下,几乎不可能达成和解。



▲ 二战中的德国闪电战


促成法德走向和解,美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直接推动者。他为了促进和解开始扶持西德,不仅帮西德恢复经济,还积极策划北约组织,要把西德也纳入北约当中。

除了帮助西德以外,他还变相向法国施加压力,法国虽然是二战中的战胜国,但国际地位已不能跟战前相比,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都非常依赖美国,所以不得不为了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改变原来希望“肢解德国”的对德政策。

而当时的世界也已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矛盾早就超越了法德矛盾,法德为了保持西方意识形态,只能抛下过去的恩怨,停止相互敌对的关系,再加上美国在其中推波助澜,所以和解这件事情才能被顺利提上章程。

想要和解是前提,怎么和解才是关键。法德边境的“萨尔区”,是欧洲的第二大原煤出口地,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历史上,它曾被法德两国轮流统治过,而且还在民众公决之下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合法领土,其大型钢铁产业甚至是德国发动二战的重要资本。



▲ 萨尔目前是德国的一个州,其地理位置位于德国西南角,与法国领土接壤

法国为了获得煤钢资源,在二战结束以后,想把萨尔从西德手里分离出去,并且希望在经济上兼并萨尔。西德对法国的分离行动自然是强烈反对,所以两国在关于萨尔的解决方案上一直有矛盾冲突。

要实现和解,第一步就得解决煤钢问题。为此,法国外交部部长提出了舒曼计划(西欧煤钢联营计划),两国在这一计划当中都有所让步,所以舒曼计划即是法德和解的标志,也是欧洲一体化运动的起点。



▲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一起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之后,美国为了对抗苏联,想在西欧建立一支一体化军队,并且也让西德以军事单位的形式加入到队伍当中。法国担心重新武装德国,会让德国的军国主义趁势复燃,所以权宜之下折中提出了普利文计划,也就是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打造一支欧洲军对抗苏联,并把西德的军队也整合到防务共同体中。

法国提出建立欧洲防务共同体,目的是为了削弱重新武装的德国军事力量,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结果计划提出之后就被改的面目全非,逐渐偏离了他的原想法框架。再加上英国当时对欧洲防务共同体处于一种观望的态度(他更希望在北约的框架上重新武装西德),所以这个计划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有了前几次的试错,六国发现在撇开经济的情况下,去搞政治军事的联合,其实就相当于在“耍流氓”,所以开始不断研究最合理的方案,最后在推动经济一体化上达成了一致,于1957年签订了罗马合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 《罗马条约》签订现场


后来为了建立共同机构,专门统一负责对外行驶权力,他们把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大机构合并到了一起,签署了《布鲁塞尔条约》,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二、英国的外交政策,两次入欧被拒

在欧洲共同体建立以前,西欧六国早在舒曼计划的时候就对英国发起邀请,英国虽然鼓吹西欧联合,却不希望这样的联合也包含自己在内。通俗点描述的话,就是“我只愿意维持利益关系,但不愿意与你们在一个集体”。

这其实与他过去的日不落帝国历史有关。因为他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虽然二战有对他的综合国力造成损伤,但他的帝国梦并没有因此终止。英国当时为了维护他的帝国遗产,创造出了英联邦,而作为英联邦的主导,他其实是不屑与欧洲大陆进行联合的。

再加上英国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属于独立于欧洲大陆的岛国,而其他海外殖民地也都远离欧洲大陆,所以英国在对欧洲大陆事务方面一直都采取不干预的政策,只专心经营自己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商业贸易活动,对欧洲事务的参与度很低,与欧洲大陆只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受地理位置及光辉历史影响,英国人有非常浓厚的岛国意识和情结

而且二战时期他还与美国结成了亲密联盟,美国当时对他进行了大量的物资援助,甚至还在战后免掉大部分的物资款,并给他提供巨额贷款。所以在马歇尔计划之后,英国紧接着就与美国签订了《英美经济合作协议》,双方由此建立起“英美特殊关系”。

美国是欧共体的幕后推动者,出于利益需要,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上,他希望英国能扮演重要角色。但欧共体对英国来说,是超国家的行为体,尽管不希望自己被边缘化,但更不愿被这个集体同化,以至丧失自己追求自由的民族特殊性。因为他担心一体化会让英国从帝国沦落为西欧当中的普通一员,会变得不再独立自主,所以拒绝参加舒曼计划,甚至还希望这个计划流产。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舒曼计划影响到他与英联邦国家的经济利益了。英国1948年提出的三环外交政策当中,就把英联邦作为第一环。他想用英联邦的整体实力,去弥补自己当时不足的国力,维持自己的大国地位,所以不可能为了舒曼计划,去损害英联邦的利益。



▲三环外交政策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提出的

英联邦是二战结束后的产物,因为二战后去殖民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英属殖民地的非殖民化进程开始加快,英国担心这样下去殖民地会分离,自己的影响力会减弱,所以干脆把大英帝国改造成一个自愿加入的英联邦组织,成员基本都是原来的殖民地、自治领以及保护国,相当于是大英帝国的另一种延续了。

三环外交的第二环是英美特殊关系,英国希望利用美国的力量制衡苏联,达到维持欧洲均势的效果;而第三环就是西欧联合,不过英国只是倡导,并不把自己放在这一计划内,而且本质也没有什么改变,还是为了制衡苏联维持欧洲均势。

虽然英国在战后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经济已经恢复不少,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没解决掉国力衰弱的问题。而且受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英联邦在政治上开始逐渐分裂,英国不仅话语权变弱,在经济上获得的优厚待遇也越来越少,所以与英联邦的贸易经济比重在日益缩减。

反观西欧六国经济共同体,不仅发展势头越来越猛,欧洲以外的大量资金以及投资也都涌入其中。所以英国为了开辟新的市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境,开始加强与欧洲经济体的联系。再加上苏伊士运河事件让英国觉得不能一直依附美国,所以开始转变外交政策,把重心转向欧洲,将欧洲环放在了三环外交的首位。



▲ 1957年埃及把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英国为了利益联合法国出兵埃及。美国担心英国会将其独占所以出来干预,最后在国际谴责之下,英国只能被迫放弃


结果当英国决定成为欧共体其中一员时,却被六国拒绝了。英国是1961年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六国当时给英国提了条件,就是必须得放弃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也就是说英国将会失去英联邦的所有优惠条件,不再享有农业特权,这对农业不发达的英国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条件。

英国不愿放弃与英联邦的经济联系,但为了加入欧共体,还是同意废除帝国特惠制,以及改变自己的农产品补贴制,只不过他要求欧共体给一个长久的过渡期,这个要求让法国总统戴高乐觉得非常的荒诞。



▲ 法国总统戴高乐


而且他认为,英国一旦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势必会影响法国的“一哥地位”,也担心美国会通过英国插手更多的欧洲事务,所以借着英美签署的《拿骚协议》,用英国是美国安插进来的“特洛伊木马”为由,拒绝了英国的申请,这是英国第一次入欧被拒。

第二次是在1967年提出的申请,当时六国成员大部分都偏向希望英国加入,但法国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取得欧共体的领导地位,而且还是组织里唯一合法拥有核武器,以及有安理会否决权的国家,所以法国的意见,其实就相当于是欧共体的意见。当时戴高乐总统认为,英国的加入会改变欧共体的性质,会使一体化倒退成自由贸易区,所以找了一个英国经济形势不好为理由,再次否决英国的入欧申请。



▲ 英国当时爆发了英镑危机,英镑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由此可见,戴高乐就是英国入欧的主要障碍,他甚至带有讽刺意味的说出“英国以后会加入共同市场,但那个时候我肯定不在位了”这样的话。

不难理解他的做法,英法都是二战中的战胜国,英国可以通过与美国的联系维持自己的大国地位,但法国却不被美国看作是战胜国的存在,甚至很多决策都被打压,所以他急于摆脱美国的控制,去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对英国的处处防备,其实也是反美的一种表现。

三、英扫除入欧障碍,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戴高乐执政统治后期,法国出现经济严重失调且衰退的现象,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此爆发了一场革命运动。这场革命运动被称为是法国的五月风暴,有近千万学生、工人组织到一起,通过罢工罢课等示威游行的活动,反对戴高乐的独裁统治以及戴高乐政府的垄断资本行为。



▲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


除此以外,法国当时的执政党派内部,也出现分裂的情况。导致法国在这场风暴里,不仅经济一度瘫痪,还陷入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当中。虽然戴高乐总统最后有化解这场危机,但他的个人权威以及政治生命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1969年的公投当中,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被群众否决,最后只能被迫辞职。

戴高乐辞职以后,蓬皮社上任,他不赞同戴高乐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做法,因为当时的西德经济在马歇尔计划的助跑下飞跃发展,不仅迅速重建,赶超了当年的战胜国,其经济生产总值还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位。

德国作为战败国,其实是无法在政治上碾压欧共体一哥的(法国),但当时他推行了新东方政策,这个政策有提高西德国际地位,加强其政治外交影响力的倾向。蓬皮社担心西德势力卷土重来,会动摇法国的主导地位,就需要英国的力量进来牵制西德。所以在共同体海牙首脑会议当中,六国在扩大共同体的问题上给英国开了大门。



▲ 1969年12月,六国召开共同体海牙首脑会议


英国扫除法国障碍之后,为了让入欧过程顺利,想撇掉与美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后来在与美国总统的会谈当中,表示与美国今后将会转变成自然关系。而美国当时的状况也自顾不暇,因为他在越南战争上投入了巨额的军用资金,过多的军事开支导致其国内的经济状况变差,除了打击到经济霸主地位外,还削弱了他对西欧的掌控。

英国就是在与英联邦经济贸易比重降低,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减弱,以及美国对西欧掌控变弱的背景下,于1973年1月1日顺利加入欧洲共同体的。虽然成为了欧共体其中一员,但英国本质上对一体化还是排斥的,追求的只有经济贸易方面的利益,所以在其加入欧共体以后,经常与组织产生分歧,甚至是唱反调。

比如在欧洲货币体系方面,英国政府就非常反对共同货币,他觉得会让英镑贬值;还有一个是欧洲议会选举制度的问题,他认为直接选举会让英国失去主权,所以否决这个制度;最后还有欧共体的预算,由于英国是税费最高,也是净贡献最高的成员国,所以他们认为预算问题会让英国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种种问题叠加在一起,让英国与欧共体的矛盾越滚越大,而其他成员国也因英国的善变态度开始对其反感。

后来欧共体开始扩大阵容,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都相继加入,还正式形成了12国集团。12国为了将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合作,建立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与政治联盟(简称欧盟),并于1991年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欧盟由此诞生。(正式成立时间为1993年)



▲ 截止至2007年的欧盟地图


欧盟诞生以后,一直在扩大内部的成员国,成员国一多,就容易有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经济上的冲突,所以他们之间逐渐开始进行利益博弈,尤其是以英、法、德为主。

而当欧洲各国的贫富差距变得越来越大时,英国的疑欧主义情绪也开始加深。这些疑欧主义者甚至演变成英国的独立党,趁着欧债危机的爆发,为英国的脱欧造势。英国就是在党派内外忧患加剧的情况下,才一步步走上脱欧公投这条道路的。



▲ Brexit是英国退出欧盟的戏谑说法


参考文献:

《英国从拒绝到申请加入欧共体的原因分析》 文丨杨德华

《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影响因素分析》 文丨魏光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320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