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难时刻 日本舞团唱《义勇军进行曲》声援中国(图)

观察者网/胡锡进 0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日本的声援令中国民众倍感友邻情谊。成立于1948年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在演出之余特意排练制作了一段声援中国的视频。这段中日双语的视频今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






视频一开始,就打出中文字幕“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向中国人民致以最深切的问候”。

帷幕拉开,七十多岁的团长清水哲太郎与妻子、被誉为“东洋珍珠”的著名芭蕾舞演员森下良子携团员亮相。

清水九十度弯腰鞠躬,亲自致辞:“数千年以来,中国教给日本无数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人类最痛苦的时刻恰恰是最珍贵的瞬间。因为此时,人类会唤起无穷的力量。不气馁、不松懈、不畏惧、不放弃,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与看不见的敌人顽强斗争,必将迎来最后的胜利!”

之后,松山芭蕾舞团成员用中文演唱了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后森下致辞:“武汉的朋友们,中国医疗界的白衣天使们,伟大的中国人民,相信你们一定会战胜疫情,克服将来遇到的所有艰难险阻。”

最后,清水团长与芭蕾舞团成员一道用中文喊道:“我爱中国!我们爱中国!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人类加油!”

《人民中国》杂志采访到相关人士,了解了视频制作的原委。

曾经陪同松山芭蕾舞团巡演的李昀女士表示,“武汉的疫情发生蔓延的消息传到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的清水团长非常着急,以舞团的名义去中国大使馆捐了一批消毒水和口罩。回来后又觉得还应该以某种形式在精神上为中国和武汉鼓劲加油,于是便请教了有多年合作关系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听说视频的方式在中国特别流行,便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同策划,安排全团演员录制了这个视频。松山芭蕾舞团和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这种友谊可以上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们真是心系中国,每当中国遇到困难、危难的时候,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有所表态。这次他们也是利用演出闲暇录制了这么一个视频,感同身受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视频中听得出清水先生的嗓音有些嘶哑,这一方面是演出疲劳所致,另一方面也是他比较激动。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松山芭蕾舞团的这种精神真的令我们感到钦佩。”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吴从勇也是松山芭蕾舞团的老朋友,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夕曾随孙平化率领的上海芭蕾舞学校访日团赴日,与松山芭蕾舞团有过深入交流,见证了芭蕾外交的历史瞬间。他看了这段视频也很感动,对《人民中国》表示:“从五十年代松山芭蕾舞团就开始同我们交往,并把中国的歌剧《白毛女》搬上芭蕾舞台。多年来,这个芭蕾舞团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中国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他们以独特的方式为中国和武汉加油打气,希望中国早日战胜疫情,充分体现了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对中国的友好情谊历经几代,始终不渝。”

松山芭蕾舞团创建于1948年。1955年,现任团长的父亲清水正夫与母亲松山树子将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此后,舞团前后15次访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几代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胡锡进:拿“武汉加油”与“风月同天”死磕,往哪头使劲都荒诞

这两天网上有些帖子展示了日本人给中国捐助时在箱子上贴的各种诗文,然后对比中国人常说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笑话中国的官方媒体“没文化”。其实那就是一些带节奏的帖子,给一些网友的不满制造又一个发泄的噱头。



但个别评论文章选择了跟那个噱头迎头相撞,“凡是他们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于是论证起“武汉加油”比含有“风月同天”的诗文如何如何好,而且不恰当地扯上了“奥斯维辛”,结果是批判得铿锵有力,但却让很多人读起来很不对劲,产生自黑的效果。

其实那些诗文挺好的,日本人把它们贴到捐助箱上肯定也是善意的。但把它们与“武汉加油”对比是荒谬的。批判者要得出一个相反的谁好谁坏结论,还是掉进了原帖的逻辑里扑腾,这注定了批判文章同样会走向荒诞。

这是一个教训。现在网上就是有一些不满,这些情绪是有实际源头的,对它们总体上需要尊重、安抚。而不是一见到被这种情绪顶上去的帖子就立刻引经据典地与之论战。其实帖子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尖尖,水面下究竟是什么,可能完全不是帖子字面关系显示的那么回事。有些不中听的话,情绪层面的根源真实而复杂,带动的分歧盘根错节,因而对它们不能简单处之。

坚持实事求是,意味着既要尊重微观真实,也要探寻宏观的客观,还要有对人心的真实把握。要避免以一种主观性对怼另一种主观性。这挺难的,但在今天非常复杂的舆论场上,一旦失去了这个锚,就说不好会被风浪冲到哪里。

背景新闻:长江日报: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八个字火了。这是日本援助中国物资上的留言,像是来自远方的一封书信,与我们互道珍重,情意款款。

有些人的“文艺心”激动了起来,他们查阅资料,引经据典,向我们普及唐朝高僧鉴真东渡的典故,还有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



普及就普及吧,只是和疫情的情绪不搭罢了。但有人发出疑问:“为什么别人会写‘风月同天’,而你只会喊‘武汉加油’”,说“风月同天”有厚重文化底蕴,而“武汉加油”没有文化,修辞贫瘠,是粗浅的口号。





我身在疫情之中,现在的每一篇报道、每一句祝福,每一个传递到我耳边、与疫情有关的汉语,都在打中我的心。“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让我很暖心。但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

“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这12个字里面,我听到14亿颗心灵碰撞的声音,这让我瞬间感受到,我是置身在一个宏伟的集体之中,这个集体有一颗强大的灵魂。

“武汉加油”很简单。越简单的词,越有力量。“武汉加油”,无论你是诗人、作家、艺术家,还是医生、警察、律师,或者是工人、农民,你都不仅听得明明白白,而且会很快被调动起来。



1月28日晚,武汉江滩,长江灯光秀为武汉加油。 长江日报 图

我们的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包括那些被视为没有“文化底蕴”的词汇,许许多多都出自战争年代,出自危急危难关头,出自那一次次上下一心、全民共振的时候。

抗日战争的年代,多少诗人、诗句,抵不过毛泽东同志的一篇《论持久战》,这是一篇用亿万万中华同胞都能“秒懂”的词句组成的雄浑辞章,里面没有四六句,没有王维、王昌龄,没有佛语偈子,却有着让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醍醐灌顶的力量。

多少历史经典,都是应时而作。汉语修辞的魅力,不是为修辞而修辞,不是为辞藻而辞藻,修辞的力量来自心灵,来自人的力量。一个民族的语言,来自一个民族基本的、深沉的、持久的力量,语言的根脉不是在“艺术史”里头,而是在中国老百姓利益攸关、生死攸关之时,都会脱口而出的那些词汇——现在,它就是“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疫情之中,我也听到了一些诗词,很多的铺陈排比、引经据典,可是却那么疲软无力。那都是语言形式艺术,是语言上的形式主义,这种文风一丝不苟地传递着他们怎么无感,歇斯底里的词句背后都潜藏着岁月静好。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并不是诗歌本身是残忍的,而是一个写诗的灵魂,要经历他们所曾经历的磨难,去感受那些磨难,让语言经历洗礼。

相比“风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风月同天”是来自远方的书信,喊着“武汉加油”的人,则在一同经历着这场战斗。

来源:肖畅/“长江日报”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40084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