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没有贸易战压力 既得利益集团怎么会让步(图)

多维新闻 0









多维:对于中美刚刚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外界免不了会有一些“输赢论”。多维新闻的观点是,即便一定要把中方承诺的大额采购合同说成是所谓的“输”,但对于中美所处的现实来看,“小输”也已经是“打赢”,何况多维认为这份协议根本上是双赢的。

郑永年:协议文本公布后,在中国有人说“我们让步太多了”,在美国也有人说“美国让步太多了”,这些不同的意见是不可避免的。

这份协议本身就是斗争出来的。在我看来,从短期(short term)来说,中国可能面临比较大的调整成本,但从长远(long term)来说,可能对中国更有利。我认同双赢的说法。

很多人会说,协议里提到“中国应当做什么”的次数比较多,“美国应当做什么”的次数比较少,以这么一个简单的方式来判断中国是不是让步太多了。我认为,协议里面有很多条,就是美国不提,中国也应当做的,这与中国的改革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还有些人会说,这是有了美国的压力,中国才这样做,我觉得有压力很正常,无论是来自内部的压力还是外部的压力,面对压力做好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为什么外部的压力就是不好的,内部的压力就是好的?这种判断也太民族主义了。

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当时的日本几乎没有内部压力,改革维新完全是因为外部压力所致,结果搞出了一个现代日本。包括当年的“亚洲四小龙”都是这样的,都是通过外部的压力来进步。没有外部压力,内部的既得利益集团哪会让步呢?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年通过各种方式集中权力推进改革,但还是因为有很多的既得利益(存在),很多东西还是动不了。

这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前的情形类似,当时中国有很多人在说“狼来了”,但是“狼”有没有来呢?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双位数的增长持续了多少年?中国经济总量从加入WTO以后增加了多少?到现在反而是美国人说“狼来了”,而不是中国说“狼来了”。当时对于加入WTO带来影响的判断,其实后来没有发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况且协议里涉及的内容,大多是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比如现在讨论最多的知识产权的问题,现在中国特别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甚至比美国还需要。西方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强调也是因为当年西方国家在往外走的时候(产生)的迫切性,中国现在也是通过“一带一路”拼命往外走,我想像华为这样的企业马上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也同样需要在国际上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从中国内部发展的角度讲,中国2019年人均GDP刚过1万美金,这没什么好骄傲的,我觉得还早着呢,你想想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应当有多少,至少应该赶上今天“亚洲四小龙”中的最后一位——中国台湾的水平吧,如果赶不上可有点丢脸。台湾目前人均GDP是2.6万美金,从1万到2.6万还有很长的路,中国该怎么做?这两年讨论的已经很多了,就是说数量型的经济扩张已经结束了,必须要发展质量型经济,质量型经济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在中美贸易谈判中,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美方的核心关切。(AP)

郑永年:协议还有关于国企的条款,其实任何国家都一样,刚开始要保护民族工业,美国以前也是这么做的,德国曾经在跟英国竞争的时候也这么做。但国企成长起来以后还是要让它去竞争,不能永远养着它,靠垄断来维持它的生存发展,中国的国企也是这样的,已经养得那么大了,还要继续保护下去吗?

包括涉及金融开放等等的条款,我看没有多少条不符合中国的改革方向,如果把第一阶段协议跟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东西去比较一下的话,我想是高度吻合的,没什么地方是中国妥协了,只是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农产品采购可能是一条大家比较担心的事情,问题是中国的农产品本身就是供给不足,不买美国的也要去买拉美国家的,那么成本也会增加。这些方面使我觉得中美两国还是要相向而行。

所以短期内中国可能需要付出些代价,在长期来说能增加中国的竞争力,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有利。我不会用“输”这个字,说“输”是不科学的。只要符合自己的改革方向,任何压力都应当被认为是好的,中国已经是国际体系的一部分、全球化的一部分,中国这个经济体就是一个“世界经济体”,有压力是好事。

同样,中国现在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也能施加很大的压力,但你不能因此说其他国家只有遇到中国的压力时才拼命反抗,不是这样的。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外面的压力跟内部压力没有很大的区别。今天的世界经济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古典意义上的“主权经济”了,我们对世界经济形势要有新的理解,这样才能了解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这次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签署,不仅对美国好、对中国好,对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好事情。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尤其如此,中美贸易战开始时,东南亚有一些国家看似在产业转移方面得到了好处,但这个好处只是临时的,如果中美公开对抗了,没有一个国家会获利。

多维:在贸易战谈和打的过程中,中美都领教了彼此的实力与意志。对中国来说,必须认识到美国既不缺乏打压中国的手段与实力,也不缺乏遏制中国的意志。对美国这个可能要缠斗几十、甚至上百年的超强对手,中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郑永年:我也认为对中美关系不能那么乐观,中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合作,一条腿是斗争,既有斗争又有合作,斗争不可避免。美国有很多认为中美之间的冷战从去年已经开始了,我看确实有很多方面呈现这样的趋势,比如技术上的冷战,中美现在在科学技术上的人员交流几乎处于停顿的状态。包括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等等,我想这些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很多西方学者在说修昔底德陷阱,尽管中国可以不相信,但毕竟你要解释1500年的历史中16次大的权力转移,有12次发生战争,4次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中也出现过前苏联自动解体这样的情况,中国显然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



郑永年认为,对待中美关系不能太乐观,中国需要两条腿走路。(多维新闻)

郑永年:美国对中国的情绪化的态度我觉得很容易理解,不仅中国喜欢说“相向而行”,美国也是这样的,当美国感觉到中国跟美国是相向而行的时候就非常开心,非常愿意帮助中国,但是当美国感觉到中国跟美国不是相向而行,甚至是逆向而行的话,它会感觉很气愤。我曾经在波士顿请教过白鲁恂(Lucian Pye):美国为什么对中国这么情绪化?他说美国就是一个“使命性”的国家,就是要改变其他国家,尤其是当美国认识到中国是个世俗国家,就更加认为应该改变中国。

但问题是,美国改变不了中国。

多维:的确,中美矛盾是结构性的,是一个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的矛盾。就算中美在经贸方面的冲突暂时平息,在其它更广泛领域的冲突也会此起彼伏。对中美来说,都应该展现国家理性,管理好这个过程。

郑永年:你说到这里,我觉得有一个很值得中国思考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比今天中美之间低。以前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曾有“中美国”的说法,中国曾经也说中美关系是“夫妻”,意思都是中美之间相互依存度足够高,不可能“分家”。可为什么当时在欧洲国家之间发生了热战(一战)?我认为就是欧洲国家当时联系太紧密了,以至于出现问题解决不了,很痛苦,于是大家说要不然干一仗算了。列宁的分析很正确:帝国主义内部的矛盾解决不了的话,就要往外输出。这话是很对的,所以战争发生了。

同样,即使中国和美国之间联系很密切,也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总觉得冲突不可能发生。

反观美国与前苏联,尽管它们在二战期间都是反法西斯(阵营)的,但双方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的关联,没有什么贸易来往和人员交往,反而冷战是最好的选择,你不要理我,我也不要理你,避免了热战。

从这个角度看,我倒觉得中美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减少了一点,相对脱钩一点,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世界上的前两大经济体,贸易依存度太紧密了,任何一边一动,大家都感觉到很疼,现在脱钩的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怎么样平稳的脱钩是关键。通过贸易谈判,中美之间平稳地慢慢减少一些贸易依存度也是有好处的,没有什么不好的,只要大家都保持理性,对整个世界都好。

多维:中美脱钩也是目前中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很多学者也与你观点类似,即中美一定程度上的脱钩未必是一件坏事。你认为这种思考趋势是对未来的一种主动判断,还是因为现实已经来到这一步,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些合理化的解释?

郑永年:我认为主要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与美国的互相依赖程度搞的太高了,这不是常态。常态应该是中美慢慢减少贸易依赖度,慢慢脱钩,又不会完全脱钩,就像以前美日之间、美欧之间一样。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的全球化,美国和中国在其中获利最多,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分配不公平、社会不公平等问题很明显。美国现在是光有技术,没有工人、没有企业、没有税收,是很难持续的;对中国来说,没有原创性的东西,光是跟人家讲加工、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也是很难持续的。两边都需要回归常态。

多维:你用一战和冷战来举例子,一战前欧洲国家互相之间依存度很高,反而导致很多问题没法解决,所以干脆打一仗;美国、前苏联之间没什么联系,却能用冷战避免了热战。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当年美苏双方都是体量巨大,地缘上又相对来说离的比较远,靠热战解决分析,成本和代价太大,所以美苏之间出现冷战而没有热战,双方相互依存度低未必是真正的原因。

郑永年:应该说两个方面的因素都有,美苏都是核大国,如果爆发核大战都要面临毁灭,所以两方面的原因都有。我想说的是,因为美苏之间在冷战前没有那么多的恩恩怨怨,依存度很小,如果中美之间也像之前美苏之间一样的话,就没有今天很痛苦的脱钩过程了,对不对?

多维:所以你的着眼点是脱钩过程中的痛苦程度所可能引发的风险。

郑永年:当然,是个痛苦程度的问题。就好像离婚,越有钱的人家离婚起来越难,互相依存度越高,离婚的过程会很痛苦,产生各种纠纷的可能性更大;反而越是穷人,离婚起来要相对简单,反正大家都是“铺盖一卷”就走掉了,没什么事情。



中美关系曾被认为是不会出大问题的双边关系。(多维新闻)


郑永年:不过,中美两个经济体不会完全脱钩,只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美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中国继续保持开放。

我想中国没有封闭起来的理由,闭关锁国的路线已经没有可能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总结的经验教训是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几代中国领导人至少是不会忘记的。现在中国还有很多的年轻人在欧美及世界各地留学,中国保持开放这一条应该是能满足的。

而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来看变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极小。而资本一定是朝着能赚钱的地方走,而中国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从中产阶级的规模来看,中国的中产比例可能比美国小一点,但中国的中产阶级有4亿人,绝对数字已经超过美国了,美国的总人口也就是不到4亿。让华尔街放弃如此诱人的市场,是不可能的。从美国历史上看,一般是白宫听华尔街的,而不是华尔街听白宫的。美国在近几年来的这一阶段临时结成了统一战线,军工系统、安全系统对待中国的态度确实像冷战,但华尔街加入统一战线实际上就是为了使得中国更开放,要赚更多的钱。贸易战开打了近两年,美国对中国的投资没有减少多少,大型美国企业像特斯拉都在投资,像珠江三角洲那样的产业链不是像越南这样的国家说形成就能形成的。包括让西方盼了几十年的印度,到几天也没能成为他们期望中的巨大市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美这两个经济体绝对不会(完全)脱钩,有些方面贸易依存度可能还会上升。

多维:美国等西方国家目前对于中美脱钩的论述,更多采用“半脱钩”的说法,认为脱钩的部分是技术脱钩,主要发生在高科技领域。

郑永年:高科技的脱钩我认为和技术脱钩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技术的传播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以前也有很多的技术,四大发明之类的,技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流动是一定的,只是说取决于技术的先进程度。

比如说西方的技术从A升级到B了,A就不那么需要了,那A肯定会流出去;从B升级到C了,B也会流出去,我想这个过程不会终止。只是相对程度上可能最好的技术它不想给你,不是说最先进的技术孕育好了就放到市场上去,以前也是一样,美国从来没有把最好的东西(技术)给过中国。同时,中国也不是没有原创性的东西,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自身也一定会有很好的技术,中国一些好的技术也会流出去,同样也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最好的技术中国不会放出去。

我觉得高科技本身一直是脱钩的。美国有没有给过中国最好的技术?没有,这个大背景不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可以这么说,最好的科技永远是脱钩的,从来没有挂钩过。


当然,在技术方面,我还是认为中国感受到来自外面的压力是很有好处的。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后,美国对中国进行制裁,中国的军工企业反而长志气了,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系统,所以美国人很害怕,因为他不知道中国的军工技术有多少、有哪些。

其实美国一些学者也在思考,是不是技术脱钩了以后,美国就更强大或者更安全了呢?有些头脑清醒的美国学者就指出,中美如果真的技术脱钩,中国自己发明一套自己独立的系统,美国也是自己的系统,这样在互相不了解对方手里掌握什么的时候更不安全,反而是在技术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大家比较安全一点。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397296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