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促动下的饮食大发展:欧洲黑死病的那3年 (组图)

食味艺文志 0



文字 | 魏水华

头图 | pixabay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继承大汗位。这位对土地和财富有着惊人欲望的君主,在手握大权后,就发动了影响世界的版图扩张。 他派遣四弟忽必烈攻灭南方的大理国;六弟旭烈兀攻灭中亚的阿拔斯王朝,兵锋直指欧洲和北非;而蒙哥本人,则率领大军进攻南宋。



谁都没想到,不可一世的蒙哥汗,几年后竟然被南宋军民打死在四川钓鱼城下。即将入侵基督教世界的旭烈兀因此被迫停止了西征,谁也没想到,与蒙古人英勇战斗的汉族,以蝴蝶效应的形式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走向。


但蒙古人带给欧洲的灾难,却并没有因之退潮。一百年后,它卷土重来,这次的不是大军西征,而是一种瘟疫:黑死病。 短短三年之内,消灭了欧洲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不是战争,胜似战争。同时,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再造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文化。今天的饮食习惯,很多都源起于黑死病的那三年。



No:1 壹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多数人并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文明程度和物产资源,才是饮食结构的决定者。 拥有古希腊、古罗马辉煌历史的欧洲,文明发展发底蕴和中国不相上下;而且与中国中原地区同样属于渔猎畜牧为辅,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所以中世纪以前的欧洲,和中国的饮食习惯其实十分相似。


比如,根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节律,欧洲人和中国人从前都是一天只吃两顿的。早起劳作一会儿后,吃早午餐以补充消耗掉能量;下午劳动结束前把剩下的食物吃完,既方便耕种结束后轻装回家,又囤积足够多的热量应付寒夜。



再比如,渔猎和畜牧的副产品,比如易于饲养的猪肉,易于捕获的大雁、七鳃鳗、鲤鱼,都是欧洲人改善伙食,获取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这和中国古人逢年过节改善吃的肉几乎如出一辙。而且为了保存肉类,欧洲人也发明了腌制、发酵工艺。当时的他们和中国人一样,吃腌肉的机会比新鲜肉类更多。 非要说区别,只有谷物最为突出。中国有黄河流域原产的黍米和长江流域原产的稻米,它们位列五谷之首,“吃饭”是最朴实最基础的饮食;欧洲纬度较高,物产单一,小麦的种植又早,所以以小麦磨粉发酵烘培占据主流,但当时的面包绝不是今天吃到的那种蓬松爽口、奶香四溢的样子,发酵技术不达标、没有奢侈的鸡蛋和牛奶加入,更别提各类香料——总而言之,应该更近似中亚和新疆的馕。 事实上,馕在波斯语里,也确实就是面包的意思。

v


总而言之,黑死病之前,浓郁的奶酪、葡萄酒、牛羊排、各种烘培点心在欧洲也是稀罕物。当时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几乎等同于今天中国新疆和内地的结合。 但一切,被一场名为“卡法战役”的意外打破。



卡法城复原图


No:2 贰

卡法城位于今天的乌克兰境内。当时是蒙古四大汉国之一金帐汗国与威尼斯共和国的边境,也是黑海区域的核心港口城市。 金帐汗国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堂兄拔都侵略北亚和东欧时建立。遗传了祖先们的暴戾和贪婪,金帐汗国的统治者们从未停歇对周边富庶地区的劫掠。很不幸,当时依靠海洋贸易大发横财的威尼斯,正是欧洲最富庶的国家之一。 1346年,金帐汗国的蒙古军队大举进攻卡法城,久攻不下之际,将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尸体用投石机抛入城内。这是有记载以来最早的细菌战案例。


鼠疫这种由鼠科动物传播的疾病原产中亚,在金帐汗国出现病例之前的历史已不可考,大概率与蒙古人糟糕的卫生习惯和茹毛饮血的饮食特征有关。但在地广人稀的、还经历过蒙古人屠杀的中北亚,传染病遇到了最大的天敌:隔离。所以只能称为病例,而非疫情。 然而,把鼠疫患者尸体抛入繁华的港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卡法城内的军民发现,陆续有人出现和抛入尸体一样的症状:皮肤上出现大量黑斑,渗出血液和浓汁,高烧不退、精神错乱,发病四十八小时内,在痛苦中死去。所以,人们将它称为“黑死病”。



手指末端坏死和出血,坏疽


笃信天主教的民众们奔溃了,认为这是“神罚”。很快城门失守,经历了蒙古人的第二轮洗劫和屠杀。 最可怕的是,威尼斯商人们看到“神罚”后,慌慌张张地携带金银细软,逃回意大利本土。当时,他们并不知道“潜伏期”这个医学名词。 恐怖的黑死病,就此在整个欧洲铺开。

No:3 叁

和中国人面对疫情会慌不择路,找一些平时少见、不吃的东西,比如双黄连、板蓝根来应急一样,还没有诞生现代医学的欧洲,也有这样的习惯。 1348年,黑死病途径西西里、热那亚,到达当时教皇国的首都,也是整个天主教区的中心城市:罗马。这让整个欧洲骚乱起来。



十五世纪木刻版画:

一名外科医生用刺血针切开鼠疫患者的腋下淋巴结

人们开始寻找治病方法,想出了大便涂抹肿块、用尿洗澡、把蟾蜍放到胸前等等方法。当时的欧洲,最少见、最难得吃到的奢侈品是蔗糖,这种由阿拉伯人发明的调味品,来到欧洲时间并不长,欧洲人的制作技术尚不成熟,而且蔗糖需要的甘蔗,在纬度较高的欧洲,很少有适宜种植的地区。 对于一般人而言,就算没有理论支持,蔗糖也可以用来治病,因为蔗糖是如此的洁白、甘甜和昂贵。为此,医学家们追溯阿拉伯的医学理论来提供佐证,当时意大利医学中心萨莱诺医学院在医书中这样写:“蔗糖对于热病、咳嗽、胸闷、嘴唇干裂、胃病具有疗效。”


在可怕的黑死病面前,终于出现了救命稻草。欧洲人像玩命一样地囤积蔗糖,并加入到各种食物中,以花式吃法来进食。后来,意大利语中,形容人们陷入手足无措的绝望境地时,还会说这样的歇后语:“就像一家没有砂糖的药店。” 今天在欧洲能吃到各种甜到发齁的马卡龙、松饼、杏仁糖和布丁,其实都是黑死病推动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对欧洲人来说,其中还包含了“养生“的含义,这与很多中国人吃蛇胆、狗鞭、蝙蝠是一样的。哪怕现代医学诞生后,这种饮食惯性依然存在。

欧美人今天努力推崇的“低糖饮食”,本质上就是与民族的饮食惯性对抗。

No:4 肆

1349年,黑死病经由巴黎,传到了伦敦。 正经历百年战争的英法两国,因为暴虐的疫情不得不暂时休战。但英格兰北方的世仇苏格兰王国,却盯上了黑死病阴影下虚弱的英格兰。他们大举入侵,要“一口气杀光遭受上帝惩罚的英格兰人”。



但苏格兰人的美梦没做多久,就被英格兰反戈一击,而且因为入侵,苏格兰的士兵们也染上了黑死病毒。 苏格兰人不知道的是,蔓延了两年多的疫情,已经在英格兰的小部分地区得到了控制。法王斐利六世死于黑死病,但英王爱德华三世和大部分王室成员却幸免于难。显然,当时的人们,还不懂得传染病的迭代消减效应。

人们开始相信,英国王室少吃、多餐,崇尚下午茶的习惯有利于身体健康;而热爱美食的法国王室追捧高脂肪含量的肉类,对防病没有好处。 其实,同时代的中国贵族,也是一天吃多顿的,并不是为了健康,只是食物多到吃不完的而已。 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人类文明社会一天吃三顿饭,加一顿下午茶的开端。五百年后,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东方大门的时候,明治维新中的日本和北洋运动中的中国,也先后抛弃了一天两顿饭的习惯,开始全民日常三餐。


同时,多吃蔬菜,以轻油低脂高纤作为健康饮食标准的西方饮食观,也从此时开始酝酿流变。今天欧美人动辄大嚼生鲜蔬菜,连最不健康的汉堡都要加一片生菜叶的“习惯动作”,与之不无关系。


 No:5 伍


1349年底到1350年初,黑死病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传到了东欧的尽头:俄罗斯北部。


整个欧洲全面沦陷。到这年为止,整个欧洲已经有2500万人因之丧生,而当时全球人口只有4亿人,这还包括了一亿多远在东方,事不关己的中国人和日本人。

农耕时代大量人口死亡,就意味着大量耕地变成荒地。很多女人和小孩被迫参加劳动,社会物资极度匮乏,物价开始飙升,劳工工资也大幅度上涨。很多封建主因雇不起劳工而破产,被迫出租土地,由劳工自主耕种,并大幅度降低租税,并要求只用缴纳固定的货币地租。

这种背景下,大量耕地被改为需要人力较少的牧场,活下来的人就处在了有利地位,生产出更多可供家畜食用的饲料,而非人食用的谷物。 由此,肉类、奶类、蛋类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不再是贵族的专享。正是从黑死病开始,欧洲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开始大幅领先以谷类为主食的东方,这对于体格的增长,或许和智力的进化,都是有影响的。

今天到欧洲,各种奶酪制品、肉制品铺满超市柜台,让东方人常常怀疑他们是不是“奶酪当饭吃”。事实上,这与牧业的兴盛、奶制品的供大于求有直接关系。

与此同时,葡萄这种原产自西亚,耐干旱、不需要过多人力栽培的植物也被大量种植。这让原本主要作为宗教仪式用品的葡萄酒,变成了平民百姓日常饮料。欧美国家号称源远流长的葡萄酒文化,到此时才真正成为主流。 事实上,如果当时欧洲的进程和中国历史一样,反复经历战争灾荒-重建的过程,也许黑死病几十年后,农业人口又将溢出,回到谷食为主的社会环境。

 但幸运的是,几十年后,大航海时代来了。

No:6 陆

也是在1349年到1350年期间,黑死病传播到了西欧尽头的西班牙。全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因之毙命。 薄伽丘在《十日谈》里这样描述过当时的惨状:“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尸体运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坟地再也容纳不下了,尤其是有些人家,按照习俗,要求葬在祖茔里面,情形更加严重。等坟地全葬满了,只好在周围掘起又长又阔的深坑,把后来的尸体几百个几百个葬下去。就像堆积在船舱里的货物一样,这些尸体,给层层叠叠地放在坑里,只盖着一层薄薄的泥土,直到整个坑都装满了,方才用土封起来。”

欧洲人千年来赖以为生的信仰崩塌了,原本救世度民的教堂,连死人都埋不下,平时头戴圣光的神职人员也陆续病倒。人们开始反思,上帝怎能救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在这种批判教皇,重拾古希腊、古罗马先哲光辉的主导思想下诞生。 这让神职人员深感压力——人口本来就减少了,又有很多人放弃了信仰,那么传教,去更远、更广大的地方传教,成了刚需。


与此同时,东方香料在熏蒸封闭环境、消毒的作用被凸显出来。马可波罗笔下“黄金满地,香料成吨”的神秘东方天堂已经变成了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不得不去探索的区域。但当时强大的、看似不可战胜阿拉伯人和蒙古人霸占了欧洲通往东方的道路。大海,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希望。



中世纪鼠疫流行时的医生装束:铁嘴载着香草,以净化空气

黑死病疫情归于平淡的一百年后,一个名叫哥伦布的人出生在当年疫情最严重的意大利热那亚。他成年后,又从西班牙出海,最终到达了一个名叫美洲的地方。 原产于美洲的花生、玉米、向日葵,是种植最广的油料作物。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动物油脂成本高,大豆、油菜、芝麻等旧大陆植物油脂产量低的状况。欧美人能放肆地炸鸡,中国人能畅快地爆炒肉丝,都是拜植物油成本直线下降所赐。

原产于美洲的土豆、番薯,则作为亩产最高的主食,让水稻和小麦等植物种子难望其项背。中国康乾年间人口大增长,与它们的传入息息相关。



原产于美洲的辣椒,则开拓了调味品的新时代。它经由欧洲传到东非和印度,然后又通过泰国传到中国的四川和云南,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西南的口味和饮食习惯,最终成为中餐的底色之一。

归根结底,饮食发展的契机大航海,与黑死病有着不可忽视的因果关系。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2589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