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受住了贸易战冲击 经济增速远超西方国家(图)

参考消息/中国日报 0

参考消息网1月19日报道外媒称,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经济成绩单表明,中国仍是世界经济最强劲的火车头。

增速远超西方国家

据德国《青年世界报》1月18日报道,尽管处于与美国的贸易战中,中国经济2019年仍增长了6.1%。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在北京公布了相关数据。这一增速处于中国2019年春季确定的6%至6.5%目标区间。在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前十年实现几乎爆炸性的增长之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自2015年以来一直浮动在6%至7%之间。

报道称,当前,中国经济甚至呈现出可能再次上涨的趋势。2019年12月,中国工业生产同比增长6.9%;11月的涨幅还只有6.2%。11月和12月零售业分别同比增长8%。就连一些西方观察家也对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

报道指出,中国仍是世界经济最强劲的火车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6日提交的一份报告显示出这一点。根据报告的数据,没有哪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增速高于中国。印度GDP增速达到5.7%,东非地区达到6%——不过仅仅归功于埃塞俄比亚和卢旺达的强劲增长,而这两个国家都与中国保持着相对紧密的合作。主要是传统西方国家增长乏力。美国仅实现2.2%增长,欧盟增速在1.4%上下,欧元区甚至仅在1.2%左右,几乎不超过俄罗斯(1.1%)。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德国GDP2019年仅增长了0.6%。

经受住贸易战冲击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17日报道,一年之间,天翻地覆。在2019年到来前,中国经济受到贸易紧张局势的冲击。但一年后,中国出口商利润开始回升,劳动力市场也趋于稳定。

报道称,在贸易休战之前,由于全球电子工业回暖,中国的出口部门就已经开始复苏。

报道还称,鼠年伊始,中国经济从总体上看,经济明显企稳。

报道指出,这方面的最佳证据是,在轻工业盈利能力提高几个月后,投资出现反弹。令人鼓舞的是,1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投资似乎主要集中于出口导向型私营制造业公司,而不是基础设施或重工业。

计算机和电子制造领域的投资在2019年12月加速。制造业整体投资和私营部门投资都出现了增长。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在度过2019年之后明显处于上升趋势,这有助于就业市场的复苏。

可靠的数据显示,私营部门和制造业处于2018年年中以来的最佳状态。

报道认为,中国经济在2020年看起来会走得更平稳。

经济前景依然向好

据彭博新闻社网站1月17日报道,2019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率为6.1%,符合政府的目标。本周与美国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加上全球需求复苏,提升了2020年中国工厂和出口商的前景。

IHS马基特公司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拉吉夫·比斯瓦斯说:“对中国经济来说,最新数据为中国新年提供了一个非常积极的开端。”他说:“受益于与美国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以及政府货币与财政刺激措施的持续积极影响,2020年经济预计将持续健康增长。”

目前,官员们对加强货币刺激仍持谨慎态度,并把重点放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上。

法国兴业银行驻香港的大中华区经济学家米歇尔·拉姆说,12月份数据证明目前的政策组合是正确的。

“零售额增长稳定,表明尽管劳动力市场面临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消费者仍有相当大的适应力。”她说,“再加上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肯定能降低2020年经济下行风险,让决策者感到安心,从而坚持采取有节制的宽松政策。”

另据美联社1月17日报道,随着北京与华盛顿贸易战休战,预测者认为,中美贸易战休战可能有助于恢复消费和商业活动。

私营部门的经济学家说,12月经济活动的改善表明,紧张局势降温可能将鼓励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消费和投资。

摩根资产管理公司环球市场策略师朱超平在一份报告中说,中美经贸协议“是一个信号,表明局势不太可能恶化”。

朱超平说:“企业信心在不断提高,这可能有助于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中国经济2019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图为2019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港集装箱码头准备出口的集装箱正吊装上船。

创奇迹!中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却在“陷阱”边缘




2020年,果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年伊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突破了14亿,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是个什么水平呢?1980年,中国人均GDP只有300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左右;2001年中国人均GDP才突破1000美元,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大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

在此之前,世界上人均GDP在1万美元以上地区的人口规模近15亿,而当总人口14亿的中国加入后,这个数字增至近30亿人。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中国的经济增长都是个奇迹。

但也有观点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均1万美元是个坎,因为目前处在这个水平的主要国家有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国,从这些国家的GDP的增长轨迹来看,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都纷纷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经济增长放慢,贫富差距拉大,这种现象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词,是2007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在提出初期,这个概念并没有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等收入陷阱”逐渐成为舆论热点。

按照世界银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这一概念的语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将会进入经济停滞期,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现象,最终长期徘徊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外。

“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究其原因,

一是这个概念出自世界银行,某种程度上被打上了权威性的符号;

二是它确实形象地概括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通向发达社会之路上的艰难和失败。

在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一些拉美国家常常被视为典型案例。这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后所暴露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开发、新技术产业落后;一些拉美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公共职能缺失,导致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却找不到工作,出现了许多贫民窟,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

应该说,“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揭示了生产要素投入与发展持续性之间的某种内在关系,也表明简单的要素投入增长模式难以持续。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从学理上讲,中等收入并不是发展陷阱的必然条件,也不构成与最终发展结果的必定逻辑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中等收入陷阱”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人们很容易被这个概念所误导,甚至对国家未来产生不必要的悲观情绪。

2018年07月,《人民日报》就发表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一篇文章,他认为深究“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可以发现其缺乏严谨的理论论证,存在不少“逻辑陷阱”。

首先,“中等收入”本身就是个对照概念。“中等收入”标准往往是与美国对照、用美元衡量得出的。比如,按美国经济学家胡永泰的说法,人均国民总收入是美国水平55%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相当于美国水平20%—55%的为“中等收入国家”,是美国水平20%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通行的中等收入标准是按照汇率法计算、用美元衡量的,这样的对照和衡量方法有失偏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其次,“中等收入陷阱”是狭隘的历史眼光。目前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观察,主要局限在二战后到21世纪初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许多发展中国家刚刚实现独立,处于现代国家成长的初级阶段与发展探索期,难免会有不少国家出问题、走弯路。但不能过早地对这些国家盖棺定论,认定其会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实,一个国家的发展,要看它能否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而成为高收入国家也并不代表着未来就高枕无忧。因此,需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格局。

最后,“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种统计现象。“中等收入陷阱”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这个单一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但人均国民总收入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质量、精神状态等。从联合国公布的各国国民幸福指数排名看,被视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的排名竟显著高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皮尤中心2014年的调查也显示,在高收入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国民比例普遍在30%以下;而在孟加拉、巴西、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国民比例一般都在80%以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种统计现象,并没有经济学方法论支撑,因而相当片面。

一批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不能跃升至高收入阶段,都有各其的原因。大部分国家在经济跨越时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制度建设跟不上,未能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人口和资本要素短缺等。因此,“陷阱”在于转型艰难,而不在“中等收入”本身。

世界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从1960年到2008年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3个成功发展为高收入经济体。但这也反过来说明,跨越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不是不可能,成功跨越的也不是一两个国家。

而观察中国不难发现,以史为鉴、改革创新早已成为社会共识,自上而下不断提醒自己吸取一些国家发展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主动作为的举措,比如:

大力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上述举措本文无需多言。其结果是:在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之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供需结构已经发生很大转变。尤其是近年来,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高于50%;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一些领域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周期。

对当下的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深化改革开放,继续营造有利于平稳、健康、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是更有意义的讨论话题。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396865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