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山(组图)

酷玩实验室 0

第一次,春节在家待了超过1个月;第一次春晚上出现了完全没有彩排的朗诵节目《爱是桥梁》;

第一次,元宵晚会的现场空无一人;



因为这场疫情,我们经历了太多第一次。

第一次,过年不能走亲访友。

第一次,春节刚过的日子里,彼此之间的问候变成了“买到口罩了吗?”



第一次,有人有家不能回。

第一次,生离死别在我们眼前上演。

疫情还远远没有过去,当回过头来,我们发现这些不经意间经历的“人生第一次”,带给我们的,除了焦虑、悲伤,还藏着很多我们平时意想不到的东西。

   1  “终于到了待在家里也能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春节期间,这句话被做成了无数表情包。调侃之余,也是现实的真实写照。

在疫情的扩散蔓延之下,不出门成了最好的预防方式:

定下的年夜饭取消了,计划要去看的亲戚不能看了,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也听不见了。



没有年味的年变得更加冷清了,于是有人开始怀念那些吵吵闹闹的春节了。

但第一次过这样的年,也不见得全都是失落。

“这可能是你这辈子陪我最长的一段时间了吧。”有一天,来自江苏苏州的网友young的妈妈突然对她说。

她在家的日子从9天,变成了14天,再后来变成了21天。这的确,是好多年来她待在家最长的一次。

听到妈妈这么说,她有些恍惚,随口回了句“哪会”。



她说在这之前,她一直在想假期要去哪里玩,要怎样在家愉快消磨时间,而那一刻,她才真正意识到,“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整整齐齐宅在家里,便是这个超长假期最正确、最有意义的打开方式。”

那些平日里一直被我们忽略着的,好像只有在这种时间里才会被重视,但他们一直都是重要的,一直都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2  宅在家,一些本该在段子中出现的场景真实发生了,无聊被玩出了一个新高度。

“我现在终于懂狗的心态了,我现在也很想出去溜溜。”



“今天天气很好,在房间待久了,准备去客厅散散心。”

无聊,也为段子手们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

“我家厕所瓷砖 300 片,地砖铺了 677 片,玻璃 37 块,木地板 1065 块,家里大米 35214 粒...”

“初二,微风,竹叶晃动1693次,吹掉了486次,小鸟叫了167次,飞来飞去196次”。

“在家宅着没事做?不如跟我一起做复读机,复制这段话再发出去,每天收入0元,我和身边朋友都在做,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吃饱了撑的,不如发出去挨顿骂。”

更有人,对着水果做起了手术,并在朋友圈严肃配文:母子平安。        

      

其他的家庭娱乐项目更是层出不穷,钓鱼缸里的鱼,在线划拳喝酒,各种cosplay,起初看,好像都有些沙雕,再回头看,却都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其乐融融。

成年后,应该是第一次,大家可以单纯的“无聊”,而不去思考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那些略显“智障”的自娱自乐里,你会发现人的童心好像从来都没有丢失,只是被掩藏起来了。

也有人,鼓起勇气,打开微信通讯录,从a到z,和每个人很深刻的聊了一些之前从来都没有说过的话。

平日里大家都太忙了,即便不忙,也不见得会有勇气做这样的事。

但在如此特殊的时段里,也会发现它们没有那么难,也会发现那些躺在通讯里里好久的人,彼此还都挂念着对方。



棉布口罩、一次性口罩、医用外科口罩、N95,第一次,我们会对一个口罩这么关注。

在口罩可以有效防止传染的消息下,这个平日里没有人会重视的用品,突然成了每个人都关注的焦点,从分类到性能到佩戴方式,所有人都在谈论。



1月20日之前,口罩的微信指数不过几十万,几乎没有产生过任何波动,但是在这之后,指数一路飙升,达到了上千万甚至过亿,远远超过同时段的春晚关注度。



从那一天开始到至今,除了“肺炎”之外,很难再找到一个词的关注度超过口罩。

一些商家也趁机开始涨价,淘宝上20个N95被炒到了上千元,药店私自涨价被举报的消息每天都能刷到。

但口罩还是买不到了。

电商平台早早显示售罄,线下药店早就贴出告示:口罩已售完。



大家开始搜集各种渠道,想方设法能买到几只口罩。

一些电商平台也在努力上架医用口罩,但架不住等的人太多,一上架平台就崩溃了,等再进去了,也早都售罄下架了。

春节刚过,大家见面的问候不是拜年而是“买到口罩了吗?”。

第一次,口罩变得这么火爆。

一家专门卖口罩的淘宝店,平日的销售额只有五六千元,12月31日销售额突然超过1万;一家春节放了假的口罩生产工厂,为了应对口罩紧张,用好几倍工资激励工人回来生产。



一些地区开始限购,甚至采取摇号的措施,有人戏称,想不到人生第一次摇号,竟然献给了口罩。

2月1日开始,江西南昌就开通了网上预约购买口罩的通道,按照预约顺序,每人凭身份证限购5个,有人发动一家老小齐上阵,连续4天仍然没能预约到。

当天晚上,南昌市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一天内有50万人做了预约,但一天的口罩累计投放量只有50000个,相当于10个人才能买到一只口罩。

为了体验买口罩到底有多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南昌开始了扫街,一上午跑了十多家药店,还是没买到一只口罩。



甚至有的店一走进去还没开口,店员就说口罩没了。

有人实在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求助。

2月1日上午,济南市鲍山市场监管所李凤良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

电话是一位女士打过来的,说自己在家买不到口罩,不敢去做产检,想问一下哪里能买到口罩。

李凤良没有办法回答她这个问题,但面对消费者的求助,李凤良也无法坐视不理。她没有犹豫,拿出了年前备好的准备自用个3个N95口罩和2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送到了李女士家里。

作为口罩生产大国,我们的口罩日产量最多可以达到2000万只,但这样数字在汹涌的疫情面前,还是显得小了太多,况且春节期间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力。

买不到口罩的人开始自己想办法:水桶、泡面桶、橙子皮、塑料袋,只要能套在头上的,都会被当作防护工具。





笑过之后,我们会知道,如果可以买到口罩,他们一定不必如此。

围绕着一只口罩,我们产生了太多情绪:焦虑、不安、哭笑不得。

而这背后,是新冠肺炎防护宣传的到位和全民防护意识的提升。在这样的疫情面前,我们知道该怎样保护自己了。

也许还有很多人没买到口罩,但随着产能的逐渐恢复,相信这个问题会被解决。

也希望,我们永远不用再以这样的方式,去关注平日里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日用品。   4 

第一次,当一些返工者提心吊胆千里奔波回到上班地之后,却发现小区的门不对他们开了。

那个在外地的家,就在几十米之外,但他们就是进不去了。

随着疫情的不断扩散,各地都出台了严格的防控措施。

这本没有什么错,但到了一些城市小区里,政策却被简单粗暴的执行了,碰上返工潮之后,一些人发现自己有家不能回了。

在“经济观察网”的一篇报道里,化名为梁正的河北人1月29日和妻子回到北京后,发现自己居住的图景嘉园小区南门封闭了,保安也禁止他们进入小区。



小区的工作人员反复告诉他,这是“村民自治,是合法的”,但事实上,村民委员会并没有权利做这样的隔离。

最终,梁正只能先在附近的酒店睡去。

回不去家的人不止梁正一个,在一个叫“图景嘉园-租户维权”的微信群里,人数超过了140。

在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的报道中,东三旗、平西府村、皮村,这些大多属于北京北七家镇的人口聚集小区,类似的问题集中出现。

小区的工作人员为了更多人的健康,在没有一套严格的防控标准可供执行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一刀切,于是那些即便体温测量正常的返京者,有家难回。



特殊的时段里,湖北籍开始变得敏感。

1月7日,湖北天门的肖先生拉了一车货出来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公路流浪”,连春节都是在车上过的。

身在四川的他想要返回湖北,但湖北的车牌他寸步难行,服务区不能停,高速不让下,他只能一直在路上跑。

1月29日,由于导航出错,他开到了陕西汉中服务区,面对镜头,肖先生忍不住抹眼泪:“真的太累了,太累了,有时候开着车都能睡着,我只能用手打自己的脸,让自己清醒一点。”



有家不能回的,还有众多医务工作者。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的自述中,他提到中南医院的ICU150个人,从1月7日接诊新冠病人以来,所有人都没有再休过假,这其中甚至包括已经怀孕的一些医务工作者。

在疫情严重之后,他们直接住在医院附近的宾馆,或者是医院的休息区休息。

回不去家的,还有下图里这些人:       

       但好在,那些进不去小区的返京者,最终都通过各种协商的方式,回到了家。而冲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警察等等等等,他们的“有家不能回”,换来了更多人可以安心回家。

只是不知道经过这次,那些漂泊的人,心里的感受是不是又复杂了一些?而我们更多的普通人,会不会对医生多一份善意和理解?   5 

第一次,生离死别在眼前上演。

在那些死亡人数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和个体的无法承受之重。

2月1日晚上10点多,湖北武汉一家医院的门口,一名女孩跟着殡仪馆车,哭喊着“妈妈”。女孩母亲是新冠肺炎的疑似感染者,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去世。

而因为疫情的原因,母亲的遗体只能被拉走直接火化。

这样的分别过于让人心碎,但在疫情面前,一切又显得无可奈何。

那个叫倩倩的女孩,一家人都被感染了。

妈妈去世后,她和哥哥只能远远看着尸袋,跪在地上磕头。

家里还留着妈妈去年十一月来家里给她买的调料,留的字条。妈妈告诉她,食品都有保质期,一个人要买小包的。

字条的最后一句,是“别烦妈唠叨。”

医生也要承受这样的伤痛。

1月28日,武汉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接到一个电话后,当场泣不成声。

电话里,他得知,自己的同行好友感染,已经病危。

哭完之后,他还得接着救人。

2月7日凌晨,因为长时间劳累,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徐辉医生去世。



作为南京市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治工作小组的组长,去世之前,她一直奋战在一线。

截止到2月9日,已经有50多名公职人员,倒在了抗疫的一线。 

当这些死亡不加遮掩扑面而来时,我们才会意识到,这究竟有多残忍,有多无奈。

我们会用一句“珍惜当下”来劝慰自己,而逝去的人不会再归来。

但好消息也在不断传来:床位不断增加、医院逐渐建成、药物测试有新进展、治愈人数在不断增加。

没有人想面对这样的第一次,当它来临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怎么面对,但我们还是要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尾声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山。”

我知道,这些天,大家刷社交媒体时都会很丧,很生气,很愤怒,很焦虑。而这些主动或被动、有意或无意经历的第一次,带给人的感伤超过了惊喜。

但仔细回想,过往的日子里,没有哪一次第一次会是容易的。

看到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的李兰娟、看到躺在椅子上睡着的医生护士、看到顾不上吃饭的货车司机、看到大街上依然飞驰着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看到那些普通人的捐出的爱心以及他们面对灾难时的坚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呢?



只是我们希望,这样的第一次,也会是最后一次。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1991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