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囚禁,喂药,夺走孩子!这是海洋馆里它们的日常 (图)

物种日历 0

小时候,海洋馆给我的印象是充满欢乐与友爱的,以至于我曾经幻想去当一名鲸豚驯养师。直到我走上鲸类保护生物学研究的道路之后,从经历与案例中意识到,那些被圈养在海洋馆里的鲸豚过得并不好。

如果你曾留意过鲸类动物的野外纪录片,你会发现这些野生动物与圈养在海洋馆里的动物,在行为上有很大的差异。圈养环境对动物产生的创伤,圈养产业对野外种群造成的破坏,人工条件很难去抚平和弥补。



海洋馆水池中的虎鲸。图片:piqsels

今天让我们来客观地认识被圈养鲸豚的处境,了解为什么鲸豚不适于圈养在海洋馆中。

01

源头是大量的野捕 

全球圈养鲸豚的海洋馆数量爆发性增长于20世纪中期。而当前在许多国家与地区,因为圈养鲸豚的福利无法得到满足,海洋馆已经受到许多的公众质疑。电影《海豚湾》《黑鲸》相继上映,人们越来越多地了解到这项产业背后,野捕、虐待鲸豚的事实,令当地的海洋馆逐渐沦落为夕阳产业。

可是在我国,为了迎合新兴的市场需求、谋取利益,新落成的海洋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我国是全球圈养鲸豚数量最多的国家。

2014年全国已建海洋馆有39座,而到了2019年,全国各地包含正在建造的海洋馆已经达到了110座,其中在建27座,已建81座。

仅仅5年的时间,我国海洋馆的数量一下子翻了一倍。



目前中国海洋馆产业(不含台湾)的现状。图片:微博@wxhbxm

各位是否想过,这些海洋馆圈养的鲸豚是从哪儿来的?

它们中绝大多数并不是通过在馆内进行自然繁殖或人工繁殖获得的。在我国,海洋馆内的鲸豚几乎都是购买的野捕个体,只有少数个体是在人工环境下自然繁殖出来的(且仅香港海洋公园有人工繁殖鲸豚的技术和能力)。哪怕是从其他海洋馆购买、接收的个体,追本溯源依然可以找到其原始捕捉地。

这里面绝大部分鲸豚来自日本和俄罗斯海域。捕捉的过程是残酷而血腥的,每一头成功运送到海洋馆里的鲸豚,背后可能意味着整个社群结构的支离破碎。

02

囚禁的牢笼


要给被圈养的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足够的空间是必须的,这也是许多动物园面临的问题。

陆地环境相比于海洋环境要容易模拟得多,除了横向扩展,陆地动物园还可以进行适当的纵向延伸,而圈养海兽的水池就很难做到纵向延伸,其成本也相当高。



野外虎鲸(以南定居型虎鲸K-33号个体为例)与被圈养虎鲸(以美国奥兰多海洋世界圈养的虎鲸提利库姆为例)的活动空间对比。图片:微博@wxhbxm


图中不仅仅是水平范围上的差距,广阔的海洋是有深度的,鲸类动物会因觅食或交流而下潜。圈养池对于它们来说,只是一座浴缸,一间无法下潜、无法肆意游动的牢房。就连适应近岸生活的中华白海豚,其日常活动的直线距离都有数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

一座“浴缸”,如何满足一头野捕鲸豚的活动空间与运动量?



设计落后的鲸豚饲养池。图片:微博@wxhbxm

此外,这些水池内部单调朴素,因为复杂的丰容不利于保持水体清洁,而且动物的破坏力(例如咬合力)极强,若玩具不够牢固,则需要频繁更换,且动物易咬碎玩具引起误食,引发更多麻烦。

此外,动物也会挑剔人类提供的物品。有责任心的海洋馆会设计出有趣的丰容,甚至变着法儿定期更换丰容内容。但大部分海洋馆就是单纯的不用心,提高动物福利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美国清水水族馆(Clearwater Marine Aquarium)是一家非营利机构,图为被救助的断尾海豚Winter和她最喜欢的玩具。哪怕是一块简单的垫子,也可以增加丰容,缓解被圈养鲸豚的心理压力。图片:Clearwater Marine Aquarium

狭窄的空间,加上枯燥的环境内容,久而久之,你就会看到被圈养的鲸豚沿着一个方向机械地转圈,或是盯着一个地方一动不动,抑或是不停地冲撞墙壁——这些都是它们被长期圈养后表现出的刻板行为。

03

难以控制的水质


1930年,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馆,谢德水族馆(Shedd Aquarium)在美国芝加哥启动运营,它的负责人决定从最近的海域(800英里外)用火车将海水运送过来。



位于芝加哥的谢德水族馆。图片:Chris6d / Wikimedia

如此硬核的方式,在现代海洋馆之中已不再使用。如今,圈养鲸豚的海水几乎都是调配的。调配的海水相对容易控制水质,因为从野外抽来的海水可能含有其他令鲸豚生病的未知因素。

然而,就算是调配的海水,经过严格的过滤,时间久了水质还是会变差。

动物的代谢废物混合在池水中,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污染池水,滋生微生物。在极差的水质下,动物身体的敏感部位,例如眼部和伤口,很容易被细菌和真菌感染,且自愈性降低。圈养环境下的鲸豚因此需要定期服用抗生素的情况屡见不鲜。

为了抑制池水中的藻类和微生物繁殖,海洋馆会选择加氯进行消毒,然而过量的氯对鲸豚的眼睛和皮肤也是一种刺激;此外,海水“太过干净”,缺乏动物所需的有益微生物环境也会令动物不健康,最终受害的还是动物。



水质问题会导致鲸豚疾病。图片:微博@wxhbxm

在换水方面,不是每个海洋馆都像美国奥兰多海洋世界那样财大气粗。在海洋世界的馆里,鲸豚可在多个水池来回迁移。当工作人员进行水池清洗工作时,动物会被赶到另一座池子里,然后放空一池的水,至清洗结束后再将鲸豚赶回来。

而小型海洋馆在彻底清洗池子时,由于缺乏硬件,只能像下图这么简单粗暴地将水放空,令动物搁浅在池子底部。



有些海洋馆为了彻底清洗池子,选择放空水池,被圈养的鲸豚只能被迫搁浅,直至清洗结束。图中场景发生在日本某海洋馆。图片:Huang-Ju Chuan / Dolphin Project


04

单调的食物


野外的鲸豚是机会主义捕食者,也就是说,它们吃什么取决于它们能捕捉到什么。当然了,它们对于食物也有自己的喜好,只是“饥不择食”这句话也可以用在鲸豚身上。

不同的食物种类意味着丰富的营养来源,活体猎物也意味着食物的新鲜。



野外的小中华白海豚在鱼群里欢脱跳跃。图:冯抗抗 / 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被圈养的鲸豚无法选择自己吃什么,它们需要接受专门的饵料驯化——被训练习惯于进食死鱼,这与训练野生鱼类在水族缸里进食饲料并无二致。

海洋馆内提供的常见鲸豚食物往往是冰鲜的鲱鱼、鳀鱼等,有条件长期提供活鱼的海洋馆很少,因为活鱼的成本过高,尽管活鱼对于被圈养鲸豚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丰容。

05

畸形的社交纽带

鲸类动物的智商极高,它们的高智商体现在许多方面。有些瓶鼻海豚会叼着海绵觅食,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避免自己的吻部被猎物扎伤;有些虎鲸会冒险冲到浅滩猎杀海狮,再借助潮水回到海洋里;它们甚至还有社群内特化的语言,就像方言一样。

这些知识与技能在各自的社群内代代相传,其他社群内并不一定会出现,这意味着鲸类动物懂得向亲友演示并相互学习。

不同社群间的鲸豚可能有争斗,也可能友好共存。在野外,哪怕个体之间爆发过激烈冲突,在宽广的海洋里,未来它们可以选择避而不见,天各一方。而在海洋馆内,一座池子里的同一物种可能来自野外的不同社群,因此,有些鲸豚个体会受到池子内的同类霸凌,却无处可躲。



2016年,西班牙鹦鹉公园(Loro Parque)的虎鲸Morgan多次表现出异常行为,跳上台面。人们以为她试图自杀,海洋生物学家则认为她极有可能是在逃避同一池子内其他虎鲸的霸凌。图片:Annemieke Podt / Wikimedia


鲸类动物的母子关系十分深切,每头雌性个体会经历漫长的孕期(不同物种有所差异,一般是10~13个月,最长的孕期有16个月左右),产下宝宝之后,它们仍会花上数年的时间陪伴、教育后代。



不只是虎鲸,许多海豚科的动物在自己的宝宝夭折之后,都会不舍地驮着宝宝的尸体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尸体腐坏、沉没。图片:Joan Gonzalvo / Ionian Dolphin Project

在海洋馆里,虎鲸诞下的宝宝很难与母亲有足够的相处时间,因为每一只宝宝都是未来的“表演明星”,它们需要尽快独立,接受训练。

虎鲸母亲在感知不到孩子的存在之后,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或独自呆在角落,或发出持续时间长、穿透力强的叫声,人们认为这是她们试图在呼唤自己的孩子。



圈养虎鲸母子分离后,行为异常的案例有不少。在虎鲸Kasakta的孩子Takara被带走后,Kasakta的异常表现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图为Takara和Kasatka分离之前的共同表演的场景。图片:Jason Lee Scott / Inherently Wild

06

迫于“生计”的表演

表演的鲸类动物并没有选择的权利,至少没有选择回到野外生活的权利。错误的引导让鲸豚表演给孩子们带来了欢笑,却令动物在被圈养的基础上承受更多痛苦。

1. 表演现场过于吵杂喧嚣

齿鲸类是靠听觉生存的动物,它们的导航、觅食、交流都离不开回声定位系统,敏锐的听觉保证它们在野外怡然自得,却令它们在表演现场倍感压力。高分贝的音乐能够振奋人的情绪,但只会令鲸豚觉得吵杂。

事实上,过去在观看鲸豚表演时我不止一次地感到现场音乐超出我的耳朵能承受的范围,很难想像一头海豚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感受。



表演现场嘈杂的环境,对鲸豚有很大的伤害。图片:微博@wxhbxm


2. 训练过度令动物身心颇受伤害

如果舞台演员一天要参与4、5场动作完全重复的演出,内容繁多、节奏紧凑,那么哪怕是热爱表演的演员,也不会觉得工作是乐趣,只会感到十分疲惫。这是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



海洋馆中因高负荷表演而死亡的海豚的尸体。图片:纪录片《China: Caging The Ocean's Wild》


3. 表演内容多数只为了娱乐大众


野外的白鲸很少跃出水面,野外的瓶鼻海豚也不会自己跳到岸边抬起尾巴——然而动物的这些行为都出现在了鲸豚表演的现场。

目前海洋馆中的动物表演主要目的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不是正确的科普。有些海洋馆会适当地加入一些知识问答环节,也有一些会让动物配合进行搁浅救助演习,但大部分海洋馆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基础与技术,也没有更多精力去完善表演内容。观众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也就习惯性地认为“这些都是动物的自然表现”。



观看鲸豚表演,并不能科学地了解这些动物。图片:微博@wxhbxm


07

改变,从了解开始

鲸类动物有极高的智商、丰富的精神世界、深刻的社群牵绊,圈养环境不仅无法完全模拟大自然,甚至还有很大一段差距,因此被圈养的鲸豚寿命往往比野外自然死亡的鲸豚要短。

在观众看不见的幕后,有天天需要注射镇静剂的动物,也有知道内情,却无力改变的驯养员。看似光鲜的表演,是动物自由与健康的牺牲。再加上错误的引导和科普,公众对于被圈养鲸豚的处境并没有足够的认知。



长期被圈养的虎鲸背鳍经常表现为弯曲、软塌的状态。图片:maxpixels

也许有人会将被圈养鲸豚与实验动物或是工作动物作对比,而鲸豚与这些动物最大的不同是:它们是被野捕的野生动物,人类可提供的圈养福利远远不能满足它们的需求。

此外,实验动物是能够帮助人类社会发展的,更何况现在人们也开始寻找替代实验动物的对象,而动物表演在娱乐方式如此多元的社会里,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也或许有人会提到,海洋馆圈养鲸豚可以积累鲸豚的治疗和救助经验,但是,鲸类救助机构关注更多的是动物福利而不是自身盈利,也不会让动物进行表演。

在我们看来,现阶段至少应对海洋馆的鲸豚圈养资质进行评定,淘汰动物福利差劲的海洋馆,才能令被圈养鲸豚的正常生活得到保障。未来若能逐渐淘汰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鲸豚圈养和表演,建立专业的海洋野生动物救助机构,并配备合理的科研团队和医疗团队,那就更好了。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397418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