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实验室宣布:已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图)

津云/湖北日报 0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团队宣布已经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该疫苗以食品级安全酿酒酵母为载体,以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为靶点产生抗体。黄金海教授本人已经4倍量口服新冠疫苗样品,无任何副反应。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寻求合作方,希望能推动疫苗早日走向临床,为疫情防控发挥作用。

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Spike protein,刺突蛋白)可与宿主细胞的病毒受体结合,是决定病毒入侵易感细胞的关键蛋白,也是开发预防或治疗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与药物的关键靶点。疫情爆发后,黄金海团队日夜奋战迅速设计制定了稳定表达COVID-19病毒S蛋白保护性抗原RBD-FP域疫苗菌株的研发方案。该疫苗,应用食品级安全酵母作为宿主研制生物防治制剂,通过口服途径免疫,具有激发局部黏膜免疫、调节机体免疫稳态,使用方便,安全性好、产能迅速等优势。目前,团队已完成了重组菌株构建、筛选,蛋白表达、发酵动力学等核心技术开发内容,并制备了少量胶囊、奶片、颗粒剂口服防治制剂样品。据黄教授介绍,该疫苗,除表达的病毒外源基因外,表达元件全部为酿酒酵母自身基因片段,不含外源抗性基因。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制剂通过高表达新冠病毒保护性抗原,一方面可作为病毒感染的竞争性治疗制剂,也可通过激活黏膜免疫的疫苗机制,发挥预防性抗感染功能。其安全性、免疫方式、成本节约等优势突出,特别适用于应急性、无常规疫苗的烈性病防控。



图1疫苗菌株构建及筛选方案



图2  COVID-19病毒RBD-FP域酵母疫苗株筛选及其口服制剂


当问道,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疫苗研发时,黄教授表示,多年来,该团队搭建并完善了以食品级安全酿酒酵母为底盘细胞的疫苗及其生物防控制剂研发平台,形成了表面展示,分泌等系列稳定表达载体、构筑了适合疫苗表达的不同宿主底盘及其评价检测体系,形成了新型口服疫苗创制的体系化核心技术及其优势竞争能力。成熟的研发平台使新冠病毒酵母疫苗菌株的获得周期大大缩短。

不过黄教授也表示,疫苗从研制到上市是一个严谨而漫长的过程,目前团队正在积极布置进行动物毒理学、免疫效力、中试生产等评价,希望有资质的企业和单位合作完成疫苗后续评价流程,加速推进疫苗的临床验证和推广使用,助力疫情的防控。此外,该团队还获得了COVID-19病毒M、N、E蛋白酵母重组菌株,多价表达疫苗研发,免疫评价等进程也在有序推进。


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已完成11例,团队称取得重要发现


从2月16日至24日,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完成了9例新冠肺炎遗体病理解剖,且已取得重要发现。该校法医学院刘良教授介绍,与临床专家沟通分析后,会对这种新型病毒有更深入的认识。

华中科技大学病理团队由法医学院刘良教授以及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王国平教授组成,已进行9例遗体解剖,前3例病理研究结果已完成。20多位团队成员正加班加点,力求以最快速度完成病理研究。

遗体解剖是揭开病毒真面目的最直接手段。王国平教授解释,遗体解剖是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病理学变化和临床变化对比研究,揭示发病机制,分析死亡原因,总结诊疗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效果和防控效果。

据了解,遗体解剖在控制流行病蔓延过程中的重要性,在2003年SARS爆发时就已经有所印证。当时国内专家普遍认为衣原体是其病原体,直到第一军医大学病理学家丁彦青教授对SARS死者解剖后,才得到强有力的证据支持了广东专家组提出的“非典型病毒,不是衣原体”感染的论断,将抗击非典战役引入新的阶段。

2月16日凌晨1点,刘良等人在金银潭医院手术室进行了首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尽管之前有过对SARS、艾滋病、脑膜炎病患死亡的遗体解剖经验,但面对全新的新冠肺炎病毒,需要严格的解剖环境和自身防护。刘良全副武装,手套三层,口罩外面套面罩,最后再罩上密不透风的一层防护服。

据介绍,刘良团队完成的9例遗体解剖中,捐赠者年龄最小的52岁,最大的80岁,多在60岁以上。

此外,国内病理学专家卞修武院士和上海瑞金医院团队,也已完成2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

遗体解剖正有序推进,期待这一“特种部队”能给疫情防控带来重大转机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倍可亲原文 文学城原文 倍可亲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289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