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个韩国人在公元2750年死亡 人口学家:没希望了

身边的经济学 0



“韩国的未来就没有什么理由让车永泰抱以期望了吗?”车永泰停了下来,撑起手指,身子向后一靠,接着摇了摇头。“我怕是没有了,”这位首尔国立大学的人口统计学家回答说,“韩国的未来毫无鼓舞人心之处。”

这么想的并不只有车永泰一个人。第二天,在首尔的另一边(隔着相当远的距离),一场北美和韩国知识分子的聚会上,一位韩国最资深的政治家,私下发表了他对韩国政治和社会风貌调查的一些看法。他说:“似乎没人感到乐观。”

事实上,除了人口危机,生育率的下降也对文化发起着挑战。以下,Enjoy:

01

到2040年

每个韩国年轻人要养3个老人

从表面上看,这简直不合情理。首尔固然算不上全球最可爱的城市,却无疑是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当然,这要看你怎么定义首尔的城界)。

韩国经济模式以财阀(也就是国家支持的工业集团)的发展为重点,现代、三星、起亚和LG由此成为在世界各地都家喻户晓的名字。韩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赤贫中飞速发展,到1988年,甚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向现代世界展示了自己。今天,韩国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中排名第15位。

朝鲜战争后,韩国的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再加上6.0的出生率(这对当时的农村贫困社会来说很典型),带来了该国的婴儿潮,1950~1985年,该国的人口翻了一倍,从2000万增加到4000万。

事实证明,这庞大的年轻人队伍成为亚洲的“人口红利”:大量热心的年轻工人涌入生产廉价晶体管收音机及同类产品的工厂,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第一波增长。

一些评论家坚持认为,大量年轻人口是亚洲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经济飙升的唯一原因,但这其实只是个基本条件:菲律宾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同样有着人口红利,却被挥霍殆尽。

但亚洲政府对数百万的年轻工人并不欢迎,反而感到担心。各国政府都接受了新马尔萨斯主义者长鸣的警告,加强了性教育和生育控制——这些本身都是很好的事情,只是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增长。

由于担心人口爆炸,韩国军政府发起了一场积极而成功的社会运动,以降低出生率。到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生育率跟替代率相差无几。但到了今天,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韩国的出生率降低到了荒唐的水平:1.2。

高生活水平将韩国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到了82岁,属全世界最高之列。老龄化指数是60岁以上的人口与15岁以下人口的对比值。韩国的老龄化指数已经达到了89%。到2040年,这一指数将达到289%,也就说,几乎每个年轻人都对应着3名老人。这就是车教授陷入悲观的原因。



02

和平年代城市文明

带来的灭顶之灾

对韩国人来说,生育率下降是个问题;对博尼人、嘎勒人或者全球数万种濒危文化来说,生育率下降事关生存。

我们追求公平公正,我们追求人人平等。那么,无论是人口数量多么少的民族,都该拥有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权利。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国外有哪些奇葩地名?”不同版本的网帖都曾小火过几波,奇葩地名中不得不提的一个是Man Island,或Isle of Man,中文翻译为马恩岛。马恩岛在英国和爱尔兰之间,是英国的一个自治领地。据《空荡荡的地球》介绍,马恩岛现有人口88000人,正在为吸引移民、维持人口规模而努力。

马恩岛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岛上原本流通另一种语言,也就是土生土长的马恩语。到了1900年,岛上说马恩语的人已经不足总人口的10%。随着岛民们与外界交流的持续增多,英语也就变得越来越强势,马恩语的使用人数锐减,最后一个以马恩语为母语的人于1974年去世。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马恩语灭绝。

但最近这些年,岛民们正在努力复活马恩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今,会说马恩语的岛民大概有1800人。

城市化比率提高,出生率下降,人口数量减少,文化、习俗、价值观的趋同,对于人口众多的大国、大民族、大文化圈来说,带来的问题似乎只是经济上的,但对于人口数量本来就很少的小文化圈来说,他们可能要面临的是灭顶之灾。

进入21世纪之前,“灭顶之灾”往往跟战争和灾害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三岁小孩都会背诵,但要问作者是谁,却连史学家都说不清。唯一能确定的是,南北朝时期东魏的敕勒族将领斛律金曾在一场战役失败后演唱这首《敕勒歌》,提振军心。他使用的应该是东魏皇族的官方语言——鲜卑语,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汉语。

但《敕勒歌》的原作者是不是斛律金本人,原版语言是鲜卑语、敕勒语还是蒙古语,目前仍然没有确定的结论。

现在,鲜卑语已成为消亡的语言。虽然汉语版的《敕勒歌》也朗朗上口、意境壮阔,但我们再也无法通过原汁原味的原版诗句与原作者的灵魂交流沟通。

而且鲜卑语的消亡,造成的影响远远不仅限于我们对一首诗的理解。从晋末到隋初的几百年时间里,鲜卑族和汉族通过各种方式融合,包括唐朝李氏皇族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身上都流淌着的鲜卑族血液,但今天,已经没有人懂鲜卑语,我们无法解读我们鲜卑老祖宗的文化基因。



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如诗如画的美景,在这里几乎听不到蒙古语,更不可能有古早的鲜卑语,空气里满是快活的东北话 ©王见现拍摄

03

活在清宫剧里的满语

如果说鲜卑语过于古早,离我们太遥远的话,那么正在消失的满语有可能在我们这代人的有生之年遭遇灭顶之灾。

清王朝灭亡后,失去官方语言地位的满语使用人数锐减。东北的高城市化率和低生育率跟满语的衰落恐怕脱不开关系。到本世纪初,还会说满语的几乎只剩下了相对偏远和闭塞的乡村中的那些老人。

一些媒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满语抢救活动,但貌似多数活动难以为继。进入21世纪第2个十年,东北一些中小学开始开展满语授课,而人大附中、北大附中这两所北京著名高中开设了满语选修课或建立满语社团。

然而选修课、社团只是兴趣爱好的范围,不会创造出使用满语的刚需。满语的一个有趣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亡,因为一些满语词汇已经像小插件一样接入汉语。“格格”“阿玛”们活在清宫剧里,“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乌苏里江”等满语地名会一直存活于民间话语和官方文件中。



哈尔滨西站出站口处5种语言的“哈尔滨”,但没有作为城市名字来源的满语 ©王见现拍摄

还有就是,“埋汰”“膈应”“墨迹”“嘚瑟”等满语日常词汇仍然活在东北方言中。只不过,东北方言如今也自身难保,尤其这些“土话”,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正在消亡。如果不去农村跟老年人聊天,你很再难听到“戈能”这种东北话八级词汇。

04

卖山猪肉烤肠,就得放弃本民族语言?

海峡对岸的台湾,也积极参与到了保护满语的活动中。而台湾还有其他需要保护的语言和文化。在台南的台湾文学馆参观的时候,志愿者特意提醒我们,一定要去一个关于原住民的“原来如此”展览里看看。

在这个展览中,我耐心地听了卑南族民谣歌手胡德夫用本民族语言唱的一首歌。但不难想象胡德夫国语专辑和卑南语专辑销量上的差距。

这些年,台湾为保护原住民文化确实做了很多,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人为的干预,只占台湾总人口2%的原住民在高度城市化、高度竞争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如何不被多数群体同化。而且,2%还只是原住民的总体数量,具体到各民族人口会更少。



坐在桌前,把手放在电脑上,可以模拟原住民作家写作时的情景 ©王见现拍摄

用户思维的时代,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去迎合大多数用户,少数群体的需求被无视。这像是一个社会达尔文主义陷阱,多数群体的需求持续被满足,而少数群体的需求只能逐渐被替代、消亡。



台南文学馆收藏的台湾原住民作家手稿 ©王见现拍摄

台湾高铁、火车和城市捷运系统的自动报站会用4种语言:国语、闽南语、客家话和英语,没有任何一种原住民语言。逻辑上也不该有,100个人里只有不到2个人能听懂的语言,值得投入成本去录音,然后放入自动播报机一遍一遍的循环吗?给哪位用户听呢?

反过来,原住民如果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大城市里通用的国语却是必修课。在花莲夜市,即便是“原住民一条街”这种原住民主场,通用语言仍然是国语。原住民商贩要想把山猪肉烤肠卖过大陆游客,就得说大陆游客能听懂的语言。

好消息是,在台湾,原住民的生育率要高于汉族生育率。

05

只活在字典里的汉字

作为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也有自己的烦恼。如果你手边有字典,你可以试一下按部首查找,看看以马为部首的汉字有多少,你认识多少?有文字专家指出,如果按部首分类,当代中国人识字率最低的部首就是马。

这个不难理解,在马为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的年代,创造和使用跟马有关的文字是刚需,认识这些字、理解这些概念事关古代中国人的生存和生活。

如今,马背上的文明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代城市里的年轻人即便搞不清马、驴、骡都是什么也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但是这跟消亡的鲜卑语一样,如果我们任由这些汉字消亡,我们将无法解读文明的密码。

和平年代里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这些语言,逼迫我们从经济的角度去思考。人口规模小的文化圈子,要想跟大圈子开展贸易往来,就必须使用大圈子的语言。正如《空荡荡的地球》中引用的马恩语谚语所说:

会说马恩语你赚不了一个子儿。

如果你精通英语、汉语,哪怕是日语、西班牙语和法语,你都可以把你的语言技能转换成财富。但无论是马恩语、满语还是台湾原住民的某种语言,你很难在市场经济中捞到什么便宜。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欧洲有哪个大学是马恩语授课的吗?中国有哪个大学是满语授课的吗?知识改变命运,年轻人要说哪种语言才能改变命运呢?

如果任由小众语言自然淘汰,若干年后人类终将形成汉语、英语和西班牙语三足鼎立的格局。造就巴别塔不是梦,但那样的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学英语的中国人会难以理解,英语里的伯伯、叔叔、舅舅为什么都是uncle,这要怎么区分?学法语的人理解不了法语奇特的数字表示方式,以及为什么桌子、椅子这种没生命的物体要分男女。

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方式,正是这种“不理解”形成了世界的多样性、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性给生活增添了不同的选项,创造了广阔的自由空间,让你的人生不被“标准答案”绑架。

所以,保护少数群体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在保护少数群体的利益,也不单纯是为了公平公正,而是在保护多数群体及所有人的利益。

相关参考:

[1]《空荡荡的地球》,作者:达雷尔·布里克(Darrell Bricker)、约翰·伊比特森(John Ibbitson),译者:闾佳,机械工业出版社

[2]《北史》卷六《齐本纪》,作者:李延寿

[3]国学网 - 北朝乐府《敕勒歌》散考——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二十一,作者:陈友冰

https://www.guoxue.com/?p=5273

[4]维基百科 - 满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A1%E8%AF%AD

[5]《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1:中国是怎么出现的》,作者:杨照,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阅读原文

文章来源: 留园 查看原文
https://www.6parknews.com/newspark/view.php?app=news&act=view&nid=395383
分享文章:
还没有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返回 到顶部